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麗在流水線上兢兢業業地工作了近6年。兩個月前,領導準備提升她為部門主管助理。然而,這個難得的機會卻成了她很大的煩惱,她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答應。當助理就要管人,她擔心那樣就會得罪人;她還了解到助理的工作很隨機,沒有硬性規定和固定任務,什么事都得自己操心、自己決定,她又擔心自己干不好。在她的糾結中,領導宣布了任命。她忐忑不安地上任了,卻不知道應如何開展工作,整天都覺得很煩、很彷徨。
于是,小麗到醫院進行心理咨詢。接診的醫生發現,其實小麗并不只是在工作的事情上不知道怎么選擇,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她都存在著不知道如何選擇的問題。比如逛街買衣服,她總是不確定買什么衣服合適,常常逛了一天都不知道該買什么好。甚至早上起床后,她也不知道穿哪一件衣服好,選半天也選不出,最后總是到了急著出門時隨便穿,或者同宿舍的讓她穿啥她就穿啥。交男朋友這件事也讓她十分苦惱,因為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誰,雖然曾有多個男孩對她示好,但她一直猶豫不決。最后別人都離開了,她還在糾結中。
所謂選擇困難癥,就是需要作出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瞻前顧后,遲遲做不出決定。更有甚者,當面臨選擇時,會感到痛苦煎熬、驚慌失措,甚至汗流浹背,產生極端的恐懼感。這種癥狀也稱作“選擇恐懼癥”。雖然這個病名有點兒奇怪,但生活中,這樣的人并不少見。以下這些原因會導致選擇恐懼癥。
過度追求完美:表現為苛求自己的選擇必須是最理想的,從而導致無法選擇。凡是有選擇恐懼癥的人,往往都是極度追求完美的人。可以說,這些人也屬于強迫癥人群,或者是具有強迫性人格。他們往往追求完美,并賦予選項太多的意義,最后導致無法選擇。
害怕承擔責任:表現為總覺得現有的選擇沒有放棄的那些好。有些人在面對一些所謂的重大選擇之時,覺得選擇的結果可能會影響自己的人生道路,因而陷入無限的焦慮中,懼怕選擇后必須承擔的責任和后果;當選擇不得不作出之后,又總覺得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所選的選項怎么都沒有原來放棄的那個選項好。所以,以后再遇到類似事情,就更加謹慎小心,反復考慮。
心智不健全:表現為在父母包辦環境下長大后無法獨立選擇。很多從小在蜜罐中長大的年輕人從來沒為自己做過主,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上都是父母包辦。當遇到重大的人生抉擇時,自然也無法作出自己的選擇。這也是當今很多“選擇求助”式的網絡論壇火爆的原因。在這些論壇里,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等待網友求解,比如要不要跳槽、該不該接一個項目,甚至包括面試穿什么、簡歷怎么裝訂等。而“哪種意見占大多數,就按哪種去做”,成為多數等待者的想法。
精神醫學認為,選擇恐懼癥其實是對自我不滿的表現。患者把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出來,變相地折磨自己,并逃避現實。完美主義也好,心智不健全也罷,其實都是對自我不滿的變相反映。
要治療選擇恐懼癥,仍要通過不斷作出選擇才行。
首先,了解自己,知道什么是你最看重的。心理咨詢師往往會給出一道選擇題:健康、金錢、愛情、事業、友情、親情,這六項內容與人生息息相關,思考它們對你的意義。如果不得不先后放棄其中的五項,你會依次放棄什么、保留什么?經過認真思考,被最后留下來的那一項,就是你最珍貴的,就讓它來決定你的選擇和取舍。如果你的選擇能夠圍繞著它進行,遺憾就會少很多。
其次,審視自己,做好人生規劃。這需要你先回答一些問題:你對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最不滿意的地方在哪里?類似的不滿在成長經歷中出現過多少次?想做哪些改變?為什么要改變?想做的改變是不是和價值觀一致?要做這些改變,有什么優勢可以利用?經過對自己的審視擬出的人生規劃可以成為人生指南。這樣,面臨選擇時會相對容易一些。
最后,相信自己,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所謂“完全正確的選擇”并不存在。我們所能做的最正確的選擇就是“永遠認為自己的選擇很正確”。或者說,每一次作選擇的時候都要相信,不管你選擇了什么,那都是在當時你能作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