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二戰”后,隨著冷戰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新中國成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東南亞地區日益受到美國的重視。出于遏制蘇聯和共產黨中國在遠東擴張以及維護美國冷戰國家利益的需要,美國的東南亞政策由戰后初期的低調介入、有限干預,轉變為積極介入、全面干預。出于歷史傳統和戰略方面的考慮,菲律賓自然成為美國在東南亞地區首要考慮的國家。冷戰初期美國在菲律賓的政策目標是確立和維持菲律賓成為一個親美、反共、穩定且改革的政府,并讓其作為亞洲民主的樣板。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美國對菲律賓進行了多種多樣的心理戰,通過各種公開的和隱蔽的心理戰手段,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本文以1953年菲律賓總統大選為例,透視美國為了實現其在菲律賓的目標,在菲總統大選期間,對其實施了大量的心理戰。
關鍵詞 冷戰 美國 心理戰 菲律賓
中圖分類號:K712 文獻標識碼:A
菲律賓東臨太平洋,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是亞洲和大洋洲、東亞和南亞來往的必經之地,地緣戰略位置重要,有“亞洲門戶”之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菲律賓深受戰爭蹂躪,戰后的菲律賓經濟凋敝、秩序混亂、民眾困頓不堪,而此時菲律賓國內共產黨領導的“胡克(Huk)”運動,由于得到了民眾的支持,獲得了快速的發展。菲律賓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和嚴峻的國內形勢,使得美國政府認為必須保住菲律賓,讓其成為遏制共產主義的“橋頭堡”。為此,美國積極把菲律賓改造成為一個親美、反共、穩定且改革的政府。為了這一目標,美國圍繞1953年的菲律賓總統大選進行了大量的心理戰,通過宣傳、外交舉措、秘密資金援助和隱蔽行動等心理戰手段,積極扶植美國中意的麥格賽賽當選菲律賓總統,以實現美國的國家目標。本文依據近年來解密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心理戰略委員會和美國國務院的檔案為基本史料,以1953年菲律賓總統大選為視角,借以管窺冷戰初期美國對菲律賓的心理戰,進一步揭示冷戰時期美國使用各種手段來實現其冷戰目標的實質。
1 1953年菲律賓大選前的菲國內形勢和國際形勢
1.1 國內形勢
1953年菲律賓總統大選前,菲國內的政治和經濟形勢,較“二戰”后初期有了較大改善,但是其國內形勢依然嚴峻。首先,菲律賓共產黨領導的“胡克”運動,雖然遭受了菲律賓政府的大力鎮壓,但勢力依然強大,仍威脅著菲律賓政府的穩定。其次,菲律賓當時執政的季里諾政府非常腐敗、政府效率低下,大地主和商人的財富在不斷增加,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卻在下降,甚至不如戰前,致使民眾對政府極為不滿。在季里諾政府期間,“貪污腐化仍未肅清,在土地改革和消除農村貧困問題上沒有多少解決的辦法,國家的外匯收入仍然很少。”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84/2號文件也指出,“現在的菲律賓政府缺乏勇氣和主動性去采取果斷和強有力的措施來消除政府中的腐敗現象,它代表著少數富人的利益,無法適應改革的需要,不能建立一個穩定的政府”。
1.2 國際形勢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隨后中國參戰,美國政府認為,在亞洲中國比蘇聯更危險,更富有侵略性、好斗性。朝鮮戰爭的爆發加劇了美國對共產主義的極大恐慌,美國政府擔心共產主義在遠東和東南亞地區進一步擴張,會嚴重危及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安全,于是美國政府決定不惜采取一切措施來加強其在遠東的防御鏈,遏制共產主義的發展。菲律賓作為美國在亞洲諸島嶼防衛鏈條必不可少的一環,自然受到美國的極大重視,菲律賓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在于“菲律賓是亞洲沿海島嶼防衛鏈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美國政府同時認為,“對蘇聯來說,菲律賓群島是蘇聯控制遠東的關鍵。如果蘇聯控制了菲律賓群島,將會嚴重危及在東南亞的反共防御體系和沿海島嶼防衛鏈。因此,菲律賓的問題不可能僅僅被看作是一個地區性問題,因為共產主義控制菲律賓會損害美國在遠東和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戰略利益”。于是,在朝鮮戰爭爆發后的第三天,美國總統杜魯門就宣布:美國要增加在菲律賓的軍隊和軍事援助項目。隨后,美國增加了對菲律賓的經濟援助和軍事援助,修建并擴充了在菲律賓的軍事基地,并將大量的軍火和軍事設備運送至馬尼拉,并在1951年8月30日與菲律賓簽訂了《美菲共同防御協定》。此時朝鮮戰爭正在進行,美國在亞洲進行的冷戰正酣,為了鞏固美國在遠東的反共防御體系,把菲律賓打造成反共的“堡壘”,美國加強了對菲律賓內政的干涉。
