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繪畫原本沒有東西方之別。從世界各地現存的博物館藏可知,人類史上最早的繪畫具有共同的特點,線條簡單、樸拙、夸張卻生動。后來隨著西方世界科技的進步,特別是透視學和解剖學的創立與發展,西方的繪畫逐漸走出了一條不同于東方的路子。在繪畫發展的影響下,雕刻乃至更多的藝術門類都走向了各自不同的方向。
盡管如此,但人類對待繪畫和雕塑卻始終都在“像與不像”和“美與不美”之間進行選擇。像的不一定美,美的不一定像,似像非像往往有一種美,讓人類無法割舍,這就是抽象美。視覺藝術像描述的范疇是形式美,而抽象美卻是形式美的核心,因為抽象美對人的視覺沖擊更為強烈,會使人產生比看到的更多更豐富的聯想。
據我了解,中國的古人在抽象美的發現與創作方面,是非常獨到和精妙的。比如普陀山上有“二龜聽經石”,三峽有“神女峰”,張家界更有不計其數以仙道人物命名的山峰奇石,都是古人對鬼斧神工的天地杰作抽象美的認識和妙用。
此外,中國園林中的各種各派假山石雕正是古代工匠對抽象美的追求;中國民間至今仍存的蠟染,本身就是抽象畫作的極高境界,而中國畫中之潑墨寫意作品中也不乏抽象派登峰造極扛鼎大作。抽象美是人類的本能,西方的抽象派正是此類中走的更遠的一族。由于對“像”和“美”的度選擇不同,由于對“像”和“美”的表現區別,由于對自我感覺和客觀存在的重視和反映的差異,不僅東西方的藝術發展走向了不同的路徑,就是在西方藝術界內,也自然的形成了眾多的藝術流派。無論東方、西方,無論各門各派在藝術創作中都是各依其法、各取其好、各美其美,也相互借鑒美人之美。藝術創作是法無定法,唯美是宗。
徐云飛正是如此,他取東西方雕塑之長,借古今雕塑之技,探詢現代雕塑抽象之美,力求多層次的表現他對當今人類生存的種種問題的困惑、理解、批判與認同。他的大銅章作品不追求造像逼真,卻追求作品一定要氣韻生動;他不在意其作品能使觀賞者一目了然,卻在意讓觀賞者能看懂且聯想萬千;他不專注其作品造像的靜態所指,卻非常專注其作品造像的動態主張。他的作品你不用心無法看懂,你用心看又會覺得比作者更懂;他的作品你乍一看似如浮雕的卡通,你持續用心往深處看即會悟到人生的奇徑。
對他的作品,大銅對章《志同道合之風雨踏歌行》進行賞析,徐云飛作品如上分析出的特點便會如春風徐徐而至。
《風雨踏歌行》的構圖,簡言之是一對青年人在風中在雨中踏歌行進。男青年西服革履,蓄長發戴耳環,腕上的手表亦很搶眼;女青年長裙拖地,身材婀娜,挎坤包擎陽傘,大波如浪的秀發隨風飄動。好一幅現代都市時尚達人的生動寫照。
這一對青年在風中在雨中的故事,構成了對章的全部內容。在風中的故事反映在《風》章之中。哇!好大的風!顯然青年男女的身姿已被風吹得變了型,但他們內心堅韌毅然堅持頑強前進,男青年頂風在前,女青年躬身隨行,他們內心相通卻讓肢體的默契給予了佐證。好大的風,似有無數如刀的樹葉飛逝而去,誰能在此中不被刮傷擊中?但仔細看去,那如刀的竟是無數嘴巴,那風竟是“流言蜚語”“唇槍舌劍”可傷人于無形。在雨中的故事反映在《雨》章之中。好大的雨!顯然瓢潑大雨已使女青年無法前進,男青年勇敢擔當,抱起女青年,毅然前進,他們的心通過身體的相擁變得更加強大和堅定。好大的雨,雨中擎起了無數的傘,證明了有無數的人在雨中。
《風》、《雨》對章講的是人生是現實,誰在現實中不經歷這樣的“風雨”?你時尚則必會有守舊思維的指責,你戀愛則必會有流短蜚長,你上進則必會有嫉妒的刺芒,你創新則必會遇傳統阻擊的力量,你有夢想,則必會遭現實的抨擊。現實似乎是“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于是困惑成了成長的收獲,磨難成了財富。其實不必顧忌太多,走自己的路,包容不理解自己的人,心無礙則行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