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的一天傍晚,在合肥市五里廟的一條街道上,一位穿著破舊的老人先撿起路上的飲料瓶和廣告紙放進袋子里,再撿起一些樹葉和廢紙丟進垃圾桶。這位撿垃圾的老人就是已退休的安徽省人大機關前工會主席張景蘭。原來,張景蘭認下了一群山里的窮孩子并助其上學,由于退休工資不夠,她只有靠撿垃圾補貼。她撿垃圾是從2008年秋季開始的,而她的助學行為則始于1998年。她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再也放不下山溝里的窮孩子
安徽省人大機關家屬院2號樓2單元504室是張景蘭的家。門外兩邊摞著高高的壓扁的硬紙箱,門里客廳兩邊也碼放著廢品和廢紙箱,原本不大的客廳僅剩下一條狹小的通道。在一間屋子的一張破舊的書桌上放著幾本厚厚的名冊,名冊上寫著“省人大機關捐資助學情況”,年份從1998年到2012年。名冊旁邊是一捆捆寫著張景蘭收的信件,上面全是稚嫩的筆跡。從1998年接觸貧困地區的孩子起,張景蘭的心里就再也放不下他們了。
1998年,50歲的張景蘭從淮南市人大調到合肥,任安徽省人大機關工會主席。這年,張景蘭到省人大定點幫扶縣績溪去考察。眼前土路坑洼、房屋破舊、人煙冷清的情景,讓出生在農村的張景蘭也心頭一顫。
在板橋鎮中心小學,張景蘭驚訝地看到大部分學生都是男孩子。陪同的婦聯工作人員說,由于傳統觀念影響和家庭條件限制,績溪人往往把上學的機會留給家里的男孩。張景蘭看到一位叫曉芳的十來歲女孩子躲在一群男孩子后面,神情憂郁,衣衫單薄破舊,上面還爛著兩個大洞。張景蘭走上前去,想問問她的家庭情況。剛一開口,女孩兒的眼淚就嘩嘩地掉了下來。女孩兒說,她的爸爸在她還沒出生時就生病去世了,媽媽生下她不久就改嫁了,她由爺爺奶奶帶大,家里還有一個啞巴叔叔,因為沒錢,這學期的學費還欠著。張景蘭的眼睛紅了,她一把摟過曉芳說:“孩子,以后我來資助你上學,一直到上大學?!?/p>
國家從1998年開始啟動“春蕾計劃”,幫助因貧困失學或瀕臨失學女童重返校園。但像績溪這種比較偏遠的縣區,得到資助的女童并不多。張景蘭看著那些在家里像大人一樣做著家務或在田里辛苦勞動的弱小身影,心里很不是滋味。
回到合肥,張景蘭向省人大機關各個處室發出了助學倡議。有人神情漠然,有人私下說這是作秀,還有人嘀咕捐助的錢能不能到達受助者手里。最終,只有4位同事響應。張景蘭什么也沒說,先給4個人開了代收款收據,然后將資助款送到績溪縣婦聯,再將婦聯開具的票據及被資助女童的資料和聯系方式送到捐助人手里,同時把捐助人的名單張貼到光榮榜里。她將這些工作做得一絲不茍、明明白白。
不光資助了曉芳,張景蘭又資助了彩霞、黃寧等幾位女孩兒。孩子們很懂事,一有什么事就給張景蘭來信。曉芳有時太想張景蘭了,就在信的后面畫個小人兒,小人兒的臉上流著淚;黃寧一取得好成績,就會第一時間向張景蘭報喜;彩霞存著家里賣的雞蛋錢,本想買條花裙子,但一位同學生重病,彩霞就把錢捐給了同學。張景蘭讀著這些信,心里比蜜還甜。孩子們懂得了助人,自己也能得到快樂。她驕傲地把信一封封地給同事們看,有的羨慕,有的慚愧。
精神的感召帶動大家紛紛捐款
