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電視從過去宣教時代的嚴肅刻板漸漸步入了今天這樣一個生動活潑的娛樂時代。尤其是在網絡新媒體嶄露頭角之時,電視媒體過去的龍頭地位開始受到沖擊,開始放下身段,重新審視自我,從而開展了一場爭奪受眾的拉鋸戰。不管是中央電視還是各省市級電視臺都絞盡腦汁,推出了許多新的節目形式,其中真人秀最為矚目。但形式維新的同時,還要要求內容為王,目前各個真人秀節目水平也參差不齊,本文主要以內容分析為主,借以探討怎樣利用真人秀深深地抓住受眾,并在獲得受眾的同時建立一定的媒介公信力。
關鍵詞:真人秀;節目形式;收視率
中圖分類號:J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090-02
應該說,2005年的“超級女聲”是第一次讓中國觀眾領略到一場來自真人秀的大娛樂沖擊。在此之前,在國內還沒有哪個真人秀節目能夠這樣立體、真實、多元的展示這些來自大眾的個人,這也是該節目一炮而紅的最大理由。大家在這些認真唱歌的女孩身上總是多多少少的看到自己或者自己身邊人的影子。這讓他們在關注一個選手的時候,傾注了更多的個人感情。最后,隨著自己喜歡的選手越來越進入后期,漸漸成為一個“明星”,觀眾會覺得是自己一步步看著她取得這樣的成就,哪怕站在舞臺上的人與自己完全不相干,整個過程中卻也有著非常強烈的參與感。根據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公布的2005年《超級女聲》節目收視數據表明,在北京、上海、長沙等12個城市“收視儀”調查中,超女平均收視率為8.54%,平均收視份額達到26.22%,決賽期間平均都有11%的收視率,不僅居于同時段收視首位,其平均收視率還超過中央電視臺。尤其是三強對決的尖峰時刻,個別時段的市場份額最高達49%。正是這種參與感,讓湖南衛視在2005年“超級女聲”創造了一個個收視奇跡。也正是這種參與感,讓當初參加該節目的許多選手如:張靚穎、周筆暢、李宇春、何潔等時至今日還仍然活躍在觀眾的視線當中。接著各家電視臺群起效尤,不過幾家歡喜幾家愁,東方衛視“加油好男兒”收視告捷,重慶衛視的“第一次心動”緊急叫停。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那么真人秀要怎樣把握“真”這個度,讓節目能夠在獲得收視的同時,能讓觀眾為其叫好,更重要的是能夠借助“真人秀”樹立起作為一家電視臺的公信力呢?
一、沖突的戲劇效果
2011年,一紙“限娛令”讓很多電視臺進入了困頓之地,而湖南衛視卻以此為契機,重新推出了曾在2006年獲得《新周刊》中國電視最佳創意大獎的節目——變形計。這個節目主要是以人生互換為主題。一般是在中國的城市里找尋一個家庭環境不錯但是比較調皮的小孩,與一位成熟懂事但是家境貧寒的農村同齡小孩進行互換,歷時七天。兩位主人公在這七天當中會生活在與過去截然不同的環境中,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環境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沖擊,平時調皮搗蛋的城市小孩可能會在節目中砸攝影機、罷拍。而農村小孩也有著自己的不知所措、突然崩潰,離家出走也時有發生。故事的最后,我們總是能看到之前格格不入的環境,通過幾天的磨合,漸漸的有了感情,不管是城市的孩子還是農村的孩子都帶著自己沉甸甸的不舍和回憶告別自己生活了七天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當初那個讓老師家長都頭疼的城市少年會在親身經歷了農村艱苦生活之后,開始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會變得比較懂事,而農村小孩也會多少褪去一些過去的靦腆、自卑,并堅定了自己為夢想前進的步伐。節目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各方的強烈的回應,每期變形計的城市主人公在節目播出后微博的粉絲人群都會暴漲,其中第一期的城市主人公易虎成的新浪微博粉絲更是接近七十萬,不僅如此,通過節目的播出,讓廣大觀眾看到了中國農村的真實的現狀,在節目播出后都踴躍捐款,幫助改變節目中出現的很多農村家庭、學校的貧困狀況,也有一些有志青年去到了節目播出農村學校支教。
