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記者(這里泛指為新聞媒體的編輯記者),是黨的喉舌,是社會主義實踐活動的輿論引導者,面對學習、創新、創造為特征的21世紀,“學習型”記者將是時代的要求和競爭的需要。所以記者要率先垂范,帶頭做一名有一定知識儲備,能應付各種變化的“學習型”人才。筆者就收看的湖南衛視和浙江衛視等電視節目談談當好學習型記者的幾點看法:一是了解社會發展主流趨勢;二是系統掌握新聞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廣博的知識面;三是要具備與時俱進的職業道德修養等三要素。
關鍵詞:主流趨勢;新聞基礎理論;知識面;職業道德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110-02
記者,擔負著黨和政府向人民群眾呼吁、宣傳、解惑、釋疑等等的任務,因此,在新世紀新形勢下,學習型記者要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精品意識,競爭意識,要完成黨賦予的歷史使命,學習型記者首先必需了解社會發展主流趨勢。
一、學以明勢:了解社會發展主流趨勢
“人人都是學習之人”,湖南臺無疑走在了最前面之一,就筆者收聽收看的個人體會而言,2011年以來,他主動創新,推出和改版了很多的節目,均衡了結構,使節目的新聞性、社會性、深度性、知識性、服務節目在頻道中占據主導地位。
在早間、午間、傍晚、晚間4個重要時段,構造了一個均衡系統的新聞陣列,更好的解讀了社會的主流趨勢。
以《平民英雄》、《變形計》、《辨法三人組》為主的9點20檔節目帶,凸顯主流價值,弘揚主流文化;以《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為主的周末黃金檔節目,播出傳統品牌的綜藝節目;以《博物館奇妙夜》、《背后的故事》、《零點風云》、《天下女人》為主的零點高端人文節目帶,影響社會精英群體;以“芒果獨播劇場”和“金鷹獨播劇場”為主的電視劇場。
改版后的湖南衛視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21世紀,國際形勢日趨復雜,作為新聞記者更應深入學習。當主流趨勢發生變化,作為一名學習型記者,一定要有敏銳性,認真學習把握,才能更好的解讀社會。
二、學以致用:比較系統掌握新聞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
明白社會發展主流趨勢,我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還受到其他要素影響。這是指作品本身的內在規律,受到其自身的圖象,聲音,文字等基本參數影響。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學習來把握。學以致用,就是通過學習系統掌握新聞基礎理論。
各行各業發展日新月異,因此要把不同行業的專業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用新聞傳播形式表現出來,這需要很廣博的知識面和扎實的新聞基礎理論功底。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無疑是其中的翹楚,它是全國首創的電視、網絡實時互動的新聞深度評論節目,欄目以關注熱門焦點話題為定位,在新聞調查的基礎上,引入專家點評、記者快評、網友酷評,這樣一來,就把記者的策劃,文稿,拍攝,后期等技術融入行業發展中去,很好的體現了一個臺的各方面知識儲備和基礎。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在于指導實踐,《新聞深一度》借助互聯網的優勢,通過欄目特有的網絡視訊平臺,讓觀眾坐在家中就能直接上電視,與新聞演播室的主持人、現場嘉賓一起,參與新聞評論,進行觀點互動,是對傳統電視評論節目的一大創新。
新聞節目開播以來,吸引了全國各地網民的積極參與,來自全國30個省主要城市的500多名網絡草根博主、時評人,成為了《新聞深一度》的網絡公眾評論員,他們來自各行各業,節目為不同的言論提供最寬敞的思想空間,用新聞實踐民意,充分體現了普通公民對新聞評論的話語權。
有些選題則是做了一個系列的專題深入的持續的評析,比如打拐專題,2011年7月14日播出的節目《民間打拐,讓我們送孩子回家》從民間打拐英雄到微博打拐,再從打拐之后怎么辦到被拐兒童和家人的團圓,從畫面的拍攝,聲音的剪輯,后期的合成,整整一個系列的節目看下來可以讓觀眾對打拐這件事有了很深的了解,不管是被拐兒童和家人還是打拐志愿者以及打拐背后的故事等都有了全方面的了解。
2011年5月20日播出法拉利在南京明城墻上漂移引發的爭議這到底是文化的碰撞、融合還是商業活動,四位網上評論員針對法拉在南京明城上漂移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來自浙江杭州的王波,對外國廣告營銷公司對我們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出這樣一類廣告創意而且都能順利實現表示不理解。廣西桂林的苑廣闊認為這樣的活動跟文化一點關系也沒有,是各方出于利益考慮的商業活動,商家借助古城提升身價,有關方面通過活動獲得回報,這是一起只有金錢,沒有歷史、沒有文化的鬧劇。
《新聞深一度》給我的總體感覺是非常有發展潛力的,畢竟其特殊的模式就是一種創新,在網絡普及的時代,運用三網融合的模式生存的電視節目有其獨特的發展空間。從單一接受信息到可以主動參與互動,單一的評論語言到多元化,使得電視節目更具開放性、互動性、參與性、可看性。