2 心理戰與1953年菲律賓總統大選
2.1 挑選候選人
基于以上考慮,美國政府決定干預1953年的菲律賓總統大選。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其致總統杜魯門的一份備忘錄中提到“應當鼓勵菲律賓人把更換總統當作美國可采納的一種正常選擇。他確信如果季里諾一如既往,菲律賓在可預見的未來將‘走向毀滅’,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和影響將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害”。因此,從自身的國家利益和冷戰戰略角度出發,美國決定干預菲總統大選,促使當時執政的季里諾政府下臺,挑選一位能夠使美國滿意的領導人執政。現任總統季里諾固然親美反共,但其治下的政府腐敗無能,他早已不是美國政府的理想人選。當時美國駐菲律賓大使考恩在1951年警告說:“如果我們繼續支持季里諾,我們不得不付出加倍的努力去糾正他所犯的大量錯誤。”與此同時,以鎮壓菲律賓共產黨領導的“胡克”運動出名的麥格賽賽進入了美國政府的視野,他在美國中情局上校蘭斯代爾等軍事顧問團人員的幫助和指導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贏得了美國人的好感。另外,麥格賽賽在季里諾政府任國防部長期間,抨擊政府腐敗、許諾進行一些改革,贏得了民眾廣泛的支持。此時,美國在菲律賓國內又很難尋覓其他更合適的人選,因此美國政府就決定支持麥格賽賽競選菲律賓共和國總統。1952年新上任的美國駐菲律賓大使斯普魯恩斯也認為,“麥格賽賽是唯一有資格代表美國的菲律賓人,因為他做事都從美國的立場考慮”。
2.2 美國實施心理戰全力支持麥格賽賽參選
確立了總統候選人之后,美國決定實施心理戰全力支持麥格賽賽當選。為了表示對菲律賓大選的強烈關切和對麥格賽賽的大力支持,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外交舉措。1952年1月,杜魯門任命斯普魯恩斯為美國駐菲律賓的新任大使,讓他來幫助蘭斯代爾等人支持麥格賽賽競選總統。上任后,斯普魯恩斯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當時執政的季里諾政府的強烈不滿情緒,不時地批評季里諾政府,表現出不合作的態度,以此對季里諾政府進行政治、外交和心理施壓,削弱季里諾集團的力量。1952年底,斯普魯恩斯和美國在菲律賓的中情局特工就開始找尋各種理由抨擊季里諾政府,呼吁進行“公正、自由的選舉”,為1953年的菲律賓總統大選造勢。他們“公開宣布不偏袒任何一方,卻也不斷號召舉行‘自由、誠實的選舉’,由于季里諾在1949年的那次全國選舉充滿了舞弊和恐怖主義的色彩,因此號召自由選舉,當然是暗自針對他而發的。”與此同時,“美國政府要求季里諾保證1953年大選的公正自由,明確表示不允許季里諾運用軍管法來監督反對派人士,并警告若重演1949年大選中武裝包圍議會之類往事,美國將考慮采取最強硬的措施,包括中止一切對菲援助”。此外,艾森豪威爾、杜勒斯等美國政要也公開對季里諾政府進行指責。美國極力通過外交手段和外交舉措對季里諾政府進行政治施壓,給予心理上的威懾,迫使其進行所謂的“公平選舉”。
除了以上外交措施,美國還進行大量的宣傳活動幫助麥格賽賽參選。美國駐菲大使斯普魯恩斯和在菲的中情局上校蘭斯代爾大力宣傳麥格賽賽,提高其知名度。蘭斯代爾充分利用媒介來推銷麥格賽賽,以爭取菲國內和國際輿論對他的支持。為此,蘭斯代爾經常為麥格賽賽召集大量的外國媒體和新聞記者,讓其認識,并讓這些媒體和新聞記者大肆宣揚麥格賽賽的功績。之后,大量宣傳麥格賽賽的文章出現在美國各個刊物上,美國的各大刊物再三告訴讀者麥格賽賽具備了所有總統候選人的素質,他可以恢復人們的信心。同時,中央情報局還專門印制和散發《地方新聞摘要》周刊,專門刊登一些頌揚麥格賽賽的文章,以此強調菲律賓國內各省對麥格賽賽的支持。此外,“受美國公司所控制的菲律賓國內電視臺和廣播電臺連篇累牘地為麥格賽賽頌贊歌,以至于菲律賓的小孩子們都唱著‘麥格賽賽是我中意的人’,伴侶們跳著‘麥格賽賽舞曲’,報紙上也不斷刊登麥格賽賽和工農分享簡陋食物的照片?!?/p>
在競選的最后幾個星期,蘭斯代爾和斯普魯恩斯等人繼續利用宣傳方式對當時在任的季里諾總統競選集團進行攻擊。中情局特工為此制造了諸多的虛假報道,進行大量的黑色宣傳,肆意貶低季里諾集團,這些虛假報道做得非常逼真,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同時,美國在菲律賓的中情局人員在選舉期間還不時宣傳和報道季里諾政府的腐敗行為,以此誘導選民。此外,菲律賓的當地媒體在美國的支持下也極力聲討季里諾陣營,攻擊季里諾政府貪污腐敗以及在1949年總統大選中徇私舞弊、欺騙民眾。
除了宣傳之外,競選期間,美國還為麥格賽賽提供大筆資金以供其競選。競選期間,美國通過多個渠道為麥格賽賽提供競選資金,而這些資金大多數是通過隱蔽的方式到達麥格賽賽手中的。中情局上校蘭斯代爾積極利用隱蔽和秘密的方式,為麥格賽賽競選籌集大量資金,以避免被國際輿論以及菲國內的政治人士指責美國干涉菲律賓內政,影響麥格賽賽的大選前景?!疤m斯代爾為這場運動投入了上百萬美元和比索,但蘭斯代爾卻在其回憶錄中,和以往一樣道貌岸然:‘聽到辱罵我的話,包括所謂的為麥格賽賽的競選提供了300萬美元的流言讓我很驚訝,謠言制造者顯然不知道我所控制的政府預算和資金是多么微薄’?!?/p>