第二年剛入冬,天忽然變冷,張景蘭的心揪了起來。她一個人跑到安徽省紅十字會,要申請一批兒童冬衣。紅十字會說,沒有這方面的預算。張景蘭拿出一張張績溪女孩兒的照片和資料說,能不能先讓這些女孩子不受冷?省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感動了,笑著說,這哪是工會主席,倒像兒童基金會會長了。第三年,張景蘭再次發出助學倡議時,漠然的人少了,熱心的人多了,連單位的臨時工也參與進來。
司機王立義有個女兒,加上資助的兩個女孩兒,他逢人就笑著說:“現在我有仨閨女了?!?004年開春,績溪的女兒們給王立義寄來了家鄉的新鮮茶葉,王立義高興地讓張景蘭替他回信,說還要給女兒們寄幾千元錢。張景蘭開玩笑說:“讓我寫信得付報酬。” “你盡管開口?!蓖趿⒘x爽朗地笑了起來。寫完信,張景蘭不好意思地說:“我的‘女兒’曉芳已經上高中了,個子長得跟你家姑娘差不多,現在正是姑娘們講美的時候,能不能將你家姑娘穿不著的衣服送給俺家曉芳???”王立義心里一熱,沒想到張景蘭的心思會這么細。
慢慢地,在安徽省人大機關里,助學不再是倡議,而是一種自發的活動。每年11月份,張景蘭都會將大家的捐助款和物資收集好,統一準時送到績溪。每當這時,就會有同事拜托她,說:“主席,這次去幫我認個閨女吧?!?/p>
2005年,單位同事的幾個孩子找到張景蘭,說也要在績溪“認親”,要和績溪的孩子結成對子,取長補短,互幫互助。張景蘭樂了,父輩們的助學行為已經影響到了孩子。在張景蘭的牽線下,暑假里,幾個孩子來到績溪鄉下認親,體驗生活,個個曬得黑黑的。
一直未婚的張景蘭一心撲在這些孩子身上,心里被這些孩子填滿了。每個孩子的特點和對應的捐助人她都耳熟能詳,而她單獨資助的孩子有近10名。
2008年春節,張景蘭一個人在辦公室里值班。當新年的鞭炮聲響起來的時候,電話響了,是曉芳從績溪打來向她問好的。此時的曉芳已是安徽一所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自己可以勤工儉學了。張景蘭心里有說不出的欣慰和幸福,她對自己說,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
工會主席變成了“廢品王”
2008年,張景蘭退休了,工資沒有以前高了,除去每月要還2000多元房屋貸款、給母親1000元生活費和藥費外,她的日子緊巴巴的,再也沒有剩余的錢來資助孩子了。但在她資助的孩子中,只有曉芳上了大學,其他的都在讀小學和中學。自己不能因為退休,就讓這些孩子斷了“糧”?。榇?,張景蘭憂心忡忡。
2008年9月,她按例提前登記同事捐助款的情況。這時,機關會議中心剛來的工作人員韓俊對她說,他也資助一個。張景蘭連忙攔住他,說:“孩子,你剛參加工作,收入也不高,暫時先別資助了?!表n俊說:“沒關系,省著點兒可以的?!睆埦疤m還是不同意,她說:“現在物價高,留著自己改善生活吧?!表n俊一聽,急了,忙說:“主席,我一天撿3個飲料瓶,1個可賣一毛錢,一年就能把一個孩子的學費撿來,你就同意吧?!睆埦疤m愣了愣,只得同意了。
晚上,張景蘭想著韓俊的話心里琢磨著,覺得撿飲料瓶這個方法還真可行。
第二天,張景蘭走在街上,看到路邊的飲料瓶,彎腰也想撿起來??伤路肿唛_了。想著自己曾經是工會主席,為了一毛錢,去撿飲料瓶實在是不好意思。
幾天后,張景蘭收到了黃寧的信。她在信里說,這一學期她學習進步很大,明年就要考初中了,離自己的大學夢想越來越近,她一定會更加努力。張景蘭看著信,又喜又憂。她答應過黃寧,一直資助到她考上大學??涩F在,自己沒有這個錢啊,該怎么辦?