像“變形計”這樣的真人秀節目通過人物與環境的巨大沖突,制造了一些很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以見到的情形,具有一定的戲劇效果。同時,它還具有很大的社會現實意義。我們在節目中,看到了中國城市和農村的巨大差異,也看到了中國教育存在的很多問題。這樣的真人秀,讓電視臺不僅僅得到了收視率,還成為熱門話題的制造者和引導者,最重要的是,這樣的節目,絕對是電視媒體公信力的強大支撐力。
二、在合理的范圍內充分展示人物個性
電視媒介的注意力可以用收視率來測量,而媒體公信力和影響力往往是用品牌價值來衡量[1]。一檔節目,承載了電視臺收視率的希望,廣告商投資的受眾資本,但更多的則應該是作為一家媒體的公信力。2012年4月4日,江蘇衛視開始播出一檔名叫“花樣年華”的節目。這個節目同樣是以變形為主題,由五名來自不同高校的女孩共同來到西雙版納,進行一個全新的體驗。但是,名為體驗,看著卻更像是一場由這五個女孩參加的表演。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是規則不一,節目組要求收走所有私人物品,一名女孩因請求節目組留下她的洗面奶遭到拒絕開始落淚,而另一邊卻看到一名女孩早上起床對著鏡子在化妝,畫外音還特別強調她已經花了兩個小時在整理妝容了,一邊是連一支洗面奶都不可以留下,另一邊卻是大包零零散散的化妝品,到底這私人物品是可以留,還是不可以留?正是這種疑惑,讓那個因為洗面奶而落淚的女兒看著像是節目特別做出來的效果,難以讓觀眾信服。其次是沒有凸顯人物個性深處的真善美,節目后期其中一名女孩帶著寄宿家庭里的小女兒去辦理借讀手續,本來溫馨的氣氛,因為導播一句“你的帽子好丑呀”,女孩勃然大怒,甩開那個本來就有些自閉的小女孩的手獨自轉身離去。回到寄宿家庭還一邊抽煙,一邊發脾氣,罵罵咧咧地說自己要回去,不拍了。這種變形節目,沒有讓觀眾看到任何質樸民風對這些女孩所帶來的影響反而只看到烏煙瘴氣。原本就是東施效顰的“花樣年華”雖有自己的小許創意,但是卻完全失掉了變形的節目的精髓。戲劇效果確實很足,人物個性也非常鮮明,真人秀里秀真人,負面情緒的展現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更是展現個人個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展現負面情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時間和場合,合情合理最為重要,過分的展示或者不分場合都會讓觀眾難以接受,最后失去了真人秀的意義。感受不到人性最深處真實的美好,自然也就難以引起觀眾的共鳴。這樣顯然是行不通的,從節目突然的無故延播我們大概可以窺探幾分。而節目中的五位主人公新浪微博的關注粉絲最高的也不過是四萬,新浪官方微博的關注人數僅兩千多人,相較于變形計的新浪官方微博的十五萬關注有著巨大的差距,所產生的影響自然也無法與“變形計”同日而語。
三、專業領域,大眾路線
并不是所有的真人秀節目內容都必須是大眾所熟知的領域。有時候利用真人秀節目帶人們去了解一些平時不為人所知的行業也不失為一種可取之舉。在美國,有一個名叫“project runway”(天橋轎子)的真人秀節目,目前正在籌劃做第十季。一個可以持續堅持做10季的真人秀節目,其生命力可見一斑。這個專業設計師的選秀為什么為在觀眾群中這么受歡迎呢?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的專業性和娛樂性的并存。盡管嘉賓和評委都是國際時尚設計界的大牌,參賽選手也是專業設計師,但是節目并不是嚴肅服裝設計比賽的復刻。每一期,都會有不同的主題和任務,例如在雜貨店購買服裝成品材料;上街去找路人討要他們穿在身上的衣服作為原材料;還有用不同國家的國旗原色作為配色原則……這些在日常生活中,設計師很難碰見的要求再加上非常短的時間限制,一方面讓節目形式更加喜聞樂見,另一方面也真正的讓參賽選手展示自己卓越的設計能力。
