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清華大學畢業、年屆三十的曉磊終于有了一份工作并收獲了愛情。之前,由于生活自理能力、交際能力太差且缺乏吃苦精神,曉磊無法適應社會,一直宅在家里做“啃老族”。回首既往,曉磊和他的父母真是滿腹苦澀辛酸……
父母操碎了心
論學習成績,清華畢業的曉磊無疑是優秀的。曉磊從小到大,學習都非常刻苦,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為全力支持兒子的學習,他母親辭職在家,生活中的一切都替他打理得妥妥帖帖。父母在生活上的包辦代替,導致曉磊自理能力極差。長到十七八歲,他吃飯還得母親盛好遞到手上,他所有的衣服包括內衣內褲也是母親給洗。早上上學,母親守在床邊一遍遍地叫,上學放學都是母親車接車送。
2004年高考,曉磊以出色的成績考取了清華,成了他們學校唯一一位上清華的學生。多年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兒子的爭氣讓父母很是欣慰。然而,開學后,曉磊的問題接踵而至了。他不會洗衣服,換下來的衣服堆在床底下發臭了也不知如何處理。他打電話向母親求援,母親無奈之下讓他去網購幾件新衣服,將換下來的衣服打包寄回家,她洗完后再給他寄回去。但令他母親意外的是,曉磊卻連如何去找快遞寄東西都不會。這下,他母親徹底傻掉了。
就在母親為曉磊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而著急的時候,曉磊又打來電話哭著向母親訴苦,說學校宿舍條件差,食堂的飯菜超級難吃,與同學的關系搞不好,再這樣下去自己就要瘋掉了。話里話外,流露出想退學的意思。母親流淚了,她跟丈夫商量后,干脆只身來到北京,租了間地下室照顧兒子的生活。
在母親的照料下,曉磊順利度過了4年的大學生活。大學畢業后,曉磊順利應聘到了北京的一家外企。見兒子工作了,母親欣慰地回了家鄉。
離開母親的照料,曉磊的生活又陷入了混亂狀態。早上沒人喊起床,他常常遲到。為此,他總挨總監的罵。租住的房子到了該繳納水、電、物業費的時候,他不知如何繳納,為此常常被小區停電停水。屋里水管、馬桶、燈具出了問題,他不知如何修理,更不知去哪里找修理工修理。他換下來的衣服、床單由于不會清洗,只能當做一次性物品扔掉。本來北京的生活成本就高,曉磊的這些不良生活習慣讓他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每月掙那點兒錢不到半個月就“月光”了。為了維持生活,他只得向父母伸手。他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母親辭職在家本來就沒什么收入。但是,為了兒子能在北京扎下根,他父母還是傾其所有接濟兒子,只希望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能學著自己長大。然而,曉磊的表現還是讓他們失望了。由于曉磊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低能和工作上的敷衍塞責,上司和同事都不喜歡他。在2009年年底的一次裁員風暴中,他被首先裁掉了。之后的幾個月,他也沒能找到工作。2010年7月,他灰溜溜地回到了家鄉。
啃老啃成大“阿斗”
曉磊回到家鄉后,父母動用所有的關系,給他在朋友的企業找了一份工作,希望他邊工作邊參加公務員考試,將來能有一個穩定體面的工作。然而,曉磊的表現再一次讓父母失望了。他一如既往地懶散,遲到早退、工作不用心、與同事格格不入。雖然老板是他父親的朋友,對他比其他的員工寬容些,但他的不努力不上進還是讓母親很是擔心。
為了讓他珍惜工作機會,母親跟曉磊談了一次話,希望他能改正自己的浮躁,踏實做事。之后,為了督促曉磊,母親每天早上喊他起床,怕他上班路上擠公交車耽誤時間,天天用車接送他上下班。
一天,曉磊的姥姥病重,母親去千里之外照顧姥姥,父親出差不在家,家里只剩了曉磊一人。等母親半個月后回到家,發現曉磊待在家里上網。原來,他遲到挨了領導批評,一氣之下辭了職。看著一臉無所謂的兒子,母親的內心都崩潰了。
從此,曉磊宅在家里以上網玩游戲打發時光。曉磊的父母焦慮萬分,勸他出去工作。他認為憑自己的文憑,怎么著也得找個做管理的工作。做一般職員,他嫌太丟份。曉磊對父母說,給他找一個做管理的工作或者給他投資一個生意讓他做,他就去,否則免談。
