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職教育以其實踐教學為一特色,培養從事工作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工業分析與檢驗技術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農業生產的“眼睛”和科學研究的“參謀”之稱。作為一種檢測工作,其行業覆蓋面寬,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實訓技能的熟練掌握尤為重要。本文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探索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實訓教學改革。
關鍵詞 工作過程 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 實訓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其為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做出了積極貢獻。目前,高職教育存在的矛盾仍然是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發展不協調,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業結構性矛盾。近些年,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采取工學結合、產學研結合等有力的措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且后勁十足,培養出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所需要實用高技能人才,得到市場與社會的廣泛認可。
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中化工技術類的一個專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農業生產的“眼睛”和科學研究的“參謀”之稱。作為一種檢測工作,其行業覆蓋面寬,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實訓技能的熟練掌握尤為重要。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熟練地運用化學分析及儀器分析等分析檢驗技術對生產原料、中間產品及成品等進行質量檢驗及監控,從事石油化工產品檢驗、藥物檢測、產品開發、化驗室管理及環境監測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該專業學生更需要熟練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重慶能源職業學院學習借鑒德國高職院校辦學模式,結合實際情況,在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實訓教學體系探索。
1 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構建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職業教學思想
高職高專學生總體來說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較強,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較高。而對于內容枯燥的內容則學習效率較低。不喜歡純粹的理論知識學習,熱衷于通過實際動手能力來獲得知識。作為高職高專教育,實踐教學是其一大特色,可以利用學生對實踐性環節的學習興趣明顯高于理論課程學習這一特點,通過加強實踐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國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以知識的傳授為主,忽視應用與掌握;教學內容以課本為主,缺乏技能與實際需求的銜接。教學以課堂為中心,缺乏企業實際經驗。這種傳統教學的弊病就很少涉及學生如何“學”到企業實際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學生參與率低,大部分時間處于被動接受狀態。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培養目標,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思路。以學生為中心,以企業需求為目標,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工作能力為核心,大力培養技能型適用人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到企業的零適應期,學生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理論知識夠用、實用,通過綜合性的職業技能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注重將職業素質教育貫穿于實訓全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2 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實訓教學思路
2.1 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實訓教學內容的設計
職業教育是為服務當地經濟建設為根本任務,所以實訓內容應結合當地大多數企業的實際需求,從通用基本技能的培養著手,根據學生的吸收消化能力,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設計實訓教學內容。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高工和教師代表組成實訓教學開發小組,由于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學生的就業范圍廣,涉及行業多,這就需要對企業進行調研。以學院校企合作的企業為主要調研對象,搜集企業工業分析與檢驗崗位群工作任務、能力要求,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然后,從實際工作任務中選取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教學法處理,設計成為符合教學認知規律的教學情境,完成從職業行動領域到實訓教學領域的轉換。實訓教學內容由簡單到復雜,以專業基本技能、專業通用技能和專業核心技能三段式進行設計。專業核心技能實訓設計以綜合性職業能力培養為主,學生選擇任一實訓課題,由6~8人組成一組,小組利用三周時間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與實訓教師討論實訓方案的可行性,討論審核通過后小組批準進入實訓基地進行課題實訓。
2.2 任務導向教學模式
行動導向法是根據完成某一職業工作活動所需要的行動、行動產生和維持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以及從業者的內在調節機制來設計、實施和評價職業教育的教學活動。行動導向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德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成果,對德國的職業教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目前在我國高職教育中也在大力提倡學習和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它是以能力為本位,以行動導向的一種教學方法,其目的在于促進學習者職業能力的發展,核心在于把行動過程與學習過程相統一。要求教師創設一種仿真工作實際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載體,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組織和指導學生完成具體任務;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只用腦,而是手、腦、心共同參與,通過任務驅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專業技能、加強團結合作。選擇任務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實驗法等,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個人能力集成于學生“能力的實訓過程”中。在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實訓教學中,根據實訓內容和階段的不同,所選取的教學方法也有所不同。
2.3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教育培養的學生畢業直接上崗,學校與用人單位之間是“零”距離對接。這就要求高職教師既能講授理論知識,又能進行實際操作。沒有“雙師”素質的教師,要想培養一線需要的高技能型應用人才將是一句空話。在師資隊伍建設和評價上要重視理論水平,更要重視實踐。專業教師可以通過參與生產實踐、參與教學科研工作、承擔技術項目等途徑使教師從“能力”和“素質”上達到“雙師型”教師的要求。為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我系采取“送出去”,“請進來”和“崗位成才”等辦法加強師資培訓培養,以“雙師型”標準建立新的教師崗位職責,實訓教師既熟練操作技能,又能教授理論知識。不再按傳統的辦法將教師分為專業理論課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
2.4 實訓條件的多樣化
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推動校企合作,實現校園實訓內容與企業實際工況的無縫對接。校內實訓基地必須保證基本的配套設施,校外實習基地要相對穩定。打造一個企業化和社會化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走向企業,讓企業走進校園。校內實訓基地實訓設施根據實訓內容不斷添加和完善,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更要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提供平臺,為學生去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崗位實習奠定基石。
3 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訓教學實施
根據設計的典型工作任務構建實訓體系,根據學生的認知操作能力,進行實訓內容設計。學生先進行必備的基本技能的訓練,再以團隊為單位進行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實訓。讓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來培養職業能力,實現學習與工作的一體化,學生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
參考文獻
[1] 姜大源.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課程開發探索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徐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8(3):18-20.
[3] 胡偉光.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遼寧高職學報,2005(3):50-52.
[4] 虎智猛.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實踐課程開發與實施[J].機械職業教育,2012(7):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