三、學以養德:具備與時俱進的職業道德修養
“人以學而立,立以德為先”,明白主流趨勢,并且能夠很好的學以致用之后,還要學以養德。學習不只是為了生存、發展,更應該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把學習作為修身立德之本、干事創業之本,堅持學習,是記者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胡錦濤同志曾經說過,“加強學習不僅是領導干部提高自身知識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徑。”通過學習,有助于我們不斷完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但提高知識水平,而且完善職業道德,在學習與實踐的中升華。
象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他的選題就很好的對這一方面作了探討,比如2011年5月20日播出法拉利在南京明城墻上漂移引發的爭議這到底是文化的碰撞、融合還是商業活動,四位網上評論員針對法拉在南京明城上漂移發表了各自的看法,來自浙江杭州的王波,對外國廣告營銷公司對我們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出這樣一類廣告創意而且都能順利實現表示不理解。廣西桂林的苑廣闊認為這樣的活動跟文化一點關系也沒有,是各方出于利益考慮的商業活動,商家借助古城提升身價,有關方面通過活動獲得回報,這是一起只有金錢,沒有歷史、沒有文化的鬧劇。其作品不但內容豐富,而且對品德,修養等精神財富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每一期的嘉賓策劃,也體現了道德這些。每次的嘉賓都會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或者專家與觀眾、公眾評論員進行互動評論,有些話題還會邀請事件的當事人參與,同樣像打拐話題這整一專題節目中就分別邀請了打拐志愿者仔仔、彭高峰(被拐兒童父親,其經過堅持不懈的尋找借助微博的力量最終找回了兒子)、相關學者等參與到節目中來,通過仔仔我們就能更好的了解打拐行動的艱難、危險和這些打拐英雄義舉背后的社會良知、強烈的責任感,通過彭高峰我們能夠更好了解被拐兒童家長的境遇、尋找孩子的艱辛等,通過學者的評析,我們可以從打拐事件看到其背后的很多東西,像我國的法制問題,警察在打拐事件上的力量,網絡的作用等。
學習型記者,除了要有較高的理論、政策水平,熟練的業務能力外,也要有知識、文字的表達能力和編輯技巧等,還有嚴謹的作風、甘當無名英雄的精神。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下,特別是要有很強的個人職業修養和道德修養,簡而言之就是對于人性要有很好的把握。學習型記者也必須在道德這方面有意識的學習,才能走得更遠,更好的作人作事,促進本職工作。比如象現在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就是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五部門,為了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讓新聞工作制度化、常態化,著力提升正確的引導輿論、回應社會關切、服務百姓生活的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群眾的收視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更多的精美包裝,或者更有力的作品,也相對記者的水平提出更大的挑戰。要想在重重困難之下,創新,創造,記者必須加強學習。
新聞報道反應社會的火熱生活,就必須深入基層,用群眾的語言來報道敘事,需要的是能夠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做深刻剖析的新聞工作者。我是記者,當加強學習,通過影像方式,重溫過去記憶,審視今天,對未來的擔當。“通過敘事塑造人物”,感受“共和國精神”,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大力弘揚這些“經典文化”,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提供精神動力,創作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作品,我們就能骨中有鈣,血中有氧,汗中有鹽!當泱泱國人為這些“經典文化”的沁染而精神抖擻而激情四溢之時,將轉化為何等豐沛的物質力量!
參考文獻:
[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White Paper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raining and Learning, Towards the Learning Society [R]. Brussels. Nov. 1995.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委員會.布德洛爾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R].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