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對國外高校會計類人才職業道德培養方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現有會計類人才職業道德教育的特點和要求,進行多層面的比較研究,提出對培養新一代國際型會計類人才的職業道德培養的一些啟示。
關鍵詞 會計人才 會計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培養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1 高校會計人才職業道德培養的意義
伴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日趨復雜化,會計人員或相關會計事務所從事的會計執業活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誘惑和干擾,近年來曝光的一系列會計舞弊案以及與之相關聯的審計失敗案,讓人們對會計職業道德的關注度倍增。這也成為很多國家的會計教育學者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隨著全球會計職業的教育的“學院派”興起,大多數會計從業者都接受過高等學校會計專業的模式化教育,所以很多教育研究者們提出,要從根本上強化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意識,弱化因會計道德傾斜而帶來的不良后果,就應該創新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方法,以加強高等學校在塑造和培養會計職業道德方面的作用。
近代西方著名會計學家A.C.利特爾頓曾經說過:“會計執業準則與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國現代會計先父潘序倫曾指出:“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他把“誠信”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線,要做好會計工作,就必須樹立起良好的職業道德。
在進行會計教育體制改革的同時,研究構建符合時代特點的會計職業道德培養體系是當前中國高校會計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從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原理和國外各國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實踐出發,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會計類人才職業道德教育體系,對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的弘揚和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2 國外高校會計人才職業道德培養研究概述
自20 世紀80 年代中期開始,西方實踐者們就呼吁增加道德指導,尤其是對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學者們將會計學院專業培養的學生視為會計職業道德向社會傳播的希望。
Coheng 和Pantly(1988)指出,雖然會計職業道德的學院化教育培養并沒有達到實踐者預期的社會效果,但是針對會計師所作的道德指導已經增加了很多。許多組織建議將道德教育加入到會計課程中,如美國會計學會的會計教育未來結構、內容和范圍委員會(1986)、國家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1987),以及美國商業學院聯合會(1988)等。
Jeffery(1993)對比了同一所大學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道德發展水平,得出的結論是:低年級的會計學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有更高的道德推理得分;高年級的會計學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有更高的推理評分。Armstrong(1993)測試了獨立的、給高年級會計學學生在選修課程中開設“倫理與職業作風”課程的效果表明,參加“倫理與職業作風”課程的學生在倫理發展水平上有顯著的提高。Borkowski 和Ugras 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倫理狀況進行的調研表明,本科生在遇到倫理難題時更加公平一些,而研究生相對來說更加功利一些。
Langenderfer 和Rockness(1989)對道德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認為大多會計課堂上的道德教學均遵循“教授法規”的方法,即對會計道德的教育重點放在學習法規條文、遵守法規上,而不是優先的道德問題和道德行為上。結果是學生可能開始把職業法規看成是所有道德智慧的來源,很可能對這些道德法規本身的含義以及這些道德法規所沒有包括的其他道德情景不進行批判性的思考。這種依賴于道德規范來決定什么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行為,將對道德判斷的責任從個人轉移到了法規上。然而,現行的法規可能不會引起更強的道德意識和更濃厚的道德氛圍。“教授法規”的教學方法似乎制約著對學生思考能力、解決道德沖突以及處理會計職業中的不確定性能力的培養。
Brendan和Geiger(1998)通過在會計倫理道德教育課程中充分關注學生由于個體差異(如:性別、種族、家庭社會地位等)所導致的倫理教育訓練效果的不同,研究表明: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成型,主要受到社會得到主流道德期望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來源于家庭啟蒙教育和社區道德氛圍,但是性別以及學生身體差異對于會計職業道德的影響甚微。
David Paul (1999)在針對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區的會計專業學生的會計倫理道德教育課程研究發現:在多民族、多種族融合的地區,倫理課程的設置是一個微妙的問題,必須考慮多元環境的影響,如澳大利亞在針對亞洲學生的教學中,通常考慮到亞洲文化的倫理差異。在倫理課程當中應當盡量避免來自種族間的倫理道德沖突,在選取教材和案例中應該選取那些不帶任何民族色彩的,大眾化的,公眾均可接受的道德范例。
3 我國高校會計類人才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會計教育采取的是“學校教育”+“繼續教育”的模式,大多數學生是通過高等職業學院或者本科制教學來完成會計課程初級、中級、高級學習的。經過多年的教育體制改革與發展,以及會計制度的不斷健全與完善,我國的高等學校會計教育已經取得十分豐碩的成果。但是,高校在教育培養會計專業人才的職業道德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在會計教學中比例失調。我們不難發現,很多高校在設置會計教學課程的時候,通常秉著實務教學在先,道德教育在后,或者教學中以簡要穿插的形式進行。或者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作為選修課,考查課,排期到學生課程學習的最后階段。這樣以會計實務教育為主流的教學模式,使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在會計職業教育中比例嚴重失調。學生在學習之初對會計職業道德的認識是模糊而又粗淺的。
