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實現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隊的目標關鍵是抓好高水平游泳隊的管理,而高水平游泳運動員的學習與訓練的協調是提高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隊的首要問題。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對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隊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1)學訓矛盾依舊是不可忽視的問題。(2)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入學后文化基礎差,完成學業較吃力。(3)學習上的壓力是促使他們無法集中訓練因素之一。(4)入學后量小質低,訓練水平明顯下降。(5)就業壓力使他們無心投入過多的精力用于訓練上。(6)專業隊掛靠的游泳運動員文化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違背了辦高水平游泳隊的初衷。
關鍵詞 高水平游泳運動員 學習與訓練 現狀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高水平游泳隊進入天津市高校已經有些年了,在試點院校和各方面的努力下,事實上已經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但還有很多問題,甚至是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認識和解決。天津市高水平游泳隊不僅帶動了高校體育活動進一步發展,而且也相應地提高了各高校的知名度。在這些高水平游泳運動員中,一部分是專業隊下放的游泳運動員,這些游泳運動員進入大學,因為入學前訓練是第一位,學習被淡化,進入大學其身份首先是運動員,其次才是學生,所以被叫做“運動員學生”;另一部分是應屆高中畢業生,他們來自普通中學,從初中到高中經歷了中學階段的學習,并且在中學階段也在間歇進行訓練,比普通中學生有游泳方面的特長。他們首先是學生,其次才是運動員,所以又被叫做“學生運動員”,這些高水平的游泳運動員的雙重身份,決定了他們在大學期間既要刻苦訓練,爭取取得優異成績為學校爭光,又要和普通學生一樣按照教學計劃進行大學階段的文化學習,并取得相應學分。如何協調好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之間的關系,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所要深思的問題。
本文通過對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學習與訓練現狀分析,以期發現科學管理運動員學習和訓練的方法,為制定合理的學習和訓練計劃提供理論指導,對天津市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運動水平的提高,以及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隊運動員、教練員及管理人員。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計法。問卷主要調查內容:學籍管理、學制安排、考試安排、學習時間、計劃、參加訓練目標、訓練及比賽、運動成績現狀等內容。
2 結果與分析
2.1 天津市高校高水平運動員學習狀況與分析
(1)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學制安排及學籍管理現狀分析。天津市高校對高水平游泳運動員的學制管理一般是入校前兩年為預備班學員,然后進行考核進入高校高水平游泳隊進行大學四年的系統學習。前兩年主要是為了補習文化課基礎,使之基本達到將來成為普通本科生的要求。學籍管理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預備班期間主要是復習高中課程提高運動員的文化基礎,一般是由學校根據運動員需要請來普通中學任課教師進行上課。第二階段是運動員進入各個院系進行學習的四年,這個階段運動員的學習由相應專業的各個院系負責,訓練仍由競訓部負責。
(2)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隊學習計劃、學習的時間現狀分析。通過調查74%的運動員有時有計劃有時沒有計劃,26%的運動員根本就沒有學習計劃。高水平游泳隊運動員由于多年訓練忽視文化學習,學習自制能力較差,沒有積極主動地制訂學習計劃并認真執行是主要原因,再有就是由于運動訓練疲勞而沒有按照計劃去學習甚至厭學,從而文化課學習效果比較差。有67%認為學習上有困難,有36%的游泳運動員每天自覺學習不超過1小時。很多高水平游泳運動員需要在訓練及休息時間外,需要他們把較多精力用在文化課的學習上,相反他們很難跟上學習進度、完成學業。他們對文化課學習很擔心,用于補習文化課的時間越來越多,從一定程度上會分散他們訓練的積極性,因此影響到訓練效果。“特招生”游泳運動員入學后面臨文化學習和運動訓練兩種壓力是他們最難以處理的。
(3)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運動員文化課考試的安排現狀分析。通過調查58%的學校對高水平運動員文化考核的標準相應比普通學生低,而各個大學對待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在考試、考查上的根據本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評定標準都有適度的寬松。在調查中有兩所高校對平時表現好、學習努力、訓練刻苦、比賽中為學校爭得榮譽的運動員,在畢業前補考、緩考上給予適當的照顧。其余的各高校均與普通本科生要求一樣。
2.2 天津市高校高水平運動員訓練狀況與分析
(1)天津市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參加訓練的目標和動機現狀分析。通過調查天津市高水平游泳運動員思想和訓練狀態有了一些偏差,約56%的游泳運動員認為進入大學后主要是好好學習,訓練只是為了拿學分和完成學校任務。順利完成大學本科的學習拿到畢業證及學士學位證成為他們的目標,針對這一目標,動機也相應改變,訓練的積極性逐漸下降,很多時候僅是對付教練布置的訓練任務。有28%的游泳運動員以爭取在更高級別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為校爭光作為自己的訓練目標。具有很高的榮譽感。此外還有16%的運動員選擇了比賽成績可以拿獎學金,說明在獎金的刺激下訓練欲望也被激發。
