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各盡其能,按勞分配”是馬克思主義一個重要原理。它的形成和整個馬克思主義一樣,“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經濟的事實中”。構成馬克思主義按勞分配原理思想材料的,是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分配思想。馬克思按勞分配原理,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空想社會主義者分配思想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發展和滅亡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替代的規律的系統研究,并在同機會主義分配理論的斗爭中形成的。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 按勞分配 空想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F244 文獻標識碼:A
1 按勞分配思想的提出
十九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了頂峰。圣西門、傅立葉、歐文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是這一時期的著名代表。最初的按勞分配思想是由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提出來的。他所設想的未來社會是經過改組的,稱之為實業制度,在他的實業制度下,每個人都應當有工作的保障,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將由他們的才能決定,而且根據每個人的勞動來支付報酬。不過,在圣西門所謂未來社會中仍然存在著資本和剝削。資本家與工人都被看成了實業者,資本家管理企業的勞動,利潤則成為勞動的報酬。因此,圣西門雖然有按勞分配的思想,但是很不徹底。
另一位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也有著和圣西門相似的按勞分配思想。他所構想的未來社會“是建立在解決分配問題上的”。未來社會中,一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必須進行勞動,而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也必須要有生活保障。因此在產品分配過程中,首先要除去維持所有成員生存所必需的部分,其余則按以下的比例進行分配:總收入中的十二分之五是按勞動分配,十二分之四按資本分配,十二分之三按才能分配。同時,傅立葉對各種勞動的估價也是不同的。對吸引人或無益的勞動,將付給較低的報酬;而對不吸引人和有益的勞動,則付給較高的報酬。
歐文所設想的未來社會將實行按需分配。但要達到這樣理想的境界,必須有一定的過渡時期。根據他的設想,在未來理想社會中,將組織合作社作為“全新的人類社會組織的細胞”。公社實行財產公有制,不存在階級。在公社里,每個人都要各盡所能地勞動,公社根據每個人的勞動給予相應的報酬。同時,歐文試著創辦了勞動交換銀行,通過勞動交換銀行,每個勞動者都可以得到他的“勞動價值”,以擺脫中間剝削。這樣,生產將迅速發展,產品將大大增加。隨著產品的十分豐富,公社必然會過度到按需分配。那時,對于產品的取用,“正象對待現在大家都可取用的流水這類自然產物一樣。他們也不會希望積累過量的財產,正如同他們現在不希求有過多的自然產物一樣。”①
馬克思之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對未來社會產品分配問題,作了各種各樣的猜測和描繪。盡管十分虛幻,但他們終究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智士,他們預示了我們現在科學已經證明了的無數真理。馬克思批判地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的“天才的預示”,并給予科學的論證和徹底的改造,在這個重要“思想材料”的基礎上,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按勞分配原理。
2 馬克思按勞分配思想的形成
馬克思按勞分配思想的形成是一個發展過程,正像任何新理論形成一樣,必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馬克思也是從空想社會主義者提供的有關分配思想問題出發來對社會產品分配思想進行研究的,并隨著對政治經濟學以及及共產主義兩個階段學說的進一步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按勞分配思想體系。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馬克思鮮明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從共產主義這個偉大目標出發,充分肯定了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按需分配理論的原理,而對他們提出的平均分配理論和按勞分配的思想方案,則基本上是持否定的態度。他們之所以采取這種態度,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在圣西門派和傅立葉派的主張中,雖然包含按勞分配的思想,但他們都不想根除私有制和剝削,這就必然使相當一部分個人消費品被有產者無償占有。在這個理想社會中,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是“比較開明的囚禁窮人的巴士底獄”,它仍存在著“階級劃分”。其次,馬克思洞察到了按勞分配原則用共產主義標準來衡量還存在著某些缺陷。正如他們深刻指出的那樣,實行這種分配原則,由于每個人腦力和體力的差別,引起獲得個人消費品的不等,從而會產生在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不平等和特權。再次,1844-1847年馬克思恩格斯兩個階段的學說尚未形成,他們還不清楚理想的共產主義制度不可能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之后立即實現,必須有一個過渡時期,必須經過一個低級階段或社會主義階段,適應這個階段的各方面特點,必須實行按勞分配。只有當條件成熟之后才能實現按需分配。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按勞分配思想是隨著對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而逐漸形成的。五十年代起,馬克思著重于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漸漸地形成了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體系。1857年,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導言中首次對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系作了詳細的闡述。指出分配不是處在生產之旁或者生產之外的獨立的領域,它最終是由生產決定的。馬克思提出的生產是指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它是受社會歷史條件制約的。而分配,馬克思說:“分配的結構完全取決于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就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就對象說,能分配的只是生產的結果,就形式說,參與生產的一定形式決定分配的特定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②馬克思的這個論斷,徹底推倒了在此以前關于分配問題的種種論斷,把分配問題置于科學的道路上。
六十年代的《資本論》中,馬克思首次提出一個用公共生產資料進行勞動的自由人聯合體,“每個生產者在生活資料中得到的份額是由他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另一方面,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因此也是計量生產者個人在共同勞動中所占份額的尺度。”③但馬克思談到這點“僅僅為了同商品生產進行對比”,還只是一種“假定”。在另一個地方,馬克思說:“生產者也許會得到紙的憑證,以此從社會消費品儲備中,取走一個與他們勞動時間相當的量。這些憑證不是貨幣。它們是不流通的”。④這是在談到社會公有的生產中貨幣資本和貨幣本身不再存在時,對按勞分配的設想,用的是“也許”這樣不肯定的口吻,并沒有肯定按勞分配是未來社會中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原則。
七十年代,馬克思第一次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了共產主義發展要必須經過兩個階段的原理,把共產主義社會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闡釋了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之后,不可能馬上進入完完全全的共產主義社會,之前必須要有一個過渡期。馬克思說:“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⑤而這個轉變時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發展兩個階段的原理相適應,馬克思又系統地闡述了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和高級階段按需分配的條件,明確指出在初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個人消費品必須按勞動量分配,按勞分配原則才得到了正式地肯定。馬克思雖然沒有使用按勞動分配一詞,但已規定了它的含義,就是在作了各項扣除后,生產者“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回來。”
注釋
① 歐文選集[M](上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202.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③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96.
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7.
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