這天晚上,張景蘭在省人大后面的曙光商場旁邊散步。這時,兩個年輕人把喝空的飲料瓶隨手朝垃圾桶一扔,說說笑笑地走了。飲料瓶“砰”地砸在桶上,反彈到了張景蘭的腳下。張景蘭看了看,停住腳步,彎下腰撿起了飲料瓶,徑直朝垃圾桶走去。就在她把兩個瓶子放在桶口的時候,她停住了,這能賣兩毛錢呀,為什么還當垃圾扔進去呢?她收回了手。這時,她的臉火辣辣地燙。她趕快向四周看了看,見沒有熟人,就拿著瓶子加快步子朝家走去,像干了一件見不得人的事似的。
路上,張景蘭再看到瓶子也不敢撿了,手里拿得太多,別人不就看出來了嗎?到了家,張景蘭才松了一口氣??粗孔?,她想,現在天熱,大家喝完水,隨手把瓶子一扔,沒人在乎這一毛錢。如果真想去撿,一天撿上幾十個都有可能。想到這兒,張景蘭的心理障礙慢慢減小了。
第二天再出門時,張景蘭手里提著一個大大的包??吹铰愤呌衅孔?,她先看看周圍有沒有熟人,如果沒有,就趕快撿起來放在包里。幾天下來,她撿的瓶子越來越多,她也不像以前那樣不好意思了。有時看到廢品和廣告紙她也撿起來,包里總是裝得滿滿當當,提著十分吃力。
不久,張景蘭撿垃圾的行為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他就是五里廟廢品收購站的王老板。他總覺得她不是那種靠撿廢品為生的人。他好奇地想,是不是老人的兒女不孝順、不贍養她,生活沒著落才撿起了廢品?所以,張景蘭來賣廢品,他總是先給她過秤,而且給她高價格。張景蘭很感激,成了王老板雷打不動的老主顧。
熟悉了之后,王老板忍不住問張景蘭,張景蘭不好意思地說出了自己的身份。王老板很吃驚,就是已退休的工會主席也犯不著撿拾廢品來賣吧?張景蘭笑著說,不是兒女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家里需要錢,其他的她沒有再多說什么。
到2009年11月,張景蘭賣廢品的錢已經攢了756元。想著黃寧的學費又能接上了,孩子的夢想可以繼續了,她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臉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她認認真真地在賬本上記下了這筆錢的支出,像往年一樣,她將大家的捐款、捐物一起去送給孩子們。
當張景蘭來到績溪時,細心的黃寧發現她瘦了、頭發也白了,便心疼地問:“奶奶,一年不見,您怎么瘦了,頭發都白了?是不是生病了?”張景蘭笑呵呵地說:“奶奶過得很好,沒有病。人老了,頭發都會白的。”
600多位貧困孩子在省人大機關“認了親”
回到合肥后,張景蘭繼續拾起了廢品。有幾次,在大院里,她看到別人丟的飲料瓶,也習慣性地撿了起來。一天,一位同事小聲地問張景蘭:“聽人說,你在拾廢品?”張景蘭臉一下子紅了,點了點頭。同事說:“你以前可是省人大的工會主席呀……”張景蘭聽出了弦外之音,覺得自己好像給單位丟臉了。晚上,張景蘭失眠了,感到有些委屈、有些不安。第二天,她沒有了以前的興致,再加上氣溫很高,她坐在樹蔭下啃著饅頭,心里一陣陣地想著放棄,何苦呢,讓自己這么累,別人也看不起?
當張景蘭回到家,打開了一封黃寧寫給她的信,看到信中說她馬上就要考高中了,正在加油努力,張景蘭的勁兒一下子又來了。她在心里說,黃寧,奶奶和你一起加油,為了你的大學夢想,奶奶也會努力,努力把看到的每個飲料瓶都撿起來。
2011年,張景蘭每月賣廢品的收入已近200元。11月的一天,張景蘭在看賬本上寫的一年來賣廢品的收入和支出情況時,一位細心的同事發現了張景蘭的賬本,原來,她賣廢品全是為了資助那些孩子。整個機關大院轟動了,沒有人再看不起她這種行為,反而崇敬她。
2012年3月1日,張景蘭又要去看孩子們。臨行前,她到理發店用最便宜的染發劑染黑了頭發,她不想讓孩子們為她難過。一到績溪,那些被資助的孩子全圍了上來,抱著張景蘭哭了起來……原來,他們已經知道了張奶奶為了給她們交學費每天都去拾荒賣廢品的事。
在張景蘭的帶動下,績溪600多位貧困女孩兒在省人大機關里認了親,500多位機關人員在績溪有了“窮閨女”、“窮孫女”。上到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下至站崗的門衛,每年捐資捐物近百萬元。他們成了孩子們的“娘家人”。
張景蘭,成了世上最好的最富的最美的奶奶。(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