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9年,微博在我國迅速普及。眾多名人也紛紛注冊微博,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而眼下名人微博頻頻掀起罵戰風波。本文通過分析名人微博罵戰現象的特征,總結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對話語權的濫用,占據公共視線,揮霍微博這一新型公共發聲平臺等,以此提出減少該現象的建議。
關鍵詞:微博;名人;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G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059-02
2012年1月,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國微博用戶數達到2.5億,較上一年底增長了296.0%,網民使用率為48.7%[1]。眾多名人也紛紛注冊微博,由于“名人效應”,他們擁有較高的影響力和關注度,網民及傳統媒體都會聚焦名人微博動態。最近,名人微博頻頻掀起罵戰之潮。從2011年7月周立波用“海派粗口”回應同濟大學教授的批評,到演員李念與地產商任志強的隔空對話,再到今年的韓寒和方舟子之爭等,名人微博罵戰一度成為熱點話題。本文著重分析名人微博罵戰現象的特征和帶來的影響,并針對如何減少這一現象提出建議。
一、名人微博罵戰現象的特征
《中國青年報》4月19日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搜狐網和民意中國網,對1612人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66.7%的受訪者坦言,眼下公眾人物微博罵戰現象嚴重。筆者認為,名人微博罵戰是名人身為公眾人物不負責任的行為,將這一現象的特征歸納如下:
(一)從形式上看,宣泄情緒言辭欠妥
基于種種原因發生的微博罵戰,就其本身而言,其實是名人宣泄情緒的一種途徑。罵戰的內容,大多言辭欠妥、有傷大雅,更不乏惡語中傷他人的。名人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將不冷靜、不理性的話發到微博上,易引起網友的關注評議。繼而引發下一輪的爭議,產生更大規模的罵戰。例如周立波發表的“網絡公廁論”就遭到網友的回攻。另外由于微博是一個公共透明的空間,粉絲可以關注任何感興趣的人,通過網頁、手機網絡就可瀏覽別人的微博,發表評論。還可以@他人,使對方直接看到言論并能回復。而在罵戰中,這種評論加@功能也為口水戰推波助瀾。人們在微博這一公共空間宣泄私人情緒,不應觸及公序良俗的底線。微博有快速傳播的特點,擁有眾多粉絲的名人進行微博罵戰就顯得更不理性。總之,名人微博罵戰是名人在不適當的場合宣泄情緒的行為。
(二)從范圍上看,涉及名人多,社會影響大
名人微博罵戰不僅波及“交戰”幾方的名人,還有不少看似不相干的名人主動或被動地牽扯進事件。他們發表對爭議點的看法,評論轉發微博,這種發聲是正常的。但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擁有較高的關注度、影響力甚至是公信力,在一些情況下還可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更多名人的參與也將本來就已進入媒體、公眾視線的罵戰推上輿論的尖端。以韓寒與方舟子“代筆門”之爭為例,事情源起于方舟子質疑韓寒博客、出版的書有槍手代筆。戰火燒開,越鬧越大,出版人路金波、微博女王姚晨、作家寧財神、石康等人也紛紛在微博上對此事發表看法。微博公共知識分子紛紛參戰,百萬粉絲也緊跟著圍觀吶喊,“挺韓派”和“倒韓派”各執一詞。而電視、報紙等媒體也競相報道,吸引了更多公眾視線。
微博具有傳播快、高參與、及時、互動性強等特性。名人的影響力加上在微博上的出位言論及媒體介入報道放大,微博罵戰就會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也正因如此,名人每次在微博上的口舌之爭,都伴隨著大量網友的非理性聲音甚至謾罵攻擊。這不僅造成了公共表達空間的無秩序雜亂,還會影響他人的正常生活。如“甄趙事件”中因發微博力挺甄子丹,演員舒淇陳年艷照被翻出,最終她刪除了之前支持甄的微博并宣稱以后再不上微博。在各種“混戰”中,即使有為數不多的理性聲音也被迅速湮沒在各種情緒化表達之中。
(三)從性質來看,多為個人恩怨爭吵和隱私披露的失控言論
不論是因為質疑有槍手代筆引發爭執的韓寒和方舟子,還是由拍片糾紛開始罵戰的甄子丹和趙文卓,這些事件最終都逐漸發展成為個人恩怨的爭吵。如“方寒之爭”,面對質疑,韓寒公布小說《三重門》的全部手稿并將其出版成書,后來韓寒及其父起訴方舟子,告其侵犯名譽權。近日,方舟子質疑韓寒的身高。事件至此,已無意義,而長期占據公共視線,使大眾產生疲憊感。起因于某個爭執點的微博罵戰,由于其過程被炒得沸沸揚揚,最后的結果及真相反而離人們的注意視線越來越遠。還有一些名人在微博上口無遮攔,多為其失控、不理智的微博言論,如演員郝蕾發微博大罵河南人,馮小剛在微博上炮轟金馬獎,任志強披露演員李念隱私等。普通民眾可借助微博來接近名人,他們關注了解其動態,滿足了對名人的了解需求。不論起因為何,罵戰多發展為無理取鬧、嘩眾取寵、或僅僅是個人隱私生活的披露的失控言論。
二、名人微博罵戰的負面影響
微博為言論表達自由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這樣一個公共平臺上,名人微博罵戰必然帶來負面影響。分析如下:
(一)造成話語權的濫用
