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結束了,隨著高招錄取進程的推進,各種利用高考招生進行詐騙的案件進入高發期。2012年7月8日,河南省鄭州市檢察院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近兩年來,僅鄭州檢方公訴的高招詐騙案件就有30多起,涉案金額300多萬元。
最近,教育部門和各地警方紛紛發出預警,提醒考生及家長要通過正規渠道了解招生政策,明辨詐騙伎倆,避免上當受騙。
詐騙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高招詐騙案作出一審宣判,以詐騙罪分別判處被告人鄧某、黃某、司某、李某4人4~1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其中,主犯鄧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并處罰金60萬元。
從2006年至2009年12月,其間鄧某等4名被告人通過吹噓擁有“過硬關系”、掌握“內部指標”,可以幫助高考成績不理想的考生入讀軍校或普通高校,獲得國防生、統招生資格,并承諾“有軍籍、學籍”、“享受軍校生、統招生待遇”、“畢業后可以安排進部隊工作”等,采用偽造證件、錄取通知書、部隊公文及將少數學生送入普通高校或混入軍校接受成人教育等方式,3年間共詐騙42名考生家長600余萬元。
2010年4月,鄧某被群眾扭送到公安機關。隨后,李某等3名被告人也相繼落網。其精心編造的軍校招生騙局被徹底揭開。
案例二:2011年8月19日,陜西省咸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深入秦都區玉珠社區對一起高考招生詐騙案進行了公開宣判,以詐騙罪分別判處被告人劉程程、白少江、張斌、白晉峰、何世明等5人3~1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其中,主犯劉程程、白少江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并分處罰金人民幣20萬元、15萬元。法官現場向社區廣大群眾宣傳高考招生的程序,提醒廣大群眾謹防上當受騙。
2010年9月19日,被告人劉程程、白少江等安排人員分別假扮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招生老師,租用某高校綜合辦公樓進行“現場招生”。在接受考生和家長的咨詢后,他們將受騙的學生“注冊登記”,并和家長簽署協議書和確認書,收取“建校費”、“學費”、“住宿費”等共計200余萬元。
當晚7時許,被告人劉程程等在某賓館分贓并銷毀未使用完的協議書、確認書時,被公安人員當場抓獲。
案例三:2011年6月30日,江西省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一起特大招生詐騙案。法院一審認為,被告人史會展、陳德潤、劉如意偽造高校入學通知書,私刻公章,虛假招生,其行為均構成詐騙罪,3名被告人均判處有期徒刑10年6個月,并處罰金5萬元。
2010年6月,史會展等3名被告人偽造江西財經大學的入學通知書,并私刻了印有“江西財經大學”、“江西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江西財經大學教育點”字樣的公章,通過招生中介,招收了100名學生,收取“學雜費” 63.398萬元。
同年8月,3名被告人被公安機關相繼抓獲歸案。2011年4月6日,南昌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指控被告人史會展、陳德潤、劉如意犯詐騙罪。同日,南昌經開區法院就此立案。
以上列舉的幾個案例只不過是全國所發生的眾多高招詐騙案的冰山一角。
案例剖析
教育部出臺了多項措施,嚴厲打擊招生詐騙。公安機關屢出重拳,偵破多起高招詐騙案件。不法分子受到了法律的嚴厲制裁,但受騙的家長及考生也付出了經濟、心理等多方面的沉重代價。盡管如此,各類高招詐騙案件依然層出不窮,每年都有考生和家長上當受騙。
剖析一個案例,看看騙子的招數。
2011年8月10日,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特大高考詐騙案,被告人張友忠被指控詐騙罪出庭受審。
張友忠,26歲,山東臨沂人。
