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隨著文化融合的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學術界對文化侵略的研究熱度也不斷上升。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因素,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軟實力作為國家重要價值的一方面,現已將它提高到了與傳統的“硬實力”同等甚至比其更為重要的位置。隨著衛星電視及國際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國際傳播有了新的表現形式,文化侵略這一新現象已越來越多被人提及。本文通過對西方國家以外宣政策和相關媒體手段進行文化侵略進行分析,得出其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沖擊著我國社會環境、社會意識、價值觀和傳統文化這一情況進行剖析,望對今后此課題研究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當前,部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以文化侵略的方式倡導文化強權。其侵略力量強勢化、侵略手段隱蔽化、侵略目的公開化、侵略狀態彌散化、侵略途徑多樣化和侵略影響深遠化等特點都將嚴重威脅我國本土文化。這對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發展我國本土文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當然,國家意識形態與大眾相互協商、相互斗爭,這樣才能更為豐富和深入地幫助我們去理解大眾文化,為我們理解大眾文化提供了新的視角??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安全意識,處理好并積極吸收外來先進文化,發揚光大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已成為必然選擇。
大眾文化評價與文化霸權
(一)大眾文化傳播下的侵略手段
1.媒介輿論,價值體系潛移默化
在新聞領域,從冷戰時期開始,美國之音就在政府資金扶持下開展對外宣傳,通過各界的權威人士,影響了數以萬計的電視廣播觀眾,而現在的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廣播新聞)則通過出賣其轉播費來進行對外宣傳。一方面,這些資本主義商業電視臺通過跨國際經營,開拓了國際市場,從而獲取巨大商業利潤。另一方面,外在看似與政治無關的集“知識性”和“娛樂性”一身的電視廣播節目,只是在無意識地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遞信息,但實際上它在社會群體中引起的輿論,很大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宣揚了本國文化的價值體系、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2.開放網絡,信息大行其道
在網絡越來越開放的今天,網絡文化作為一種與民眾距離最近的文化,它有著信息多元化、表現形式立體化和傳播互動化的優勢,因其整合了傳統媒體與個人經驗、口碑,公共關系等因素,這都與流行文化、雇員與氛圍之類的泛元素有著密切聯系,提供了一套與眾多利害關系人群互動溝通的獨特方法。與當代人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價值觀相一致,導致網絡文化極易被一些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利用。部分發達國家通過對信息傳播影響力和控制力的有效利用以及對自身文化大力推崇和宣傳,影響世界尤其是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進而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等,致使民眾的價值觀傾斜和西方化,出現崇洋媚外現象。
3.電影、電視等成為流行文化
隨著以歐美音樂、美食、時裝、廣告等為代表的西方流行文化在中國日漸風行,并以強大的影響力成為中國城市流行文化的熱點,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日益下降。而美國的好萊塢大片、迪斯尼、肯德雞、麥當勞、流行樂等也在中國迅速的擴張,“圣誕節”、“感恩節”、“情人節”、“復活節”等洋節也嚴重地和中國的傳統節日起了沖突,年輕人似乎更樂意過洋節、沾洋氣。
(二)權力支配下的宏觀文化評價
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既不能無視文化霸權的存在,也不能畏懼文化侵略。對文化進行宏觀評價似乎從來都不是民眾能做到的事情,因為權力擁有者往往掌握著新聞、廣播、報紙、網絡等各種影響力極大的現代媒體,這些媒體的言論主導著社會言論的走向。盡管有民間評論者對統治階級權力控制下的言論發出質疑,也難以抵制政府傳播更廣泛的官方言論。
所以對與政治相關的宏觀文化評價的話語,多數都可以看作是統治階級鞏固其權力的一種輿論手段,統治階級通過對敵對階級的文化進行打壓,對有利文化進行宣揚、發展和擴大,為本階級服務,鞏固其政治權力。
理性對待西方外來文化,發揚本土民族文化
(一)批判性對待外來文化,發揚本土文化
文化作為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雖然西方文化侵略的本質就是要從根本上蠶食中華民族存在的基礎,動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但是西方文化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它也有很多優秀并且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如對人文和理性精神的尊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這些也正是近代西方崛起的深層原因。更何況文化又是個長期融合的過程,文化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在全球化的今天,拒絕文化交流等同于國家自殺。所以,處理好積極吸收外來先進文化與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交流與對話作為非對抗防止被邊緣化的文化,是使其重新回歸文化核心的唯一途徑。只有不斷加強交流和對話,在對西方文化進行吸收和借鑒的同時,必須做出準確的取舍,凝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剔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提升文化本身的免疫力,將民族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樣才能鞏固本土文化的根基,提高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制定文化戰略,提高本國的文化軟實力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軟實力”的概念被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所提出,它是一國綜合實力中除傳統的、基于經濟和軍事實力的硬實力之外的另一組成部分。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大國崛起不僅是經濟現象,而且是文化現象,不僅是經濟增長,而且是文化繁榮。所以我國在制定文化戰略時,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文化建設貴在積累,重在創新。傳承是基礎,是前提,創新是方向,是生命。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靈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如果連繁體字、文言文、線裝書都看不懂,這樣的人不是文化學意義上的中國人,而只能是人種學意義上的中國人。這樣的人組成的不是文化中國,而只是地理中國。幾千年來積淀形成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作為軟實力已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持、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
|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三亞學院人文分院
編校:王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