摘 要:近年來批評報道成了平面媒體尤其是都市類報紙強化輿論監督、增強受眾意識和可讀性的重要報道方式。要想做好批評報道,把握尺度是關鍵。只有在報道中做到客觀公正、全面平衡、服務大局、理性批評、有始有終,才能使報道產生更多正面的社會效果。
關鍵詞:批評報道;尺度;平衡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046-02
批評報道是指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缺點或錯誤等行為所作的新聞報道,俗稱“批評稿”。批評報道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緩解矛盾、維護穩定的“減壓閥”作用,因此,近年來批評報道成了平面媒體尤其是都市類報紙強化輿論監督、增強受眾意識和可讀性的重要報道方式。這種報道通過發現事物的缺陷和不足,分析問題的根源和癥結,來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或者通過對假丑惡現象的批評與揭露,教育引導群眾從事積極、健康、向上的活動;或者通過報道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為領導部門提供決策依據[1]。
但是批評報道本身也是把雙刃劍。批評報道做得好,能夠懲惡揚善,匡正時弊,弘揚正氣;運用不當,則會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嚴重的還會影響社會和諧。作為媒體從業人員,我們應準確把握批評報道的“度”,使批評報道產生更多的正面的社會效果,成為一種催人警醒的力量。
一、客觀公正,核準事實
媒體服務于公眾,客觀、公正、獨立、真實地傳播事實真相,既是新聞的核心內涵,也是媒體的傳播使命。對于允許采訪公開見報的批評性監督報道,記者在采寫時一定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全面了解、核準事實,確??陀^準確。
可以這樣說,客觀、公正地反映事情的本來面目,是我們進行新聞輿論監督的重要基礎,更是批評報道的立身之本。所謂客觀性就是事實的準確性和對事實分析的合理性,就是要在對新聞的表述和分析評析中,做到事實清楚、表述準確、分析評價客觀公正,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始終冷靜地站在第三者的立場去觀察、分析所報道的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及結果。具體而言:第一,作者所報道的事實,包括“五W”以及細節、數字、引語等,都必須完全準確無誤,不容許有任何差錯、虛構或夸大、縮??;第二,對事實的說明、解釋,也應符合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能有任何歪曲或掩飾。只有具備這兩方面的條件,新聞報道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與實踐的檢驗[2]。
確保客觀公正,在采訪中就要做到多方核實、求證。去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印發的《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里,明確提出:“開展批評報道至少要有兩個以上不同的新聞來源,并在認真核實后保存各方相關證據,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客觀、準確?!薄ⅰ靶侣剰臉I人員應摒棄個人好惡,主觀世界服務客觀世界,而‘沒有權利從一群事實中,摒棄不符合我們的立場和觀點的新聞’,力爭以最充分的事實展現客觀世界的完整面貌”[3]。因此,我們應該通過盡可能的客觀公正的報道,力求把事實信息的原本狀態呈現在受眾面前,把判斷、評價事實的機會和權利還給受眾。
二、全面平衡,不偏不倚
梅爾文?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中這樣說:“平衡報道就是盡可能給每一方,尤其是受到指證的一方說話的機會?!泵襟w要給予事件雙方當事人充分的話語權。不能只顧或只讓一方發聲,而忽視另一方。如果只聽信當事人一方述說,而不去找另一方當事人印證,那么,記者的采訪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可能造成嚴重后果。從人性的普遍心理講,一個人在陳述事情時,為了取得更多的同情,往往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面,避免與己不利的因素,甚至可能說出與事實完全相反的語言。如果記者被他牽著鼻子走,就可能謬以千里。
采寫批評報道時,尤其要注意聽取被批評人的意見和申訴,集納多方信息,兼顧矛盾各方,防止新聞報道出現一邊倒的傾向。越是容易引起爭議的新聞,越是在采訪的時候要注意全面與平衡。如:本報去年刊發的一則報道就曾有過這方面的失誤。有讀者報料說,自己花2000元買的衣服在一家干洗店洗破了,店家卻矢口否認是他們的責任。記者聽聞投訴人報料后,立刻前往干洗店核實,遭到店主拒絕。隨后,記者采訪已介入調查此事的工商部門,得到答案是他們正在處理,也沒有給出確切的說法和結論。于是倉促下記者便以《干洗的衣服破了店家不認賬》為題刊發了這則消息。果然,次日一大早,干洗店老板就怒不可遏地投訴至報社,大喊稿件失實。
衣服破了,到底是什么時候破的,怎么破的,記者只聽到一方的說法,在沒有多方核實得到印證的情況下,便過早地得出結論——“干洗后衣服破損”。這起失誤恰恰在于忽視了新聞報道觀點上的平衡,即沒有充分報道矛盾雙方的觀點、立場和看法,只說了有利于一方的事實和意見,而沒有說出有利于另一方的事實和意見,導致受眾無法從確鑿的新聞事實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當然,我們所說的平衡不僅包括觀點上的平衡,還應體現在地域平衡、領域平衡、力度平衡、熱度平衡等多方面。在地域和領域平衡上,要避免在一個時期內對一個地區、部門、行業做過于集中的批評報道。在力度和熱度平衡上應掌握,報道熱點不應加溫,使熱點更熱,而是為了緩解;報道難點,不使難點更難,而是為了探求解決難題的辦法和途徑,防止過冷過熱,保持常態。全面平衡,不偏不倚,這才是批評報道應把握的主調。
三、心系大局,服務大局