2010年,張友忠發現可以通過網上得到虛假的藝術生考試合格證和高考統招錄取手續,便想利用這些騙錢。于是,他通過QQ群搜索到了錄取通知書樣板及天津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6所高校的公章。隨后,張友忠多次謊稱自己是山東省招辦工作人員,能夠辦理藝術生專業考試合格證,通過走關系使高考成績不好的學生以統招生身份上理想的大學,騙取了三門峽市、濟南市多名高考學生家長的信任,詐騙105.3萬元。
隨后,張友忠偽造網上招生錄取信息及天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高校錄取通知書,寄發給受騙人,謊稱這些考生已被相關大學錄取。后來,家長和考生們向大學錄取通知書的發放院校進行查證,才發現上當受騙。
2010年8月,受騙的學生家長向警方報案。同年9月4日,犯罪嫌疑人張友忠被抓獲。
公訴機關認為,此案涉案金額特別巨大,應當以詐騙罪追究張友忠刑事責任。
法院當庭作出一審判決:被告人張友忠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隱瞞真相、虛構事實的手段騙取他人財物,共計105.3萬元,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鑒于案發后追回并退賠部分贓款,可酌情從輕處罰,依法判處被告人張友忠有期徒刑12年,剝奪政治權利1年,并處罰金50萬元。張友忠在最后陳述時說,為了一己私利詐騙他人,坑害了別人,也斷送了自己的前程,他悔不當初。
相關思考
為什么近年來高招詐騙案件時有發生?教育專家認為,除了不法分子貪圖暴利、鋌而走險外,考生及家長甚至整個社會都需要反思。
首先,部分考生和家長存有僥幸心理。我國的教育資源有限,競爭激烈。當部分考生不能進入心儀的院校學習時,其家長便相信一些“能人”所吹噓的“花錢便能上大學”,一步步走進對方所設的圈套,最終卻落得“破財添堵”。
其次,某些不良社會風氣增加了詐騙的“可信度”。在很多高招詐騙案中,不法分子的犯罪手法并不高明,卻取得了眾多考生家長的信任。這其中,詐騙分子慣用的手法就是故弄玄虛,說自己走的是“非正常渠道”,“不能問,不能查”,在家長表示疑慮時更是表示“如果因為家長查詢導致事情辦不成,后果自負”。這些“神秘”的說法卻往往能夠取得家長的信任,使并不高明的騙局最終得逞。
再次,高招詐騙案頻發的背后,還折射出現行招生體制有不完善的地方。在國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難以滿足公眾需求的背景下,高招政策中自主招生、機動名額等彈性部分給別有用心的特權分子留下了可操作空間,為不法分子行騙提供了可乘之機,也提供了家長和考生“暗箱操作”的想象空間。試想,在一個招生絕對透明的環境下,還有誰會去相信分數不夠花點兒錢就能弄到內部指標的騙局呢?
這個問題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近年來,每年高考招生錄取工作開始前夕,教育部、各省教育廳都會相繼發出通知,對高校招生行為劃出“警戒線”,要求各高校嚴格執行招生計劃和錄取審批程序,嚴禁高校和錄取工作人員徇私舞弊、弄虛作假、違規招生;嚴打非法招生中介活動,規定未經生源所在省級招生辦辦理錄取手續的考生一律不予學歷電子注冊,力圖從源頭上規范高校招生,堵住招生環節中存在的漏洞,壓縮人為可操作空間。
從考生和家長的角度來講,也應該有一個深層次的反思。高考作為人生中的坐標,固然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考畢竟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臺階。人生的路還很長,不能試圖通過高考改變一切,更不要因為走“非正常途徑”給自己留下遺憾。家長更應該以孩子的誠信意識和心理健康為重,放下“上了大學即成功”的陳舊觀念,認識到通向成功的道路遠遠不止上大學這一條。而且,從長遠來說,孩子的品德教育比上一所理想的大學更重要。
高招詐騙給考生家庭和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受騙考生不僅付出的“投資”打了水漂,而且還要面對高考失利后的再一次心理挫折。對于社會而言,當受害者形成規模時,招生詐騙所造成的個人動蕩無疑將匯成危及社會安定的不穩定因素。同時,招生詐騙還嚴重危害了國家的人才選拔機制和整個社會的誠信,是侵害和諧社會機體的毒瘤,必須割除。
最后,提醒考生及其家長要善于識別騙子伎倆,理性防騙。一旦發現犯罪線索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以免自己或他人遭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