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如今的莘莘學子,高考之路依然走的艱辛。分數的強光下,往往遺留著心理的盲區。如果高中教學能多從學生接受心理角度出發,定能打造輕松、高效的課堂,體現高中教育應有的人情、人性。
關鍵詞:心理學 作文教學 人性關懷
中圖分類號:G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c)-0171-01
曾在某校一個“尖刀班”教室里見過讓我驚詫的一幕:本應用來展現現代中學生精神面貌的黑板報,竟被幾個填滿各級各類考試排名及分數的表格取代。班主任的初衷應是激勵,可我的眼前浮現的卻是一張張模糊的臉,上面寫滿了阿拉伯數字……
身為一位語文老師,我也許過于敏感了。但在我的課堂上,特別是作文課上,我總是致力于更貼近同學心理、更具人性關懷的體驗與表達!
1 主動的喚醒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中最大的難題就是作文。老師有經難傳,學生握筆難產,以致空話連篇,生套硬搬。如“親情類”話題作文,要么是一位親人突然離世,要么下雨送雨傘,天冷送被子,千人一面,“真情實感”、“內容充實”、“個性鮮明”就顯得尤為可貴。自然界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社會上沒有兩個相貌、性格完全相同的個人,學生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應是獨具性格的“這一個”,而 “這一個”應該完全來自于作者內心。
師:今天我們來做個小游戲,每人準備一張白紙和一支筆,請寫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位親人的名字。請依次劃去他們的名字,每劃去一個名字都意味著他從你的生命中永遠地消失。
(學生久久的沉默……)
師:同學們一定想了很多很多,關于你的每一位親人。把你想到的記錄下來,相信那一定是世界上最真、最美的華章。
心理學認為,感情和欲望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實感,就會激起血液循環的亢奮,在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內形成一個優勢的興奮中心,從而使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都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所以有“憤怒出詩人”的說法。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感情和欲望契機,及時加以引導,促其構思成文。
結果那次的作文出現了諸如“洋溢著‘媽媽味道’的曬過的棉被”、“爸爸看到女兒成績單笑著、笑著就裂開了的嘴唇”、“接過印有泥指印的學費”等等讓人不忍釋卷的“這一個”感人細節。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領受。對于長期被禁錮在作文繩索之下,“帶著鐐銬跳舞”的苦苦掙扎又無助的學生來說,一次喚醒,也是一次救贖;一次作文,也是一次洗禮。
2 肢體的導向
教師,是演員,靠演技征服觀眾;是球員,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師,靠綜合素質引領學生奔向未來。
“言傳身教”、“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認為這里的“身”,首先一層應指的是肢體,它可能是一個手勢,可能是微微的一個俯身,甚至是從講臺上到講臺下的一個腳步,無不于細微處體現現代課堂的人情、人性。
曾寫過一個關于物質與精神關系的材料作文,同學們竟把物質與精神完全對立。如不能及時有效地矯正同學們的認知,也許將影響他們今后價值觀、人生觀的確立。鑒于時下不少語文課“牽牛式”的微觀提問有余,自主探索發現的熱情不足,我們看得到教師的“苦心孤詣”,卻看不到學生的“心領神會”的現狀,我試圖變換課堂形式。語文教學過程是語文知識傳授、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這個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采取符合學生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學方法或措施。物質與精神,如果只是枯燥的講解必定空泛,甚至引起同學們的反感和排斥,所以我創設了以下情境:
鏡頭一:我走進教室,徑直走到同學中間,先拿起甲同學的筆,又拿了乙同學的本,很快又盯上了丙同學的杯子,最后帶著我的“戰利品”走上講臺,還自言自語道:“要是能擁有丁同學的書包就更好了!”
鏡頭二:我把手中的“戰利品”來了個免費大派送,每個人都對我報以真誠的感謝。
師:物質與精神如何統一?請診斷。
我的話仿佛是“打火機”,學生的熱情和智慧火把迅速被點燃,“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于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于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最后達成共識:藥方一:知足常樂;藥方二:學會分享。
作文心理學認為,文章的成熟,首先是思想的成熟,然后才是語言的成熟。也就是說,當同學們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見解時,是很難寫出出色的文章的,而有效的肢體導向往往能加速思想的成熟。
3 無聲的警策
心理學家列出一個公式: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傳遞=7%言語+38%語氣+55%表情。
2011年浙江高考作文是材料+命題作文,材料中關鍵信息點:“成功很難復制”、“時間在變,成功的路子也在變”、“人生的真諦不在于復制別人的成功,而是認識自己,在合適的時間里做好該做的事”。所以,審題立意時可將“我的時間”和“人生的時間”聯系起來”,寫好這篇文章,對學生的當下與未來都有一定的警策意義。
韋納的情緒和動機歸因理論認為,學生對成敗結果的原因知覺更接近于他們的教師。通過教師的行為來改變學生的歸因則是教育本身所能夠,也是應該做到的。教師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提供大量信息,決定了學生的心理或行為反應,諸如態度、自我知覺、對成敗結果的原因知覺等。其中,非語言行為所顯示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
那一天上課鈴聲響后,我故意延遲了腳步,大約在門口站了五、六分鐘,而每天的這個時間應該是課前訓練時間,由于老師的“遲到”,變成了閑聊與嬉鬧。我走進教室說:“今天的課前訓練到此結束”!學生一陣騷動,隨后馬上靜了下來,那是專注的靜,獨立的靜,更是反思的靜,我突然覺得那一刻的課堂真的很美!我一個轉身寫下四個大字:“我的時間”,心想:這篇文章成了!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如果多一點主動的喚醒,少一些被動的“填鴨”;多一點肢體的導向,少一些問題的“牽牛”;多一點無聲的警策,少一些聲嘶的斥責,作文就能真正發自于心、作用于心、受益于心。高中生的心智逐漸走向成熟,但依然缺乏韌性,可塑、可損。學業的重壓、高考的欲望,成為他們人生第一個重大轉折點的不能承受之重,所以應該多從學生的認知和歸因心理出發,打造輕松而高效的課堂,體現教育應有的人情、人性。
教學無小事,育人需細微。心理學在高中語文作文課上的點滴滲透,定能滋潤育人的沃土,怒放人性之花!
參考文獻
[1]心理學與教育[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2]歸因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8.
[3]心理學原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選自[J].廣西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