(2)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隊的訓練、比賽及運動成績現狀分析。通過調查高校游泳隊的周訓練次數集中在4次以上的為70%;訓練時間在2個小時以上的隊占80%。所有高水平游泳隊訓練是全年的系統訓練,不難看出天津市市各高水平游泳隊周訓練時間和次數上基本符合訓練要求,而全年系統訓練也是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隊的一個特點。我市60%以上游泳隊參加各類型比賽的機會太少,從而會阻礙天津市各高校高水平游泳隊整體水平迅速提高。所調查的專業隊掛靠高校游泳運動員中,有11人參加比賽的機會每年兩次以上,占同類生源的73%。而游泳運動員對進入高校后運動成績情況統計有18%運動成績有提高,34%沒變化或有下降趨勢了,還有48%的游泳運動員認為自己的運動成績明顯下降。運動員在訓練的同時還必須搞好文化知識的學習,訓練量明顯少于進校之前,必然導致運動成績的下降。
2.3 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學習、訓練面臨的問題
(1)訓練與學習周期、比賽與考試時間上的沖突,使得高校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在訓練和學習上常常不能兼顧,高水平成績好的隊員難以完成本科專業學習計劃。(2)高校在招收高水平游泳運動員之初,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參加全國性或重大體育賽事,為學校爭光。過分強調了游泳訓練的重要性,卻忽視了專業文化課的學習,同時在游泳訓練中運動負荷逐漸加大,使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訓練上,耽誤了學業的完成和專業知識的掌握。(3)天津市高校的學制同高水平運動員培養周期之間的也存在矛盾。絕大多數高水平游泳運動員都不愿意延長畢業時間。(4)有些高校急功近利及教練員的名利驅使,直接“引進”高水平專業游泳隊的運動員,屬于“掛名大學生”一類的,他們通常不進行文化課的學習。未完成本科學業,而在推薦研究生過程中被推薦,也是造成今后研究生文化水平低的一個問題。
2.4 對策
(1)根據學校專業設置的情況,適當減免一些比較難的基礎和專業課的學習壓力,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考核辦法。(2)鼓勵運動員在原地區注冊,參加國內的各種賽事。增加比賽頻率,提供參賽機會。(3)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在校學習期間,不應受學習年限制約,實行學分制,夠學分即可畢業。同時根據本高校教學計劃,教師協助制定教學大綱及進度適應高水平游泳運動員的學習。對于目前仍在專業隊的運動員,不能不進行文化學習,應根據訓練周期具體情況進行授課。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消除后顧之憂。在校期間可因其訓練表現獲得不同標準的訓練補貼、比賽獎金等。
3 小結
(1)學習與訓練矛盾是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隊所面臨的不可忽視的問題。(2)天津市高校的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大部分是以特招的形式進入高校的,他們的中學期間文化基礎差,大多數運動員完成學業有困難。(3)天津市高校的高水平運動員學習起點較低,卻要邊訓邊讀。學習上的壓力也是促使他們無法集中精力進行訓練的原因之一。(4)天津市部分高校高水平游泳隊也存在訓練水平低,科研能力差,影響了運動員成績提高。(5)高水平游泳運動員進入高校后,訓練目標和動機已有所改變,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如何拿到文憑,有一個好的就業上。無法投入大量精力用在訓練上。(6)高校專業隊掛靠的高水平游泳運動員的文化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違背了高校辦高水平運動隊的初衷。
4 建議
(1)要想提高高校高水平游泳隊的訓練水平,應提倡“以賽代練”的形式,高教主管部門應多舉辦大學生競賽,增加高水平游泳運動員的參賽機會,進一步增強運動員的參賽能力,與世界大學生游泳運動會接軌。(2)天津市高校高水平游泳隊在校的學習周期可適當延長。適當放寬學習時間,提高天津市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學習與訓練積極性,解決好學習與訓練矛盾。(3)要根據高水平游泳運動員的文化基礎,制定適應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進度及考試標準及要求,解決高校高水平游泳運動員后顧之憂,順利畢業,發揮他們的特長,為國家做貢獻。
基金項目: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號:20102515)
參考文獻
[1] 張世林.試論我國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的回歸[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6):29-32.
[2] 高雪峰.論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體系的改造與重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3):6-8.
[3] 李慶,陳偉強,彭立剛.高等院校高水平運動隊對中國傳統競技體育的參與和挑戰[J].中國學校體育,2001(6):34-37.
[4] 段長波,蘇文濤.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運動訓練的組織管理和控制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7):150-160.
[5] 楊吉春,須曉東.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現狀分析及對策初探[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4):65-67.
[6] 周之華,武英滿.我國高校開展高水平運動隊的現狀和主要問題及對策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