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完善報業集團公司治理結構是報業集團適應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部署、不斷提升集團實力和影響力的重要任務。本文從必要性、可行性、操作性三個層面對完善報業集團公司治理結構進行論述,提出要引入多元力量優化報業集團治理結構的核心觀點。
關鍵詞:公司治理結構;委托—代理理論;股權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D63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065-02
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推進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非時政類報刊社、新聞網站轉企改制,拓展出版、發行、影視企業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
組建報業集團,探索建立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報業管理運營機制,曾經是我國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的標志性舉措。面對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站在新起點的上報業集團,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通過新一輪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激發更大的發展活力,才能在當前更趨激烈的文化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并不斷擴大覆蓋面和影響力。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體制機制,是報業集團新一輪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優化治理應對雙重挑戰
對于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的研究,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是最近30年才興起的課題。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公司治理結構就是要通過適當的內部組織架構安排,構建激發公司績效的動力機制,達到降低現代企業在所有權與經營控制分離框架下的“委托—代理”成本,合理配置所有權與控制權,創造公司各利益相關者的共贏局面。
具體到報業集團來看,公司治理結構又具有相對特殊的內涵。報業集團完善公司結構結構必須要達到兩個目標:首先是通過內部管理機制的創新進一步擴大主流媒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在更高的發展層次上更好地實現黨和政府喉舌功能。其次,是通過創新內部運行機制,激活內在動力,不斷提升規模與競爭力,做大做強報業產業。因此,國內有論者對報業集團所屬的傳媒行業的公司治理結構進行了新的界定:傳媒行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就是對傳媒的宣傳、經營、管理、績效進行監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以強化黨的領導、協調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和權利關系,從而形成科學的自我約束機制和相互制衡機制,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保證傳媒的決策效率[1]。
就目前報業發展所處的形勢而言,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具有更大的急迫性和必要性。首先,報業發展已經遭受到來自網絡媒體等新興媒體的直接挑戰。根據艾瑞咨詢公司的統計,2011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媒體收入規模達到511.9億人民幣,已經超過報業,成為僅次于電視廣告收入的媒體。在這種局面下,報業走與新媒體融合發展之路已屬必然。完善報業集團公司治理結構有助于邁出這種轉型步伐:其次,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框架下,報業集團全新的業務板塊可以全面導入市場化運行機制,從而降低了運行風險。良好的公司治理也有利于集聚更多的發展資源,包括通過資本市場募集資金,引進高水平的傳媒、經營和管理人才加盟等,拓寬報業集團轉型的路徑。
從報業集團內部來看,在日益嚴峻的外部壓力下,長期的行政機關式治理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從人力資源管理來看,目前報業集團普遍采用的仍是傳統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達到一定的級別則享受什么級別的待遇,與公司制企業內部實施以業績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存在本質的不同,容易使內部員工喪失積極性,不利于優秀人才的不斷涌現,更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加盟,削弱了報業集團發展的動力。從財務管理來看,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是圍繞“收支相抵”進行的,以“核算收支余額”為主的,這與企業追求“投入產出比”的理念以及“成本利潤率”的理念有著根本性的差異[2],從而放大了報業集團的經營風險。
二、內外兼治尋求突破之道
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來節制代理人(企業管理層和經營層)的自利傾向與經營權力濫用,同時用激勵機制來激發代理人為股東謀利的熱情。有論者指出,“委托—代理理論”以及產權理論都明確了“公司治理的首要當事人及所有者和出資人[3]”。
