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和諧發展思想的提出,必須對和諧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有一個全新認識。和諧社會構建和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給經濟發展離不開和諧社會;另一方面它又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物質支持。正確認識影響和諧社會構建的經濟因素,尋求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和正確途徑,形成各種因素的良性互動,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和諧社會;經濟發展;構建
和諧社會作為多方面、多層次與廣范圍的系統工程,無疑需要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多方面的協調、和諧與深入發展。要保持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必須以經濟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為基點,妥善協調好經濟社會結構變動過程的各種利益關系,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各方面的社會矛盾,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一個長期穩定和諧的環境。構建和諧社會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而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證,二者是具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
一、和諧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更好地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同時,和諧的社會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它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進而推動經濟建設更快更好地發展。
(1)經濟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經濟是基礎,構建和諧社會,根本的還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只有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不是憑空想象,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有著堅實的經濟社會的基礎。從經濟發展來看,隨著經濟總量增加,由短缺經濟轉向相對過剩經濟,經濟發展從最大限度地增加供給,轉向更大程度地滿足需求,著力于實現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諧發展。從社會基礎來看,由于個人財富的增加和私人財產的形成,并且受到法律制度的有效保護,以財產為基礎的社會訴求更傾向于經濟穩定與社會和諧。更真正實現和諧,必須進一步推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生產決定分配與消費,發展是硬道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原理。只有進一步發展,增大生產力總量,才能給解決矛盾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也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2)社會和諧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如果社會不和諧,人們就會感到不公平,就會產生不滿情緒,社會就不會安定。就會像中國歷史上不斷上演的通過暴力對抗的形式來實現對存量的重新劃分,從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巨大的破壞。顯然,和諧社會是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社會的秩序才可能穩定。也只有在社會穩定的基礎上,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才可能得到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改造自然,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要有科學的、遠見的開發利用自然,而不是盲目的,鼠目寸光的將自然視為可以任人宰割的對象。人與社會是相輔相成的,和諧社會是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社會建設的主體,社會有序、穩定與和諧為人的生產勞動與發展提供有利環境。若在經濟發展中,人們違背社會規律,按主觀意識辦事,必會受到懲罰。因此要想繼續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著手解決經濟社會不和諧問題,想方設法協調各種社會矛盾,平衡利益關系,使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普遍地享受發展的成果,愉快地創造和生活,共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可以說和諧社會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社會的和諧,也談不上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經濟發展的對策
構建和諧社會應從經濟發展和諧入手,要協調內部各個方面的關系,使得彼此要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經濟發展進程要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1)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我國雖初步建立起了市場經濟體制,但在很多方面還不完善、不規范,市場經濟體制公平、公正的效用沒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還沒能建立起來,地方壟斷盛行使市場競爭難以做到公平導致產品供需嚴重失衡,拉大了地區間經濟利益差距。市場價格機制的不完善,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的長期存在拉大了城鄉間的收入差距,而工業中上下游產業產品間價格的剪刀差拉大了上下游產業間從業人員的收入差距,部分壟斷行業的高收入也拉大了與其他行業從業人員間的收入差距。市場法制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較嚴重,既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也加大了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首先,必須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嚴厲打擊各種地方保護主義,加強商品和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流通,使各地區的市場主體在公平的環境下充分的自由的競爭,以發展本地區經濟,縮小區域間的差距。其次,必須盡快完善市場價格機制,取消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以縮小城鄉差距;促使上下游產業間形成合理的交換價格,以縮小上下游產業間的收入差距;對壟斷行業征收壟斷利潤稅,并逐步放開競爭,以縮小行業收入差距。最后,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嚴格依法行事,保證市場主體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的起點公平和過程的規則公平。(2)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條主線,也是構建和諧社會重中之得的任務。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首先,要協調產業發展的關系。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來改選提高傳統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其次,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揮它們對經濟整體發展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加快用高新技術與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著力提高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再次,要通過資產量組,著力培育和發展一批競爭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著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3)建立合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制度。和諧社會必須確定按貢獻分配的基本原則,在生產勞動領域要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既要保證不同性質的勞動投入得到不同的報酬,又要保證同工同酬。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職工的收入分配,應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非公有制企業職工的收入,要確保各地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資線得到執行。在國民收入再分配環節,調整不同階層的利益結構,調節好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使經濟發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收入調節方面,加強和規范國家對企業稅收入征管,盡可能減少企業偷稅、漏稅現象;限制壟斷行業過高收入國;建立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建立健全公共財政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和扶助欠發達地區的困難群眾;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實現稅負公平,對高收入者應實行重點監控。如果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社會改革舉措使某些群體的利益受到損害,要制定合理的補償原則,確保每個主體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不損害其他主體的利益,特別不能以犧牲弱勢群體的利益來維護強勢群體的利益。(4)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往我國的傳統工業主要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三高一低型產業,不符合資源形勢的要求和循環經濟理念。在改造“三高一低”產業的時候,要根據循環經濟的評價原則,從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企業發展內部資源循環利用,采用高效率的設備、工藝,從源頭上杜絕資源浪費;督促企業使用污染物綜合處理設備,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強制企業尤其是家是家電、汽車、計算機等電子、機械行業,回收其廢棄產品,以達到資源的高效利用,從而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
參 考 文 獻
[1]王麗紅.淺談和諧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J].才智.2011(25)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研究》課題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研究(上、下).經濟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