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體育產業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之后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奧運會的產業化的運營,使體育產業已突破傳統意義上的體育內涵,形成一項生命力極強的新興產業,被譽為新時代的“朝陽產業”,它正在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體育產業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不同時期的歷史解讀和價值也有很大的差別,從建國初期毛主席提出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到現在的競技體育強國之夢,再到“后奧運時代”群眾體育的蓬勃開展,人們對體育價值的理解和需求已經不局限于“強身健體”,在參加體育運動的同時,人們的價值觀念、運動需求以及人們對體育的價值取向也逐漸趨于統一。
關鍵詞 價值取向 體育產業 關系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1 價值取向與體育產業
對價值概念的定義,有幾種不同的解讀。有一部分人認為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生存與發展的意義、作用和影響。但是用意義、作用和影響來定義體育的價值,不僅要考慮客觀衡量標準,還要制定科學的認識尺度,不能損害長遠利益以獲得眼前利益,不能把社會的衡量標準替換成個人的評價尺度。另一部分人認為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人類除了在物質上的富足要求以外,重要的還在于精神上的追求。
從時間角度來看,價值取向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著的,它與以往和現存的價值觀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因而在和諧社會背景下,價值取向的構建一方面需要從傳統中尋求資源和靈感,另一方面還需要借鑒西方價值取向的合理因素,不斷克服傳統的觀念。體育價值取向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時期,社會個體對體育的需求和期望的總和,它代表了體育發展的總體方向。體育價值取向確立以后,其就具有了相對的獨立性,對體育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現代的體育價值取向逐漸擺脫了政治為主導的影響,從體育價值的“工具論”取向中脫離出來,回歸到體育運動的內在要求,注重人自身發展的需要。因而,在和諧社會背景下,體育價值取向必然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
關于體育產業,研究者比較多,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經營管理界,都未能給出明確的、統一的概念界定。韓月一認為,“體育產業是指從事不同運動項目的訓練和比賽活動,以及指專門為這些活動服務的企業的集合,不包括體育行業中的公益事業部分?!北R元鎮認為,“體育產業指的是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同一類經濟部門的總和,這里指的體育產品包括體育用品與體育服務兩個部分?!?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李建設,他認為“體育產業可以界定為利用體育自身功能及輻射作用創造價值的產業,是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包括體育物質產品和體育服務產品)的同一類經濟活動的集合和經濟部門的總和網。叢湖平則認為,“以生產和提供體育服務和勞務產品的企業集合來界定體育產業,符合產業經濟學和邏輯學原理?!斌w育產品是否包含體育實物產品、體育產業組織是否包括體育事業部門等非營利性組織,成為體育產業概念界定中的爭議焦點。
2 價值取向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我國的體育價值理念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土壤中,傳統體育價值取向以養生為核心,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天人合一”,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的孔子強調“過猶不及”,朱熹主張“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而道家思想家則主張“清凈無為”,即追求回歸自然。在儒道兩大傳統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傳統體育強調運動的節制性,即“不當使極,覺勞即至”,它強調體育運動應該“純任自然,毫不用力”,“頭腦空白,意守丹田,聽其自然”。二是神形兼備,養神為先。魏晉時期醫學家嵇康說過“形侍神以立,神須形以存?!边@種以精神為主導的思想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特別注重修練內在生命力,這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受傳統哲學、生活習性和文化的影響,我國傳統體育價值取向的發展演變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注重體育的人格化價值取向。傳統體育強調“身體”與“精神”的統一,看重通過有形的身體活動以達到精神的升華,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內在氣質、精神修養,把人的身體視作是寓精神、氣質之舍,是表現人的內在品格。其次,注重體育的養生化價值取向。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認為人與自然是一種和諧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通過與自然的交換,從而排除濁氣,汲取自然中的真氣,五臟通達,六腑協通。古人認為決定人的健康和壽命的根本原因在內不在外,這決定了傳統體育以“養生”為主,尤其重養。所養之物,并不是人體,而是人之“氣”、“志”、“心”、“性”。
3 體育產業的發展歷程及各時期的價值取向
