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代社會日趨進步,然而高校體育專業學生漸趨降低的人文素質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不斷提高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把他們培養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級社會體育人才已是當務之急。本文從高校、老師和社會幾個方面,對影響廣東高校體育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原因進行分析,為提高廣東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提出一些參考及借鑒。
關鍵詞 體育專業 人文素質 原因 分析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與普通學生相比,大多數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在上大學前始終是立足于體育專業學習過程中,而且,在功利主義以及實用主義的長期影響下,很多學生喜歡學習一些短期性以及實用型的學科,忽視對人文學科的學習,浪費了高校一些優秀的人文教育資源,而所培養的人才質量離社會需求人才標準還有很大的差距。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它的發展對全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現階段內,找出影響當前廣東高校體育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原因,不斷提高廣東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顯得尤為重要。
1 國內有關體育教育中高校人文素質的概述
我國對高校人文素質的研究首先是從1980年通過文學界提出,到1990年逐漸擴展到所有學科,社會各界對此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加大。體育教育也是如此,從之前的生理體育觀到目前的人文體育觀,從口號到實踐,逐步形成了“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發展理念。專家們從不同的角度詮釋社會人文體育觀,彰顯出體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本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從宏觀意義上闡述人文體育教育觀的緊迫性。曹衛在構建“以人為本”的現代體育教育觀里提出:體育教育一定需要融入“以人為本”的基本教育發展理念,這也是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①二是從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實踐出發。張智在“加強體育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指出:體育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相對欠缺,影響了高校學生的教育培養質量。也導致很多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及擇業的難度大大增加,并且影響著高校學生就業后個體的深入發展,以致于影響整個國家體育事業高級人才的供給。②三是從高校體育教師自身教育角度出發。蘭自力和杜子平在“21世紀高校體育教師素質結構及其培養途徑的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是由其素質教育所決定的,二十一世紀高校體育教師需要加強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技術能力、體育專業能力、身心健康水平。③
綜上所述,學者們從不同層面探討了體育教育中對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一些實際問題,為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某些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都缺乏系統地全面地提出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④
2 影響當前廣東高校體育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原因分析
2.1 體育教學因素影響較大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體育院校將體育教學的重點固定在技術層面以及身體層面,一味向學生灌輸體育技術技能與身體鍛煉方法,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主要影響是:
(1)課程設置方面。課程設置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因素,體現著一個國家對高校教學的具體要求,關系到學生的知識結構、智力結構以及個性結構。我國自《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頒布后,體育教育學界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專才教育,實行現行的通才教育,號召高等體育教育院校加快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和中創新能力”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就實際情況調查顯示,這種號召只限于書面形式上,尚未得到有效的推廣與實施。各級院校仍是只注重于專業技能技術訓練,甚至不斷弱化一般基礎理論課程學習。所以,這種長期以來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輕視,導致了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缺乏,極大地阻礙和限制學生人文知識的攝取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勢必將造成高校體育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日益欠缺。⑤
(2)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體育教學是現代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課程。目前,我國體育教學內容仍保持傳統下的方式與方法,導致體育教學內容越來越趨向于單一化發展。例如,怎樣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怎樣讓學生感受到體育的美、怎樣通過體育活動來傳達社會人文精神等許多問題,均沒有在現行的體育教學內容中體現出來。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對其學習體育課程形成厭倦心理,進一步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
(3)教學評價。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普通教育往往注重考試成績,體育教育則以體育運動成績來衡量教學效果以及學生人文素質的好壞,而真正的人文素質教育卻通常被忽視。久而久之,這種違背教育本質要求的教學教育評價體系,不僅僅極大地打擊了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而且造成高等體育教育院校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分離,嚴重制約到了我國高等體育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⑥
2.2 受高等體育院校教師人文素質的影響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教育。就廣東高等體育院校來說,體育專業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心理素質以及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體育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而現行的廣東高校體育教育教師所掌握的知識結構都比較單一,缺乏人文知識,文化素質相對較弱,其角度始終立足于體育專業基礎理論、運動技能以及運動水平,忽視了對其人文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再加上課程設置不合理,且缺乏人文知識含量,造成廣東省高校體育院校教師人文素質普遍較低,不利于實現對廣東省高校體育專業學生人文素質提升。⑦
2.3 受社會環境的影響
當今社會,體育虛假現象大量存在,已成為不法運動員獲取較高薪金的一種手段,這種不良風氣影響了很多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心理,誤導學生為了獲取更高的不法薪金報酬而去接受體育教育。因而,勢必將對高等體育專業學生的性格習慣、思維方式、審美意識、道德情操以及價值觀念等產生消極和負面的影響。
3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影響廣東高校體育院校專業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缺陷包括缺乏對體育思想認識、課程設置缺乏科學性以及合理性、教師人文素質低下等等。應根據現行廣東省高校體育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發展需求與特點,制定切實有效的優化措施,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不斷優化課程設置,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等等。最終為實現我國高校體育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為推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出自身力量。
注釋
① 曹衛.對體育教育、健康教育及素質教育邏輯關系的思考[J].體育科學研究,2003.7(4):99-101.
② 張智.加強體育專業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
③ 蘭自力,杜子平.21世紀高校體育教師素質結構及其培養途徑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1(2).
④ 陳永麗.試論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及對策[J].科技信息,2011(16).
⑤ 崔新建.人文素質及其培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⑥ 沈湘平.高度重視人文素質現狀的調查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⑦ 朱鵬屏.高校體育教師人文素養的現狀與對策思考[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