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淵源;列寧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理論根據;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鄧小平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
中圖分類號:D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c)-0251-02
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淵源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1.1 鄧小平科學地將馬、恩社會主義建設思想運用于中國實際之中
馬克思主義認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有普遍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是普遍性、共性,中國特色是特殊性、個性。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堅持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基本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在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設想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應當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以按勞分配為補充,建立無產階級政權。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主義制度的設想是建立在當時資本主義制度基礎上的,總結其他國家革命斗爭的歷史經驗之上的。因而這些原則的基本精神適用于各社會主義國家,否則就很難區分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差異。鄧小平同志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始至終貫穿了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的基本精神。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1]他又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是,在社會主義階段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在共產主義階段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2]
我們運用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中國現實情況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我們運用列寧關于改革的觀點提出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思想;我們運用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建設思想并結合中國在四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上述許多新思想、新理論的提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良好品質。表明我們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又拓展了馬克思主義。
2 列寧晚年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是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理論依據
2.1 關于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思想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首創人是列寧。十月革命勝利以后,經過多年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列寧發現自己開辟的社會主義道路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因此,他發現了改革對國家前途的重要性。在《論黃金在目前和社會主義完全勝利后的作用》一文中,列寧指出:“革命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急風暴雨式的,最徹底、最根本地摧毀事物,而改革則是自上而下的,審慎地、緩慢地、逐漸地來改造舊事物,力求盡可能少加以破壞。”[3](《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頁。)這里所提到的改良主義,實際上是指改革。針對黨政機構中存在的問題,列寧指出必須對俄國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而且強調“今后在發展生產力和文化方面,我們每前進和提高一步,都必需同時改善和改造我們的蘇維埃制度。”[4](《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3頁。)列寧創造性地提出了對外開放的思想,認為要加強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貿往來與合作,強調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加強同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包括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同資本主義國家合作主要是實行租讓制,應該說租讓制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對外開放的最初形式。這對恢復和發展本國經濟起重大作用。
2.2 列寧關于社會主義改革思想在鄧小平理論中得到進一步提升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科學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鄧小平通過總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改革的目的、方向、動力以及改革的持久性、艱巨性、復雜性作了詳細的論述。鄧小平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改革是中國的又一次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是推動中國向前發展的動力。90年代初,鄧小平又提出“三個有利于”標準:即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爭取對我國有利的國際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學習和借鑒別國經驗和長處,大膽吸收和利用發達資本主義的一切成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綜合國力顯著攀升,我國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比較寬裕,基本達到小康標準,社會主義制度顯示出無比的優越性。
由此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者都立足于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對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基礎上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進行了探索,都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具有隨時代而進步的優秀品質。
3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毛澤東同志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為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他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一系列論述,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是鄧小平同志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直接理論來源。
3.1 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實事求是的思想
毛澤東1941年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指出:“‘實事求是’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是’,是指客觀事物內部的規律性;‘求’,就是要求我們去研究”。[5]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主觀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時期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條思想路線集中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在這條思想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中國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在這條思想路線的指引下,完成了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然而,1958年以后,我們在不同程度上偏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因此出現了“文化大革命”這樣的錯誤,給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正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是對毛澤東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發展。他指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做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他高度評價了真理標準討論的意義,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十分符合我國國情,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鄧小平同志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有機地結合起來,給黨的思想路線添加了新東西,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創造性發展。所以,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保證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開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每向前邁進一步,都會有思想上的解放和理論上的創新。30多年以來,我們在理論上的每個重大突破,例如,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路線的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濟建設的戰略構想等等,都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導下取得的。并且隨著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必定會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出更高的要求。黨的思想路線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起點,也是這個理論的前提和關鍵。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不解放思想,不實事求是,不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不相結合,不可能有現在的方針、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也就不可能搞好現代化建,也很難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歷史背景下,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并借鑒其它國家社會主義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1993:111.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1993:254.
[3]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4]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3.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