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情稿、關系稿在學術期刊編務實踐中較為常見。人情稿屬于期刊稿件來源的一部分。從期刊編輯程序的角度可對人情稿進行分類。不同類別的人情稿可分別采取堵與疏的策略,以降低人情稿在稿件來源中的比例,提高期刊的學術質量。
關鍵詞:期刊編輯;人情稿;學術質量;堵與疏
中圖分類號:G2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050-02
人情稿、關系稿是學術期刊編務實踐中較為常見的現象。人情稿現象的出現和泛濫勢必降低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學術榮譽,對此,各界有識之士多有論述。人情稿現象的出現,根植于國內特定的社會氛圍和職稱評審體系、論文質量評價機制等諸多因素之中,有其產生、發酵的深層次原因。因此,對于編輯實務中的人情稿現象,既不必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而談虎色變,也不必為其時隱時現而兀自煩惱。本文試從堵與疏的角度淺談人情稿的控制與疏導,以請教于大方之家。
一、人情稿的分類
一般來說,學術期刊的稿件來源分為三類:作者自投稿、編輯(部)組稿和約稿、其他通過各類關系投來的稿件。人情稿,主要指通過人情關系而進入期刊編輯部并待審的稿件。這類稿件通常沒有通過正常的投稿手續和投稿渠道而進入編輯手中,常見的如通過與編輯之間的私人關系而投遞的稿件、專家薦稿、主管單位“攤派”稿等。這是從期刊程序中的論文接收登記階段而言。
在論文審核階段,如果期刊完全且嚴格地采用雙向匿名審核制度,則此階段不存在所謂的人情稿,稿件的質量應是審稿專家主要審查對象。當然,在此階段不排除初審編輯因既負責稿件接收登記又負責審稿,從而對自投稿作者中的老作者稿件、組(約)稿件“另眼相待”,從而使這一類稿件變成帶有人情色彩的人情稿,在稿件處理周期、質量把關等方面就有可能因人情的因素而有別于正常作者的自投稿。
在論文的錄用階段,人情稿的構成頗為復雜。一類常見的人情稿是越過了接收登記和審稿階段而徑直進入錄用池的稿件,這類稿件往往是領導和上級單位等推薦稿、關照稿甚至強行安插稿。此類人情稿最為作者、讀者和編輯工作者所詬病。另一類人情稿是在稿件質量同等的情況下,老作者、約(組)稿作者和“有關系”者稿件往往被優先采用,從而使其稿件被納入了人情稿的范疇。
二、人情稿的堵
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為了提高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對于人情稿的處理,首先應該采取“堵”的方法和手段,以遏制人情稿多發勢態,提高學術期刊稿源質量。適宜采用堵的方法遏制人情稿來源的首先應包括越過了接收登記和審稿階段而徑直進入錄用池的稿件,正是此類稿件被權力、關系等所尋租,為讀者所詬病;此類稿件降低了正常投稿作者公平競爭的機會和稿件錄用的概率,為作者所詬病;此類稿件擾亂了期刊編輯工作正常的編輯流程,降低了期刊的論文質量和學術信譽,為期刊、編輯所詬病。通常,此類“插隊”稿件的“后臺”絕非等閑之輩,或者是領導的“指定稿”,或者是學術專家、學術權威的“推薦稿”,或者是主管單位的“攤派稿”等等,不一而足。盡管是關系稿,但此類稿件的學術質量參差不齊,當然也不排除有高質量的稿件。雖然如此,此類“插隊”稿件最壞的影響是破壞了期刊用稿系統中的程序公平,因此必須從程序性制度上對此類稿件給予圍堵和約束。
程序制度的建立與執行是堵住該類人情稿的首選。應建立完善的稿件登記、審核和編委會集體討論發稿制為主要內容的程序性安排。凡投向該期刊的論文稿件,無論其學術質量的高與低,必須通過稿件登記、稿件審核和編委會發稿論證,從制度上堵住稿件審錄程序中的“不速之客”,避免出現論文錄用過程中的“插隊”現象。但在現實編務實踐中,很多期刊并非沒有稿件登記、審核等一系列的程序性制度安排,只是這些制度性安排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沒有做到旗幟鮮明,在數次的“下不為例”之后便失去了嚴格執行制度的底氣和勇氣,而從使得嚴格的制度性安排成為流于形式的擺設。現實情形是:對于稿件的登記、審核,很多期刊缺乏嚴密而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制度的形同虛設在現實中并不少見。可見,嚴密而有效的制度設計和嚴格的執行力,才是堵住破壞程序性制度安排類人情稿的關鍵。
當然,個別情況下嚴格的制度性安排和執行在實際操作中行不通,這就要求期刊在編務實踐中采取靈活變通的措施。對于學術質量高、達到發表標準的“插隊稿”,不妨“違規”采用,但期刊與推薦者之間要有下不為例的約法三章,盡量減少破壞用稿制度的現象;對于學術質量略低,但通過加工和修改可以達到發表標準的“插隊稿”,可臨時請專家審稿,并根據專家修改意見督促作者反復修改,直至達到發表標準;對于學術質量低、經過修改亦無法達到期刊用稿標準的“插隊稿”,應該堅決說“不”。是否有拒絕的勇氣,可以反映出該期刊對自身學術質量的底氣和期刊編輯特別是領導的辦刊原則。對讀者負責,尊重學術,質量為上,這些應該是辦刊人的共圖追求。