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78年-1992年):1979年2月,國家體委在北京召開全國體育工作會議,提出體育戰線的工作重點就是高速發展我國體育產業。這一時期是發展體育產業的初步探索時期,人們對體育產業的認識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因此對體育產業價值的理解也很朦朧。體育的政治色彩比較濃重,尤其是中國的乒乓球外交政策,打開了中國體育的大門,同時也打開了新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門。
第二個階段(1992年-2000年):1992年11月,全國體委主任座談會在廣東中山召開。會議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體育管理體制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體育產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這一時期人們對體育產業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各個項目的體育比賽也相繼展開,人們已經開始從事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購買一些體育產業的產品,例如運動服、運動鞋,但這一時期人們對體育的價值取向理解還沒有形成系統,對體育產業的追求程度不是很高,只是停留在簡單的比賽用品,沒有達到休閑消費的水平。
第三個階段(2000年至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北京奧運會帶動體育產業的巨大發展。體育產業通過市場的直接或間接的融資,進行資本化的運作,這樣就促進了我國體育產業的大規模、普及性的發展,形成規模效益,體育產業可以通過市場調節進行發展,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調節的運行機制。這一時期,體育產業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人們也在不斷參與到體育項目中來,消費體育產業的產品、衍生品,人們的價值取向從其他產業逐漸轉向體育產業中來,不斷涌現的體育產業的新品牌也應運而生,這對體育產業的發展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經濟增長方式、類型轉變的重要歷史時期,產業結構的調整不但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同時體育產業與經濟增長點的問題也逐漸成為當前體育界和經濟界關心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從國際體育產業的發展形式,以及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視角提出:“體育產業將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斌w育產業已成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它在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日益增加的體育人口,而這些體育人口在不斷經受就業壓力、行業競爭的壓力、社會發展的壓力、經濟危機的壓力的同時,身體產生了對體育的強烈需求,內心深處在召喚體育來排解人們的壓力,緩解人身體的疲勞、內心的疲憊,同時在享受體育的過程中,實現人對體育的需求。
4 價值取向的轉變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源動力
4.1 價值取向的回歸
人和社會的本能需求是促進一切事物產生及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任何一種社會現象、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它們最終所依據的都是人或社會的需求。從古代到現代,人們的休閑娛樂需求不斷地提高,體育產業已成為研究者關注的一個熱點,從形成之初就以娛樂形式出現的中國體育產業,其價值取向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回歸機遇”——即回歸到休閑娛樂的本質需求上來。國際大眾體育協會主席帕爾姆先生曾預言:“如果說20世紀是奧林匹克運動世紀的話,那么,21世紀必將是大眾體育的世紀”。因此,未來體育的休閑娛樂價值取向必將獲得全面的發展和弘揚。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競技體育強國,在此影響下,大眾娛樂體育也在不斷升溫,體育產業也隨之迅猛發展。
4.2 價值取向的弘揚將促進體育產業的高速發展
“以人為本”的思想最早是在1976年提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當年的大會中提出“社會發展是以人為核心的發展”。我國是在1994年,政府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提到“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發展”。因此,可以說社會的進步歸根結底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發展。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社會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逐漸呈現多樣性,這就要求體育產業領域能夠為他們提供多形式和多層次的體育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只有真正實現體育的產業化以后,才能真正地有效滿足這些需求。
體育產業發展至今天,它的價值已經遠遠超出了體育本身的范疇,體育產業發展應采取以城市為核心,向地級市、縣級市、農村逐漸擴散。通過擴散影響所產生的“擴散效應和示范效應”,提高人對體育的教育價值的認識,從而使人們對體育的價值理念產生改變,在理解現在體育價值的基礎上,不斷弘揚體育的教育價值和應用價值,不斷拓寬體育的內涵和外延,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西寬.體育基本理論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 楊文軒.陳琦.體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汪輝勇.價值學研究[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1.
[4] 李德順.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5] 顏天民.競技體育的價值研究[J].體育科學,2000.20(1):26-28.
[6] 李德順.價值學大詞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