明確產權關系,理順授權經營體制,是完善報業集團公司治理的必要前提和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撐。目前,我國報業集團公司的產權主體不明晰,國有產權出資人仍處于“缺位”狀態。國內部分在完善治理結構上進展較快的報業集團,也都無一例外地首先進行在理順授權經營關系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形成了幾種不同的模式:“上海模式”、 “重慶模式”、及步子邁得更大的黑龍江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
明確國有出資人和授權經營模式,對于完善報業集團公司治理結構具有多重意義:首先是進一步明確了報業集團的產業屬性,使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成為報業集團除了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之外的最重要目標之一,凸顯了完善公司治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其次,在目標考核的基礎上有利于建立基于績效評價的激勵約束機制,可以強化報業集團內部干事創業的氛圍,建立更加順暢的用人機制和財務管理機制。再次,盡管報業集團始終要堅持政治屬性,堅持社會效益優先,但是,以保值增值為目標的考核體系有利于引導報業集團強化市場意識、競爭意識,通過不斷壯大經濟實力為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應當說,報業集團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模式的探索主要取決于其上級黨委、政府以及主管機關所賦予的政策空間,更多是在外部尋求突破空間。
在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中,部分省份正在探索的報業集團內部的公司化改造路子,則是完善報業集團公司治理值得突破的方向。這一探索的模式是將黨報從集團剝離出來,恢復事業性的黨報社,再將原先的事業性報業集團注銷,成立企業性的報業傳媒集團,黨報社黨委履行類似的國資委角色,管人、管事、管資產,企業化的報業集團具有相對獨立的經營權。
這一探索在實踐中推行的難度在于,事業化黨報社與企業化集團的關系較難理順,如果由事業化黨報社兼任企業化集團的董事長,那么就會面臨“自己管自己”的尷尬。如果事業化報社與企業化集團沒有直接的人事關聯的話,黨報社黨委對企業化集團的管控權可能會被“虛置”。
但是,本著“改革先行、漸趨完善”的原則,這種探索值得推廣。就報業的獨特屬性而言,這種制度設計可以釋放出企業化運營最大空間,避免再走“翻牌公司”的老路,導入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內部治理機構設置,跳出延續多年的“事業單位、企業經營”的“一體兩制”窠臼,有利于通過培育更加市場化的制度優勢,集聚更多的發展資源,做大報業產業,最終實現擴大主流媒體覆蓋面和影響力的改革目標。
三、多元布局完善治理架構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更加科學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和相互制衡機制,以達到合理配置所有權和經營權,提高經營管理效率,不斷擴大所有人權益的目的。
從這一角度來看,股權結構安排對公司治理結構設計起著根本性的決定作用,完善報業集團公司治理結構,如果選擇以適當的股權多元化作為突破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在2001年,新聞出版總署出臺的相關文件曾規定,作為新聞出版改革試點的報業集團,其編輯部門可在新聞出版系統內融資,而經營性資產,可以吸引國有企業和國有事業單位的資本,但投資方不得介入編輯業務。應當說,在文化體制改革啟動初期,報業集團的股權多元化就曾被提上議事日程,隨著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在開始嘗試組建企業性質的報業集團的大背景下,這一政策設計不應再被束之高閣。
對于報業集團的股權多元化,至少有三種方案可以嘗試:一種相對穩妥的方案是吸收同一區域的文化產業集團,包括廣電、發行、出版等集團參股,由于受共同主管單位指導,這種方案較為可行,但弊端在于難以真正形成內部的約束與制衡,未必能達到股權多元化的初衷。另一種方案是引入同一區域內其它省屬國有企業參股,這有利于在報業集團內部導入企業運作理念,但是產業資本的介入可能使報業在宣傳領域的立場發生偏離,成為利益集團代言人,這也是主管部門最為擔心的。而更為開放的方案是引進國內其它領先報業集團的資本,這一方案的最大長處在于,不僅可以引進資本,還可以引進更先進的辦報理念、更優秀的人才、更成熟的運營經驗,但是,這種方案可能會觸碰“異地辦報”紅線,只有主管部門著眼報業的長遠發展、采取更加開放包容心態,才具有可行性。
即便股權多元化短時期難以獲得突破,通過適當的安排,使董事會這一最高決策機構的人員構成更加多元化,也有利于構建更加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
報業集團的董事會中可以引入一部分外部董事。這些外部董事一部分可以是集團內部采編系統內優秀的員工代表,在采編經營兩分開的模式下,這些采編系統的精英以外部董事的身份進入董事會,可以在重要決策時,從采編系統的角度提供必要的建設性或者重要的反對意見,有利于決策科學化。另外一部分外部董事可以是長期的合作伙伴代表以及熟悉公司運營又對傳媒行業具有深入了解的專家學者擔任,這些人主要在決策外圍活動,承擔決策咨詢職能。
在董事會組織結構設計上,也需要進行與董事會職權與職能適應的多元化安排。董事會可以設立專門的委員會,包括設戰略與投資委員會、薪酬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協調委員會等等。每個委員會的負責人是公司董事,相關職能領域的事務由相對的委員會擬定解決方案報董事會集體通過,有利于提高決策科學性。
多元化的力量布局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最基本制度設計,盡管面臨著重重阻礙,但這是完善報業集團公司治理結構無法繞開的“深水區”,因此,政策和實踐中會不會有更大的突破,也值得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周勁.傳媒治理結構:制度分析與實施研究[J].現代傳播,2005(4).
[2]盧恩光.中國報業集團治理探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3]高明華.公司治理:理論演進與實證分析——兼論中國公司治理改革[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4]周勁.傳媒治理:理論與模式的中國式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