在傳播學研究中,話語權更多強調的是表達權利本身。趙云澤等(2010)認為,話語權,即為了表達思想、進行言語交際而擁有說話機會的權利,各個社會階層為了維護其利益在社會資源分配中爭取主動權,也在通過自己的方式行使話語權。通俗地講,話語權即人們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和借此影響他人乃至輿論的“權力”[2]。“世界總是被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比重很小,但是影響力巨大,另一部分比重很大,但無關緊要。[3]”筆者認為,在傳統媒體長期壟斷話語權的情況下,微博促進了言論的自由化、多元化,借助微博,人們獲得了平等發聲和平衡話語權的新途徑,但這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掌握了話語權。與普通微博用戶相比,名人作為精英階層,他們發微博往往能獲得更多的關注。粉絲數、轉發量和評論量與話語權呈正相關。而名人由于其社會經濟地位和個人名望,擁有的話語權勢必會大于普通人。享受到優勢話語權的名人,應擔起社會責任,積極推動社會進步。而一些名人不負責任地在微博上罵戰,“霸占”話語權,做了一些意義不大甚至毫無意義的事,無益于良好道德風尚的塑造,實屬對話語權的濫用。
(二)不利于網絡文化的建設,易產生錯誤的示范效應
微博本身就是一個眾聲喧嘩的公共網絡平臺。名人微博罵戰,或言語偏激、口無遮攔,或激化矛盾、混淆視聽、使公眾難辨真假。為原本就不盡成熟的網絡文化增添了浮躁、焦慮的情緒性成分。即使有理性的聲音,也會被迅速淹沒在各種情緒化表達之中。例如“甄趙之戰”中的狂熱粉絲,以及方寒論戰中的“挺韓派”與“倒韓派”之爭,更添加了網絡喧囂的氣氛。微博的交互性讓受眾可以及時自由地表達對媒介信息的反饋,直接發表批評或其他見解。而在群體情緒的裹挾下,人們容易偏離理性思考的軌道,發布微博發泄私人情緒,真相也就不能“越辨越明”了。名人微博罵戰,會引起一些粉絲的效仿和追隨,產生錯誤的示范效應,繼而激起不理智的情緒化的言論遍布微博,惡化網絡言論環境。這并非理性的討論,而是不成熟網民的言論交鋒和情緒化表達,為網絡文化增添混亂、喧囂和浮躁。
(三)占據公共視線,揮霍公共發聲平臺
名人微博罵戰往往發展成為個人恩怨爭吵等,事件本身并無大的社會意義。由于名人身份的特殊性,媒體也往往競相報道事件。有些罵戰持續時間長,長期占據公共視線,影響了同期的新聞事件或弱勢群體的發聲。例如與方韓之爭同時期的“吳英案”等其他也應獲得公眾關注的事件,因為方韓之爭的熱度,反而削減了其他事件的被報道量和關注度。這與媒體的議程設置和普通公眾的對名人信息的需求分不開。但作為社會意義不大的事件,一度占據公共視線甚至長期占據,顯然是對微博和傳統媒體這些公共發聲平臺的一種揮霍和浪費。微博門檻低,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日益成為承載民意表達和網絡輿論的大平臺。而名人在這個平臺上罵戰,或粉絲盲目地參與名人的口舌之爭,顯然未能好好利用這一公共平臺及自身的表達權利。
三、抑制微博罵的一些建議
1.名人加強自律。在微博這一傳播工具中,“把關人”的角色弱,很大程度依靠的是微博用戶的自律。名人應加強自律和自身修養,注意自己的言語,避免口無遮攔、失控地宣泄私人情緒,應體現公眾人物的責任感。微博一步步前進,規避了傳統的新聞傳播媒介“你傳我受”的單向傳播模式,又以其更加碎片化、便捷性的特色優勝于其他網絡媒體,成為引導公共輿論的新陣地[4]。因此,開通了微博的名人,應加強自律,承擔社會責任,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正確引導輿論并推動良好網絡文化的構建。
2.網民應提高自身素質。“從傳播的角度講,Web2.0 的最大意義是為互聯網用戶搭建話語平臺,使互聯網用戶從信息接受轉變為信息制造者和傳播者,從受眾轉向信息傳播主體。[5]”普通的微博用戶,可以通過轉發、評論與名人進行互動。普通公眾應該冷靜、理性地對待名人罵戰,增強是非辨別能力,不被他人觀點左右,也不因無價值的個人恩怨和隱私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多關注關系國計民生的有社會意義的公共議題上,提高自身素質,做成熟、理性的網民、公民,合理利用自己的權利,更好地利用微博這一公共發聲平臺。
3.完善技術,控制微博的發表內容。“把關人”理論認為,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具有“過濾”的作用,它們會從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各個方面對發布的信息進行篩選。對于不符合道德標準的信息它們有權終止傳播,否則健康使用微博的“規矩”就無從談起[6]。筆者認為,在保證網民言論自由和自主的同時,微博也建立管理員或關鍵詞把關技術,利用技術手段直接刪除或屏蔽不符合規定的微博內容。
總之,名人微博罵戰現象是微博出現后的一種亂象。人們理應自覺按照法律和道德約束自己的微博言論。名人作為公眾人物要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任。社會大眾也應理性看待名人微博罵戰現象,充分利用微博這一新型的公共發聲平臺,推動網絡文化和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OL].騰訊科技,http://tech.qq.com/zt2012/CNNIC29/.
[2]張國航.微博的話語權差異:擴大還是消弭?[EB/OL].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50608/150615/17215021.html.
[3](英)科克.80/20定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葉紅,宋倩倩.微博:影響輿論的新力量[J].青年記者,2012(3).
[5]黃桂萍,吳文虎.播客的社會文本意義解讀[J].國際新聞界,2006(8).
[6]蔣熙.微博傳播中的話語權使用界限[J].青年記者,2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