三、人情稿的疏
按照正常投稿程序,因人際關系而進入投審稿環節的人情稿,則適宜采用疏導的方法。此類稿件,應該按照正常登記、初審、專家審核等程序進行,從而給予其正常的被錄用的機會。質量高、符合錄用標準的進入錄用環節,否則則進入退、修等環節,從而達到分流稿件、合理使用的目的。因此,建立、完善和嚴格執行以雙向匿名審稿制度為代表的審稿制度便成為疏導人情稿的有力利器。之所以強調匿名審核,主要是考慮到送審編輯與審稿專家之間、作者與審稿專家之間的人際關系與學術關系因素,從而避免審稿過程中的人情因素。在現實編務實踐中,很多學術期刊采用了編委會發稿會制度,即期刊編務會集體論證制度。一篇論文學術質量高低如何,是否適合在本刊發表,審稿專家的意見只是一方面,采取編委會集體論證,可以有效避免審稿專家因學術研究方向、人情等因素而造成的審稿意見有失偏頗,從而進一步提高稿件錄用的學術性、科學性。
在稿件質量同等的情況下,老作者、約(組)稿作者和“有關系”者稿件是否可以優先采用?筆者認為,舉賢不避親,適當優先采用老作者、約(組)稿作者和“有關系”者稿件在實際的編務實踐中既具有操作性,又符合期刊編務實踐的實際現狀和一般規律。一方面,適當優先采用老作者、約(組)稿作者同等質量的論文是穩定期刊作者隊伍的需要;另一方面,適當優先錄用“有關系”者同等質量的稿件,但需堅持“用稿不唯親”的原則,完全做到新作者與老作者、約(組)稿作者和“有關系”者稿件在用稿上絕對的一視同仁,對于一般性學術期刊來說缺乏現實基礎。當然,如何定位稿件質量的高低,其中存在很大的彈性空間,這就要求期刊必須建立、完善和嚴格執行專家匿名審稿制和編委會共同發稿制,以專家意見為準,以編委會的具體討論為準,從而可有效避免編輯個人鉆論文質量高低彈性的空子,為人情稿開方便之門。
四、核心是職業自覺
制度百密,終有一疏。在防范和減少人情稿的業務實踐中,編輯(包括編輯部主任、主編等期刊工作人員)的職業自覺才是問題的關鍵。只有遵循一切以期刊質量為本、論文質量至上的理念,并自覺付諸于編輯工作的具體實踐中,才能使得一系列的制度性安排真正發揮作用。例如,在稿件質量同等的情況下,老作者、約稿和組稿作者及“有關系”者稿件的采用誰上誰下、孰先孰后,可以反映出編輯的職業素養,這些顯然無法用具體的制度性設計去考核和約束。又如,即使是在遵循嚴密的程序和制度前提下,編輯也完全可以通過打招呼、暗示等手段使得審稿專家在審稿過程中對某些稿件網開一面,使得質量不高的稿件成為漏網之魚,堂而皇之地成為審核通過的代用稿,從而成為侵蝕期刊質量的隱性因素。所以,忽視職業榮譽、輕視職業自覺等主觀因素才是學術期刊人情稿現象屢屢出現、屢禁難絕的深層次原因。
重視職業榮譽感和職業自覺,首要的是有職業認同感。編輯職業天然地具有為他人做嫁衣裳的職業性質,其職業地位和社會認同感遠不如從前。在社會分工多元化的背景下,作為參與文化產品“生產”和“流通”工作的編輯,其職業認同感的養成和深化,必然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自身小環境的約束。編輯這份特殊的職業,更加需要從業者具備獨立的人格和敬業精神,既要有無私的職業奉獻精神,又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職業責任感,以助作者創作為樂,以維護職業聲譽為榮,以捍衛學術質量為本,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成就感。以職業為榮,捍衛職業尊嚴,是編輯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
反觀現實中的編輯職業隊伍,人文色彩與從前相比已大不如前,文化守夜人的擔當情懷已越來越式微。重外在的職業考試、上崗培訓和各式各樣的指標化繼續教育和考試,而對于職業榮譽感的培養、職業素養的提升以及職業自覺的強化等內在品質卻少有涉獵甚至不以為意,這些現象在“年輕一代”編輯身上更為明顯。如何把編輯職業認同為編輯事業,并非僅僅體現為編輯經歷的長短、編輯經驗的多少和編輯職稱的高低,它更應該表現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職業自覺應該成為編輯內在的、終極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原麗欣,洪小冬.談學術期刊中的“人情稿”及處理[J].今傳媒,2010(12).
[2]王金龍.論學術期刊的關系稿處理及作者隊伍建設[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6).
[3]靳香玲.高校學報編輯如何控制“人情稿”[J].出版廣角,2010(4).
[4]伏春蘭.期刊編輯學散論[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