總之,通過外交舉措、宣傳手段、秘密資金的援助和實施隱蔽行動等心理戰手段和措施,美國的心理戰達到了預期目標,成功地扶植了麥格賽賽當選菲律賓總統。
3 美國對菲律賓大選實施心理戰的影響
美國在菲律賓大選期間實施心理戰,成功地扶植了麥格賽賽當選菲律賓總統,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極其完美的結果。首先,麥格賽賽忠實于美國,支持美國的外交政策,保護美國在菲的利益。當選后的麥格賽賽極力討好美國,確立同美國的親密關系,毫不妥協地反共。在美國的推動和策劃下,麥格賽賽于1954年9月發起召開了馬尼拉會議,隨后菲律賓參加了反共的東南亞條約組織,充當了美國在亞洲代理人的角色。同時,麥格賽賽也極力維護美國在菲律賓的利益,他上臺后不久,就與美國簽訂了《勞雷爾—蘭格雷協定》,繼續保護和維持美國資本在菲律賓的特殊利益。其次,麥格賽賽執政后,在美國的協助和支持下,實施了美國所建議的必要的社會改革,消除政府的腐敗,并積極鎮壓了共產黨領導的“胡克”運動。麥格賽賽上臺后,在美國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促進了菲律賓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緩和了菲律賓國內的矛盾,有助于社會的穩定?!胞湼褓愘愓诜磳ω澪鄯矫孀髁苏J真的努力;而通過各種計劃,公用事業的效率提高了。”麥格賽賽的改革,客觀上促進了菲律賓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助于美國將菲律賓作為穩定的反共基地。在對“胡克”運動方面,麥格賽賽上臺后,繼續大力圍剿胡克軍隊?!霸邴湼褓愘愓奈淞︽倝汉汀畵嵛俊垓_政策之下,菲律賓人民解放軍(指胡克)對政府的威脅已經完全消失。至1955年時,他們被迫轉入地下活動?!丙湼褓愘惾绱丝焖俚劓倝毫撕诉\動,改變了菲律賓社會的動亂狀態,著實讓美國政府高興,將其看作亞洲國家“抵御共產主義顛覆的典范”。菲律賓國內經濟得到較快發展,國內動亂撫平,成為美國向第三世界國家展示民主政治和經濟發展經驗的一個“櫥窗”。
4 結語
“二戰”后,隨著冷戰的持續不斷升級,以及新中國成立和朝鮮戰爭爆發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加劇了美國對亞洲地區共產主義的恐慌。隨即,美國積極介入東南亞,作為美國在東南亞門戶的菲律賓,其戰略地位凸顯,成為美國在遠東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的理想堡壘。為了實現美國的冷戰國家利益,美國的目標是將菲律賓打造成一個親美、反共、穩定且改革的政權。這一政權既要能夠維護美國在菲律賓的特殊利益,在外交和國際事務中同美國保持高度一致,又要能夠消滅其境內共產黨領導的“胡克”運動,實施可行的改革,贏得民眾的好感和支持,維持其國內的穩定。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在菲律賓大選期間實施了心理戰,成功地扶植了麥格賽賽當選總統,而當選后的麥格賽賽果然不負美國所望,極好地維護了美國的利益,同時又實現了國內的穩定,美國實施的心理戰項目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英]D﹒G﹒E﹒霍爾.東南亞史(下)[M].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1019.
[2] NSC84/2. The Posi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respect to the Philippines. The 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1947-1977[G]. Microfilm,reel-2:1-11.
[3] 時殷弘,許濱.來自冷戰外的挑戰——美國在菲律賓的失敗與調整(1945 -1954)[J].美國研究,1995(2):86-103.
[4]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6[Z].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7:1507.
[5] Thomas B. Buell. Quiet Warrior: Biography of Admiral Raymond A. Spruance[M].Boston,1974: 437.
[6] [美]魯塞爾.法菲爾德.美國政策中的東南亞[M].群力,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140-245.
[7] [美]斯特林.西奧雷夫.馬尼拉春夢[M].張立平,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163-165.
[8] 金應熙,劉迪輝.菲律賓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