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與東盟合作的不斷深化,對廣西的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高職高專文秘畢業生作為中國—東盟合作所需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亟須推進課程改革以提高文秘人才的綜合素質。文章認為,應在高職高專文秘專業中增加中國文化、東盟文化課程課時量,增設英語課程,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
關鍵詞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廣西 高職高專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中國與東盟各國經濟、文化、技術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日益深化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廣西作為連接中國與東盟的“橋頭堡”,在雙方合作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紐帶作用,“跳板效應”顯著增強,給廣西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擴大了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同時也對人才結構、規模和質量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高職高專作為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秘人才又是中國—東盟合作不可或缺的人才,應該在廣西或中國與東盟各國合作的人才供給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推進廣西高職高專文秘專業課程改革,培養和輸出更多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既是優化廣西教育結構、人才結構和提高人才質量的內在要求,又是促進中國—東盟合作縱深化、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筆者認為,重點是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 增加中國文化、東盟文化課程課時量,提高文秘專業人才歷史文化素養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中國—東盟合作戰略的實施、推進,要實現的是經濟、文化、資源開發等多方面的合作共贏,具有多重效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經濟合作能否順利進行和合作的深度、廣度達到什么程度并不僅僅局限于雙方的經濟利益的實現,而且與對對方文化的了解、認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并且歷史文化對雙方的合作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從目前來看,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而且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影響力的擴大,世界各國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多民族聚居的廣西也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具有民族特色和區域風格的文化體系。如壯族的銅鼓文化,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銅鼓是我國南方古代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在節日慶典和喜喪祭祀等日子擊打銅鼓來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的風俗一直沿襲至今,也是廣西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等節日慶祝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習俗。以上所述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逐漸受到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的喜愛。同樣的,東盟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風俗,如東盟國家中大多數國家的人信奉佛教,已經把佛教文化滲透到建筑、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進入寺廟時不能穿鞋,不能穿無領無袖的衣服,不能大聲喧嘩,不能騎坐佛像,不得當眾打哈欠等。此外,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在飲食問題方面具有一定的禁忌,如嚴禁吃豬肉,嚴禁食血液,嚴禁食用猛禽猛獸,嚴禁飲酒和一切與酒有關的致醉物品。實際上,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過程也是雙方宣傳自身文化和尊重、學習對方文化的過程。在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中,高職高專文秘人員必定會經常和東盟國家的合作伙伴接觸、交流,這就要求高職高專人員既要善于向對方宣傳中國文化,又要深諳對方的歷史文化并尊重其民族風俗。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對方的尊重,樹立良好形象,為促進雙方合作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在高職高專文秘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應該增設中國甚至是廣西以及東盟國家文化方面的課程。
2 增設英語課程,提高高職高專文秘人才的英語綜合能力
東盟許多國家在中國建立的外資企業剛剛起步,而本國的英語翻譯的本土口音相當濃厚。如泰國人的英語發音都把重音放在最后一個音節,讓一些歐美人很難聽懂。而英語在中國的推行已經較為普遍,中國學生的英語發音較為標準,這也是在東盟國家的外資企業喜歡聘用英語好的中國學生的原因。從文秘專業的學生來看,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寫作能力與出色的溝通能力,如果掌握好英語,必將可以提高其綜合能力,增強競爭優勢,更加容易受到東盟國家用人單位的歡迎,而這也可以進一步擴大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空間和就業渠道。因此,在高職高專文秘專業的課程設置中,英語函電、商務英語、英語聽力課程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在英語課程的教學當中,可以采用聘請外教,開設英語角,集體看、聽英語電視節目,參加英語口語大賽,參加英語翻譯大賽等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自主、自覺學好英語。
3 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促進文秘人才由“理論型”向“理論與實踐并重”轉變
目前流行的 “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模式,通過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可以促進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高職高專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由此可見,產學結合是促進科技、經濟及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辦好高職高專教育,增強合作企業活力,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
對于文秘專業的學生而言,如果只在校園進行理論學習,只能是閉門造車,實踐能力偏低,難以適應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只有到企業中去,才能找出自身差距,及時發現自身不足,進而有意識地增加這方面的知識量。例如,接聽電話方面,有的學生到了實習單位,連最基本的接、打電話都會語無倫次,表述不清,讓客人聽不明白。文字輸入方面,同聲打字要求速度與質量兼備。企業的負責人要求學生打字必須使用五筆打字法,1分鐘要求至少打120個字。公文寫作方面,學生在課堂上總認為課程比較枯燥,內容繁瑣,使用幾率較低,因此學習積極性不高,寫作能力不強。上述存在問題,都必須在實踐中才能得到解決和提升,使學生能力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為此,學校和相關部門應該發揮其組織、協調和引導功能,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寬校企合作空間,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組織能力、辦文能力、公關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把實習成績計入平常成績等方式,鼓勵和鞭策學生自覺參加社會實踐。
總之,廣西高職高專院校在中國—東盟背景下的辦學目標應從實際出發,以適用的技術加上中國文化與東盟文化為基點,加強學生的英語訓練,創新校企合作辦學理念,加強國際交流,努力培養出一流的文秘專業隊伍,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為社會發展需要提供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秦學禮.面向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32).
[2] 戴翔東,石瑩.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1).
[3] 王薇薇.高職管理類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遼寧教育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