當然作為這一類專業性強的選秀節目,沒有強大的專業性作為支撐也是不可取的。“project runway”中,評委有國際時尚雜志主編、世界知名設計師、名模、好萊塢明星、國際時尚品牌創始人等,這些對時尚又很深層次理解的人會對每期參賽選手的作品做專業點評。不僅如此,每一期都會有專業的模特穿著設計師的作品,為觀眾和評委呈現一場聲光十色的走秀。節目最后,進入決賽的選手有機會在國際頂級的T臺上展示自己設計的系列成品,屆時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時尚設計師、時尚雜志編輯、時尚界名人觀看這場秀。最后獲得冠軍的選手就可以進入時尚雜志做客座編輯或者成為時尚品牌的設計師又或者是得到一個專屬自己的工作室等等。無論如何,參加這場真人秀,就會有很多機會真正的進入主流服裝設計行業。讓觀眾在娛樂的同時也享受一場服裝設計的饕餮盛宴。也難怪,“project runway”盛行十季,仍然勢頭不減。面對這些國外優秀的真人秀,很多人可能不以為然,覺得中國目前的電視競爭環境并不會受到外國優秀媒體的威脅,但是國外媒介會借著資本無國界的國際浪潮滲入到媒介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從而對國內電視媒介構成圍城之勢[2]。盡管我們暫時還不需要與國外媒體短兵相接,但還是需要在借鑒中學習,并最大程度的縮短距離。
四、具有現實意義
尼爾?波茲曼曾經說過“隨著娛樂和非娛樂的分界線變得越來越難以劃分,文化語言的性質也變了”[3]。的確如他所言,在現在這樣一個時代,娛樂和非娛樂已難有明顯界限,更何況本身就有濃郁娛樂性的真人秀節目,要求它擺脫娛樂性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只一味追求娛樂也是不可取的。在美國福克斯電視臺曾經推出一檔感官、娛樂十足的真人秀節目。在這個名叫“the moment of truth”(真心話大冒險)的節目中,人們只需要誠實回答21個問題,就可以拿走高達50美元的獎金。這21個問題是從事先已經用測謊儀測試過的50個問題中挑選出來的。問題分為6個階段,越高階問題越少,但是對參與者人生的影響越大,相對的獎金就越高。在節目錄制現場,會邀請參與者的父母和朋友前來觀看,但是問題往往會波及到這些原本是來加油打氣的親朋好友,例如“你是否認為你的母親讓你的童年變得凄慘?”又或者“結婚之后,你有沒有跟別人發生過一夜情。”一般情況下參與者頂不住壓力,拿到10萬元獎金之后就停止回答問題 。節目播出的過程中只有一名參與者曾經拿到過50萬美元的獎金,她的最后一個問題是“你是否相信你的父親在成年后仍繼續和未成年人發生性關系?”她的答案是:“是”。在觀看節目的時候,觀眾會看到參與者獲得高額獎金、最深處私密的暴露和節目現場親朋好友備受打擊。這些所有效果的疊加,讓觀眾徹底置身于感官娛樂性被放大無數倍的娛樂世界中。娛樂效果當然是非常成功的,但這些對人性的拷問、金錢的渴望、親情的背叛和友誼的破滅盡管有很好的娛樂效果,但是它是在是缺乏現實意義,在節目播出期間都受到了很多的聲討,最后草草停播。
參考文獻:
[1]譚天.批評與建構——聚焦中國電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2]靳智偉等著.全球化語境下的電視競爭策略[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6.
[3](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