(2)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內容過于傳統。課程內容是教學的重點,內容的設置是否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在傳統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中,通常是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過于注重反面案例教學(如會計舞弊丑聞、經濟犯罪分析等),二是過于強調財經法律條文。這兩種教學內容的過分強化,讓學生感覺對還未開始對會計職業感到十分敬畏,就覺得步步驚心,甚至使部分學生對自己是否能夠有足夠的意志力從事會計工作產生懷疑。這種缺乏職業道德情感,弱化職業自信心的教學內容設置對高校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是一種負強化,沒有考慮學生的心理上、成長背景、家庭環境等個體差異,其產生的教學效果是不可控,所以有待于進一步優化。
(3)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手段發展滯后。現有的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一般都是建立在高校思想的道德修養課程的基礎上,加以會計行業案例教學的方式來進行的。限于課本教學和材料閱讀,無法讓學生有較強的現實感,在現實中的應用性比較弱。同時,我國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大多停留于“校門內”,缺乏對學生投入社會后的跟蹤、反饋和幫助,很多學生在會計專業畢業后,面對實際工作會計職業道德的窘況時依然是不知所措,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在保持會計職業道德前提前下對不道德行為做出快速和適當的決策和反應。
(4)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投入不足。在各高校會計教研室中會計實務教學小組分工很細致(如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等),但很少有教學小組致力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這門學科的建設。大多數會計教師長期致力于會計規范性教學,高校教學工作與實際會計執業活動聯系不是很緊密,于教師本身也缺乏會計職業道德在實際執業活動中所遇到沖擊的切身體驗,導致高校教師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研究缺乏創新。在高校教育經費投入方面,會計教學中的經費一般用于學生會計實用教材、模擬帳務實驗設備、會計實習與參觀活動等,對于專門進行會計職業道德培訓的活動僅限于講座等形式,而缺乏對專用教材、心理測試設備、學生體驗活動的投入。
4 國外經驗對我國高校會計職業道德培養的啟示
縱觀國內外有關會計道德教育的研究發現,雖然我國高校對會計道德的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缺乏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具體內容的系統研究。我國的高校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上仍有很大發展的空間。
(1)加強我國高校會計職業道德課程體系的完善。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中,既要注重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培養,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會計法紀教育等納入教學計劃。在提高學生專業技術能力的同時,提高會計人員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觀念,使在校學生通過會計職業道德學習,切實了解會計職業道德對社會經濟秩序的影響,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2)更新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理念。我們應該盡快摒棄籠統式的、附屬性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理念。從國外先進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經驗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我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特點,將一些先進的職業道德理念發展傳播,如會計職業道德培養應與會計法規學習有所區分,以免混淆學生的判斷行為是非的來源;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應體現人文精神,在尊重民族精神和特點的情況下進行;同時,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應體現個體差異,對于授教育者的應該采取個性化教學,教學應積極考慮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成長環境,以及已有道德趨向等等。
(3)拓展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后續過程。在國外研究者的經驗中,我們發現學生進入社會工作越久,受到的職業道德沖擊越強。會計學生在校期間會計職業道德意識未受得現實沖擊,一般在接受培養后的一段時期內保持良好,也體現不出任何個體道德行為差異。恰恰是在步入社會后,學生才發現保持自身職業道德的艱難性。所以我國高校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應該有一個后續跟蹤、反饋和幫助的過程,如建立以高校為單位的會計職業道德互助平臺,使會計學生能在遇到道德逆境時在正確的引導下互幫互助,分享執業經驗教訓等等。
參考文獻
[1] 勞倫斯·A·波尼蒙.會計職業道德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董麗英.高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與方法設計[J].財會通訊,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