兒子提出的條件讓父母為難了。急于讓兒子融入社會的父母商量后,拿出自己積攢多年的養老錢加盟了一家房地產中介連鎖機構,為曉磊投資了一家房地產中介公司。他們不奢望他賺多少錢,只希望他能借此機會融入社會,做個正常的孩子。
雖然有父親把關,公司運作起來了,但從沒做過生意、根本不懂公司管理的曉磊還是感覺很茫然。再加上他玩心不改,一天到晚只知道在公司玩網絡游戲,公司慘淡經營了半年,便因為入不敷出而關了門。父母為了他開公司,賠進去30多萬元。
曉磊的父母感覺真是無計可施了。母親前思后想,覺得兒子這種狀態還是一種長不大的表現。如果他能談一份戀愛,也許就會有責任感了。基于這種想法,母親開始為曉磊物色對象。
母親托人給曉磊介紹了一個獲得碩士學位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的女孩。雙方見面后,因為曉磊長相俊朗,且名校畢業,女孩對曉磊還算滿意;而曉磊,對女孩未置可否,只是說看看再說。
為了給兩個孩子制造接觸的機會,母親常邀女孩來家里玩,讓她多與曉磊交流。然而,面對女孩的熱情,曉磊無動于衷。女孩陪著他在電腦前坐了一個月后,不堪忍受他的冷漠,常常去找曉磊家對門的小伙子玩。最后,女孩與對門的小伙子竟然擦出了火花。看著女孩跟對門小伙子走了,曉磊守在電腦前眼皮也沒抬一下,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心理輔導讓他脫宅回歸
見兒子連談戀愛的能力都沒有,曉磊的父母在失望的同時感覺很是悲哀。他們覺得,自己多年的教育是失敗的,他們只注重了對兒子學習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對他的情商和生存技能的培養,結果將兒子教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曉磊的母親傷心絕望之余,去向心理醫生求助。
聽了曉磊母親對兒子情況的介紹,心理醫生幫曉磊母親分析說:“現在,80后、90后中有許多宅男宅女。這些人以‘宅’為時尚。如果長期‘宅’在家里,心理就可能‘宅’出問題。這些人有個共同點,喜歡獨處,對外界不適應,留戀家庭環境,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
心理醫生對曉磊母親說,像她兒子那樣因為生活的挫折而找不到奮斗目標的青年人,最容易產生心理上的退縮。這時候,他會感覺自卑,感覺渺小,認為自己一事無成,所以不愿見人,生活便自閉起來。其中一些無工作無收入的人無形中會成為“啃老族”,他們習慣接受來自父母、親戚的照顧與安排,并心安理得地享受。對于重新出去工作、融入社會毫無興趣,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因為長期不與社會接觸,他們的性格開始閉塞,不愿接觸陌生人,出現了社交障礙,有的還出現了較嚴重的自閉癥、抑郁癥等。還會帶來生理上的一些疾病,例如頸椎和腰椎病、視力和聽力的損傷、下肢容易形成血栓、導致肥胖,還會引起胃腸道疾病。青年人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既要享受“宅生活”,也要健康生活。
心理醫生建議曉磊做心理輔導,然后參加一些諸如“脫宅訓練班”之類的培訓,以糾正其心理偏差。心理醫生對曉磊母親說,通過培訓和輔導,她兒子會轉變的。
醫生的話讓曉磊的母親看到了希望,她帶著曉磊接受了醫生一周兩次的心理輔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輔導和脫宅訓練,曉磊逐漸有了轉變,不但人變得開朗了,為人處世的方式也長進了許多。成熟了許多的他不再一天到晚宅在家里,而是嘗試著與人交往,并開始外出尋找工作。
2012年6月,曉磊終于有了一份心儀的工作,盡管在工作的過程中,怕吃苦、沒有恒心、處理不好職場人際的老毛病還時有反復,但在母親的鼓勵下,曉磊都堅持了過來。如今,過上正常生活的曉磊不但有了事業,還有了一份愛情。他的未來,正朝著母親希望的方向發展。
曉磊的一段苦澀經歷雖然與他自己的觀念以及不作為有直接關系,但是,他的父母一切替他包辦,也是導致他低能的催化劑。但愿這個活生生的例子能給溺愛孩子的父母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