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拼養”孩子也已不是新鮮事,而且在年輕父母中還頗為流行。所謂“拼養”,就是幾個家庭組成一個小圈子,每到節假日或其他時間,將幾家孩子集中起來,由其中一個家庭照看,幾個家庭輪流。家長選擇這種方式,一方面,是為了給孩子找到玩伴;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從“孩奴”狀態中臨時解脫出來,重新找回一段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
“拼養”成為一種育兒方式,深受家長的喜愛。但是,對于“拼養”,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關于“拼養”的利弊也一直在爭論中。
一些家長對“拼養”孩子心存隱憂,認為年輕父母不應太過于自我,甚至認為“拼養”孩子是一種違背傳統家庭觀念的生活方式。如果孩子在對方家里出了意外,該由誰來負責呢?而且,值班的家長怎么能保證對于不是自己的孩子有耐心?
說到“拼養”,鄭女士可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她的孩子上大班放暑假的時候,鄭女士正好被派到外地學習。于是,她就和小區里的一對夫婦結對“拼養”。那戶人家的家長是教師,暑假在家可以輔導孩子。所以,兩家就約定,由鄭女士的老公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到他們家,晚上接回來;周末的時候,由鄭女士的老公負責照顧兩家的孩子。結果,孩子第一天去就被車撞了。原來那家父親讓兩個孩子獨自下樓買冰棒,鄭女士的兒子被過路的電動車掛了一下。雖無大礙,但鄭女士還是很擔心。
河南省青少年心理協會的程老師認為:“拼養”孩子為年輕父母提供了一個養孩子的新思路,是種不錯的嘗試。現在獨生子女居多,孩子缺少玩伴是普遍現象。孩子們聚在一起,雖然有時免不了發生摩擦,但這正是孩子們學習解決矛盾的過程,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拼養”還能幫助孩子解決過于自我、任性和依賴的問題,讓孩子懂得愛人與被愛,并學會相互謙讓、相互合作、共享快樂,改掉任性、蠻不講理等多種不良習性。“拼養”也存在一些問題,照看人要承擔一定責任風險。萬一出現問題,很難用明確的法律規定來界定責任。建議家長在“拼養”孩子時盡量選擇比較熟悉的家庭。在“拼養”之前,家長們最好共同協商、明確“拼養”時的責任和義務,最好簽訂一份書面協議,避免真的發生事情時互相指責、逃避推諉責任。
也有社會專家持反對意見,稱“拼養”雖然沖擊了傳統的家庭觀念,但就目前來說,這種“委托”的權利和責任尚未清晰,容易引起糾紛,還是得謹慎選擇,并不提倡。
鄭州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認為,“拼養”實際上就是一種監護權職責的委托轉移,也就是委托監護,而委托監護實際是一種合同關系,而且是雙務合同關系。在其他時段,委托人還要作為受托人完成同樣的任務。如果孩子在受托人監護過程中造成他人人身或者財產損害,按照法律規定,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但另有約定的除外。被委托人確有過錯的,負連帶責任。
某大學法學研究者認為,“拼養”孩子是各個家庭輪流照看,家長之間并不形成雇傭或委托關系,僅僅是相互幫助,孩子在“拼養”過程中產生的責任問題將難以依照法律進行追責。根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并無明確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其他人家里受損害時的責任處理情況。盡管法律規定在行為人(即照看人)有過錯的情況下,對損害承擔賠償責任,但孩子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是容易受傷的主體,在某些情況下受損害很難認定照看人的過錯。且在相互幫助的關系中,難以追究他人的法律責任。有的家長認為,在“拼養”孩子前,應簽訂相關免責條款和具體協議,以此來解決相關法律糾紛。研究者認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針對照看孩子時的免責條款本身應該是無效的,父母不能簽訂孩子出現人身安全問題時免責的條款。同時,協議約定照看人具體的權利義務也將因相互幫助性質的“拼養”而失去法律意義。
“拼養”孩子存在一定風險,父母在選擇“拼養”這種方式時應當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