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結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從學生發展,課程群,專業特色凝練,平臺制度建設以及資源共享等方面,探討了軟件工程專業本科層次課程與教材建設改革,以期對同類院校開展軟件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有所借鑒和啟發。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 課程和教材建設; 軟件工程; 課程群;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2)12-59-02
Discussion on course and its textbook construction in training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s
Ren Yizhi1, Yu Lanping2
(1. Software Engineering School,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2.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plan aro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hen it had been proposed. Course textbook construction, one of key elements of this pl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operative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ngineering 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issues of the undergraduate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and its textbook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Especially, the following five problems are mainly studied: student’s ability development, course groups, feature specialty, platform and resource sharing. The related experience or conclusion is expected to help other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ir own reform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course and its material construc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groups; innovation ability
0 引言
自2010年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提出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積極開展相關卓越計劃試點工作。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軟件工程專業于2011年被學校列為校級卓越計劃培育專業。根據教育部卓越計劃總體部署,結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立足浙江、服務全國,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軟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以“校企合作、工學研結合”為辦學思想,按照“分類指導、鼓勵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則,充分吸取全國軟件學院的發展經驗[1,4,5],培養基礎扎實、視野開闊、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簡單來說,我校通過組建“卓越軟件工程師”實驗班,本科階段采取“3+1”模式培養本科卓越軟件工程師,累計3年在校學習(含在校參加科研和工程訓練),累計1年在企業學習以及完成畢業設計。其中,在校學習階段,每年從學院二年級學生中以自愿報名、面試與筆試相結合的方式擇優選拔,成立每年級的“實驗班”,每個班級人數不超過30人,實行單獨管理。班級按企業方式進行部門劃分,研發部、測試部、質量管理部、用戶體驗部,并且設置統一的配置管理員。每個班級配置的專業指導教師,承擔“高級經理”職責(類似企業的總工程師崗位),對整個班級培養方案執行情況進行動態跟蹤,與授課教師進行經常性溝通,收集并分析教學過程中的相關數據;在項目實訓階段,也可承擔實訓導師。實行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實行學校、企業雙導師制指導模式,由校內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導師與企業的業務水平高、管理能力強、責任心強的人員聯合指導。
本文在卓越計劃國家通用標準[2],學校標準[3]、相關軟件行業標準和規范的基本要求下,結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辦學特色、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定位,并結合軟件工程學院11年來的辦學經驗,重點探討卓越計劃中課程與教材建設這一核心問題。
1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
對于軟件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課程與教材的設置,一切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高校需要考慮以下基本原則。
首先,高校需要針對專業特點,需要特別注重學生主動實踐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把握其發展方向,進行知識體系建模,更新完善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并適當增加素質、企業文化課程教學。
其次,軟件工程領域的分支龐大,學生作為培養的對象,須考慮學生個體的興趣、能力等差異,在軟件工程卓越計劃中課程與教材的建設特別強調學生的參與,學生可在專業導師指導下以基準人才培養計劃為基礎自主設計、制訂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在滿足學校規定總學分及學校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的必修學分基礎上,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中可靈活自主開設特別學分課程,也可選擇專門設計的模塊化課程。
最后,在創新意識和自主實驗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實行專業學校與企業雙導師制,根據專業特點、學生個性制定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計劃,增加一些交叉課程、綜合課程的學時數,減少部分理論課程學時數,通過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企業的生產實踐和課題研究,強化畢業設計和科研實踐環節,突出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
2 建設“一體化”課程體系