采寫批評報道,在選擇題材、采寫稿件時,要本著對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既勇于揭露社會弊端,又要心系大局,服務大局,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方針。
在這方面,我們的報紙也有過教訓。去年本報刊登的一則題為《提升工程美了“面子”卻壞了“里子”,住戶房屋漏雨至今未解決 形象提升了 我家房子卻漏雨了》的報道就因無視大局、以偏概全受到多方質疑和批評。眾所周知,城市建設管理提升年活動,是西安市政府從2008年開始,用三年時間,通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實現城市基礎設施由量到質的提升、城市景觀由亂到美的提升、環境整治由點到面的提升、建設管理由粗到細的提升。三年來,全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個城市面貌和形象得到了全面改觀和提升,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而這則報道僅就個別住戶存在的個別問題,全盤質疑和否定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作,這種做法是與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相背離的,也在社會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作為黨的新聞媒體所做的一切,包括輿論監督在內,一定要有利于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有利于穩定環境,這是基本前提[4]。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黨報、黨刊、國家通訊社和電臺、電視臺要發揮主導作用,要加強熱點問題引導和輿論監督,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增強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信心和熱情?!?/p>
在選題時,要始終考慮我們所做的批評報道是否帶有普遍性的全局意義。要做到既批評錯誤、教育落后、打擊不法;又弘揚正氣、鼓舞先進、維護法治,最終實現促進改革開放,促進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穩定大局的目標。
四、理性批評,建設性思考
采寫批評報道,我們心里應牢記一個理念:批評問題的根本目的在于有利于化解矛盾,解決問題,而不是將問題復雜化、擴大化,從而激化矛盾。我們采寫批評性監督報道應本著理性、建設性以及促進問題妥善解決的原則,幫助有關單位或部門積極改進工作,達到產生正面社會影響的效果。
現在我們很多的批評報道為了順應讀者的“圍觀心理”,往往著重表現和放大矛盾、刻意煽情,雖然從表面上看新聞很精彩,但卻忽視了媒體應有的正確導向作用。再者,有些報紙的批評報道動輒垃圾成山,下水堵塞,這里停水,那里停電,使批評報道呈現出瑣碎化和零散化的狀態。誠然,百姓事情無小事,但我們報道新聞不能僅僅就事論事,流于形式,更應透過現象進行深度的挖掘和剖析,從中獲取重要和有用的信息,指導廣大群眾下一步的生活。
進行批評報道如果缺乏理性和建設性的思考,容易導致人們看到的總是社會“陰暗面”,長此以往,則會導致受眾對社會總體評價降低。同樣是以做批評報道見長的《南方周末》,她的批評報道很多,但許多長年看她的讀者卻對社會前景充滿信心,原因就是《南方周末》在做批評報道時,始終秉承著理性和建設性的理念。
由此來看,做批評報道應本著理性和善意的態度,本著解決問題的初衷以及提高認識的目標,而不是將評論對象一棍子打死。它指向的是建設性,著眼的是解決問題。不是說每個批評都能解決問題。像現行高考制度尚有種種不合理,看病難、房價高等問題仍是百姓心中的痛……這些問題一時難以根治,此時,理性批評既要正視問題的存在與危害,更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以建設性的思考盡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加社會共識,促使問題及早得到解決。
五、有始有終,務求實效
批評報道給人的印象多是“揭短”,因此在實際操作中不可避免的會得罪許多人、許多單位。這種情況難免會有說情的人來“滅稿”,這樣靠單個的新聞工作者無法單獨完成和承受這一切,這就要求媒體能夠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作為媒體,要敢于表態、拍板、撐腰、擔責,要頂住說情,遇到麻煩不推卸責任、不責怪下級,據理、據法保護記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媒體的權威。
作為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媒體,我們做輿論監督報道尤其是批評報道時一定要能頂住壓力,使報道有始有終,力求對讀者有一個交代?;蚴遣捎檬孜埠魬綀蟮?,前一篇鳴鑼開道,后一篇擊鼓收兵;或是點面結合,先是由點切入,然后進行深度挖掘,發散開來,呈現由點及面的過程;或是持續追蹤,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直到所報道的事情有了整改、有了結果。批評報道的立足點要放在“幫”上,目的在于改進工作,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一定要有事情處理的經過和結果,讓人民看到黨和政府消除消極現象的決心和行動,強化報道效果。有批評、有改進、有效果,這樣的報道才算周全。
參考文獻:
[1]雷匯敏.批評性報道是輿論監督的核心[J].聲屏世界,2000(3).
[2]嚴勵,孫聰利.反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客觀性[J].新聞愛好者,2012(9).
[3](美)邁克爾?埃里默.展江,殷文主譯.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4]楊先慧.處理好輿論監督與服務大局的關系[J].青年記者,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