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小學語文的教育中,要注意學習興趣的培養,有了興趣才會有學習的動機和欲望。教師要注重自己的教學方式,用各種方式加以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習興趣 引導 作用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c)-0172-01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指口頭語言,“文”即書面語言。我們每個人都要說話,都要讀書寫字、與他人交流。所以語文一定要學好。
但是想要學好語文也并非易事。語文枯燥而繁瑣,小學生年齡小,學過的知識少,懂得的道理也少,各種心理過程常帶有很大的無意性。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只一味地灌輸知識,那成效必定微乎其微。只有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的時候,他才能積極主動而又心情愉快地去進行學習,才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只有當學生有興趣學習的時候,他才能集中注意力,去積極思考。這樣對知識掌握得就快,記得就牢,學習效果就會更好。興趣是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教育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培養。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育中,要注意學習興趣的培養。
1 設疑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學生覺得這節課也許會很有意思,想一窺究竟而去學習的時候,他才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和思考,才能迅速準確地掌握知識,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上課開始就要想辦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巧妙設疑引導,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和興趣,把學生的思維一下帶進課堂。例如,教《小鹿的玫瑰花》一課時,怎樣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眼球呢?教師可以手拿一束玫瑰花,讓學生看看、聞聞:喜歡這份禮物嗎?關于玫瑰花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呢。然后出示玫瑰花和小鹿的圖片:認識它們嗎?玫瑰花和小鹿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呢?設置疑問,這樣,才能原本東張西望開小差的學生們的注意力帶進課本。
2 運用語文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對于生動具體的東西較之抽象的更容易接受并產生興趣,而語文這門學科本身就具有這樣的特性。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運用生動、形象、優美的語言文字來吸引學生。如《泉水》一課:“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飽了,你們能結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聲很美很美,正好為你清脆的歌聲伴奏。”,重點讀出泉水自豪、歡快的語氣,將泉水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突出了“多”、“清”、“甜”、“美”的特點。因此,充分利用語文課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就可成為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極有利的條件。只要有了興趣,就不會覺得讀書辛苦疲勞,從而愛上讀書,無形中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3 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用一個平等的眼光和一個平和的心態的與學生相互學習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一個好的語文教師,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抹溫和的微笑都能夠深深地吸引我們的學生,潛移默化中會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一種崇拜感,所以,只有時刻注重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才能使一個語文教師具有一種人格魅力,這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的最直接的動力。在學生有小小進步的時候,不要吝嗇鼓勵的話語,也許一次很小的鼓勵會讓興趣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重要的一點,不要有優差生的區別對待,一視同仁是為人師表的一個重要素養,針對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心態特點,多方位多渠道地創設條件,形成良好的成長氛圍,給“差生”以更多的表現機會,使他們自身潛在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并獲得成功。另外,“教學相長也”,在教的過程中也虛心向學生討教,如果老師問的問題學生知道,在回答完之后一定會非常自豪,進而喜歡這門課和這個老師;如果不知道,那么也沒有關系,老師都不知道的問題學生不知道也屬正常,如果學生有興趣,在課余尋找到了答案,那么既學到了課堂里的知識,也延伸了課外的知識,更加深了師生的友誼。這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教師理解學生,學生也會理解教師,在這種相互理解中去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4 開展讀書興趣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在小學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獨立閱讀在學生的智力發展、道德發和審美發展中起著特殊的作用。獨立閱讀在學生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也影響著他的學習態度。由于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材。學生對書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內心中由于書籍而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他學習起來就越容易。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學,在學習中體驗、研究。變“教師強加體驗”為“學生親歷體驗”,變“講授式教學”為“研究性教學”,變“課堂權威”、“話語霸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少年兒童,正處于學文化長知識的階段,讀書多多益善,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讀書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所以應該多進行一些讀書興趣活動:朗誦比賽、辯論賽、講故事比賽等,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課堂上講的一篇課文,可以在活動中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重新更改結局,自己組織語言,編成故事講給同學們聽。這就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同學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也會隨之提高。所以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 改變教學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認為:要使學生健康成長,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使他們保持積極、愉快、健康、穩定的心理狀態。而要保證這種心態,環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內容。學生的心理發育特點是:愛玩、好奇、好動,因而學生對于教室環境的心理要求,就應是充滿童趣的環境。老師可以在征得學校和家長同意的條件下改變教室的布局,比如去掉講臺,學生圍坐在一起,課桌三個一群,五個一堆地擺放,或者改用圓形、方形的課桌等等。當處在一個新奇輕松的環境中,教師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中,成為他們的一員,就減少學生的畏懼感。進而更加有興趣學習。
6 結語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一定條件的影響下發展變化的。愉快祥和的教學氛圍,起伏有致的教學節奏,優美流暢的教學語言,這些都是教學的必需。只要在教學中,從小學生語文教學的特點出發,積極探索教學的捷徑和不斷創新自我的教學方法,重視培養,就能激發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在思考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樂趣,感到興奮和激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積極,才能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才能使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是一件快樂的事、高興的事。作為一個教師,有責任對傳統的學習模式探索改革,讓孩子們能在開發性的氛圍里愉快、自主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