軟件工程專業課程與教材建設以學生的理論知識、個人素質與發展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在企業與社會環境下的工程綜合能力為培養目標,實施三級能力培養體系(基本技能培養、實踐能力養、創新能力培養),據此形成“一體化”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依據三級能力培養模塊,對理論、實踐課程與教材進行優化,相應設置了課程模塊、實踐模塊和能力培養模塊,整個過程中,始終強調學校與企業結合,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再通過多層次的立體教學與實踐內容豐富其具體的培養方案,構建起一個“一體化”(包含多層次、模塊式)課程體系。在“一體化”課程體系中,既要強調系統地培養學生掌握計算機技術的基本理論及專業知識,更強調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以及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協調能力,最終為社會培養出有知識、有能力、素質高、具有可持續發展潛力的新世紀卓越工程師。
3 形成若干課程群,凝練專業相關特色課程
在體現軟件工程專業特色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課程改革成果,優化課程設置,學校有目的并有針對性地積極開展課程與教材建設,形成若干課程群,并在此基礎上,凝練專業相關特色課程。具體來說需要做以下工作。
⑴ 針對 “卓越工程師”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對軟件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制定若干課程群,如:.NET應用軟件工程師、Java應用軟件工程師、數據庫應用軟件工程師、IT服務外包工程師等方向。
⑵ 深化軟件工程專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合作,根據聯合制定的培養計劃,凝練并開展相應的特色課程建設。例如我校與在杭某國際軟件企業開展合作培養過程中,設立了基于Java的ITO智能商務開發、BPO項目開發和基于AIX的金融項目開發的優質人才共同培養計劃,增設并重點建設外包軟件開發、設計、測試及項目管理的專業技能課程,增設國際外包行業標準和流程規范課程。該合作計劃至實施以來,收到了良好效果。
⑶ 根據國際化軟件工程專業需要,培養學生的外語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外語有效地進行交流。在實施了外語相關基礎課程強化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專業課程雙語教學或純英文教學,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
4 加強制度平臺建設,提升課程與教材建設水平
在充分認識到軟件工程知識的局限性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新概念、新技術和新方法。因此我們的觀念是,加強平臺制度建設,促進課程和教材建設,利用學校和企業的優質資源共同搭建穩固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平臺,即以教學改革、科研訓練、保障機制、激勵機制為軟件支撐,以校企共建工程教育實踐中心、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硬件支撐,共同構建卓越工程師培養平臺和制度。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制度與平臺的建設:
⑴ 開展高水平大學生工程科研訓練和學科競賽。結合軟件工程專業的特點,繼續堅持舉辦有影響力的相關競賽,如ACM程序設計競賽,吸引更多的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參與;繼續完善相關競賽網站的建設,積極承辦大型著名的本專業國際賽事;
⑵ 成立綜合創新教師團隊和綜合創新類實訓基地,選拔學生進入創新團隊;
⑶ 設立專向基金啟動學生創新團隊建設,允許學生聘請校內專業指導教師或校外高科技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在綜合創新類實驗室提供的實驗環境里,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科技興趣和研究計劃進行模擬創業鍛煉,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協調管理的能力;
⑷ 定期創辦大學生科技文化節,活動內容包括“大學生成才成長系列講座”、“學術科技論壇”、“程序設計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競賽”等。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科研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⑸ 采取“請進來”的方式,定期聘請海內外高校、企業知名專家學者來校為師生舉辦科技領域專題講座,重點介紹大型科技項目的預研、設計、研發、組織及實施等環節的經驗教訓。
5 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共享
根據制定的一體化課程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種教材資源。優質教學資源共享不僅能方便師生,減少不必要重復勞動,更能促進不同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經驗的交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建立軟件工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促進軟件工程教學經驗交流與知識分享。
我校軟件工程專業,在云計算實驗中心提供的虛擬資源之上,建設了一批共享教學資源,如:團隊項目開發實踐材料、班級統一授課(普通專業課)實踐的過程框架等。通過該平臺,可以進行課程的個性化定制,實現教與學的資源共享、知識共享、無障礙溝通。鼓勵教師使用該平臺搭建課程的教學網站及實踐平臺,方便學生的學習過程。
6 結束語
本文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軟件工程學院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為例,探討了軟件工程專業本科層次卓越工程師課程與教材建設,包括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課程群,特色課程建設,以及教學資源共享等四個方面。課程與教材建設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制定一體化課程體系,構建出若干課程群來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并以課程群為基礎,凝練專業特色。強調制度平臺建設對于提升課程與教材建設的重要性,并提倡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實現課程教材資源乃至于知識的共享。
課程與教材建設是卓越工程師計劃的重要環節,希望本論文可以為相關院校開展同專業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 吳愛華,胡海青.建設有特色的精英型軟件工程師學院—示范性軟件
學院建設九年回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55-64
[2] 林健.談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引發的若干變革[J].中國高等教
育,2010.17:30-32
[3]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學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
育研究,2010.5:30-36,43
[4] 劉琴,何宗鍵.軟件工程領域一體化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計
算機教育.2010.23:21-23
[5] 駱斌,葛季棟,丁二玉,邵棟,王浩然.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與
創新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