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電可靠性是電能質量和服務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它綜合反映了供電企業對客戶持續供電的能力,同時也反映由發、輸、變、配等各環節組成的電力系統對客戶的供電能力,是系統結構和運行特征的集中體現,能直接反映出當前電網的狀況和綜合管理水平,和廣大客戶的經濟生活以及供電企業的服務水平息息相關。供電可靠性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營銷管理等業務,供電可靠性指標反映了供電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供電企業如能在基礎管理、規劃建設、運行管理、技術進步四個方面扎實有效推進各項工作,將會大大提高企業的供電可靠性水平。
一、影響配電網供電可靠性的原因分析
(1)配電網網架結構。(2)電網的供電能力。(3)自然環境及外力破壞。(4)計劃停電。(5)管理不完善。(6)統計數據不能被有效利用。
二、提高配電網供電可靠性的應對措施
1.加強配電網規劃。堅強電網是持續供電可靠率的基礎,電網規劃是提高供電可靠性工作的源頭。在對地區電網進行現狀分析的基礎上,以解決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重點,達到電網建設與改造的統籌規劃、綜合整改的目標,建設“結構合理、技術先進、安全可靠、適度超前”的現代化電網。為地區電網提高供電可靠性提供有利的技術支撐。在規劃上要使主網線路滿足N-1要求,提高主變容載比。同時,重點做好配網規劃,優化配網架結構,提高10千伏線路分段率和可轉供電率;按照典型結線技術標準,規范配網接線方式,使接線簡單、清晰,易于轉供電操作。提高電網規劃設計標準,增強電網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設備選型標準,完善設備的入網標準,免維護或少維護設備,并適當減少設備型號及廠家,減少設備原因造成的停電。做好負荷預測工作,合理安排電源點建設,確保配電網有充足的電源供應和備用容量,盡可能減少因供電能力不足造成的供電可靠性降低??茖W考慮變電站布點、建設規模、接線方式和配電線路走徑,確保配電網有穩定可靠的供電能力,不僅要滿足安全正常供電,還要有充足的轉供能力。
2.加強配電網改造,優化配電網結構。電網建設要推進標準化建設,規范基建管理,強化過程控制和質量管理,建立科學的流程運作體系、管理責任體系和指標考核體系,完成主配網建設任務,打造高效、可靠的電網。對于部分供電可靠性較低的線路,在原有線路的基礎上,對所有分支線路均加裝隔離開關或熔斷器,合理分段,安裝聯絡開關。對系統進行改造與調整,以最大限度地縮小停電范圍,將業擴工程、故障停電造成的影響降到最小。加大現有低壓配電臺區改造力度,規范低壓配電臺區的供電形式、優化線路供電半徑,采用合理的配電方式,增強系統運行靈活性。
3.加強計劃停電管理。在檢修計劃安排中應用“集中檢修”思路。在設備檢修周期內安排的檢修項目,要求檢修、施工、消缺以及用戶工程同時進行,并充分利用負荷低谷期進行設備檢修和電網改造,大力開展“零點工程”,使檢修工作避峰就谷或就平,從而減少設備停電次數和停電時間。建立停電協調機制,加強停電時間預控工作。供電企業應由基層運行部門、調度、生技、工程、市場等部門共同制定停電計劃,根據年度可靠性指標合理安排停電計劃,按照“先算后?!钡脑瓌t,每月統計、分析可靠性指標,對影響客戶范圍以及供電可靠率能事前預測評估,并計算停電計劃影響的指標,綜合利用每一次的停電安排。加強綜合停電管理是快速提高企業供電可靠性的主要管理手段。供電企業應每年制定主網年度、季度、月度停電計劃,配網半年度、月度停電計劃。每月定期召開停電協調會。統籌安排輸、變、配電設備的停電需求,提高停電工作的計劃性和準確性,減少設備重復停電次數,嚴管重復停電、臨時停電和延時停、送電,從而減少用戶的停電時間。實現配網轉供電,是有效減少用戶停電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能轉必轉”的原則,具備轉供電條件的線路停電必須實行轉供電。事先制定相應的轉供電方案,將具體的轉供電工作落實到班組的月度工作計劃中。有條件的供電企業應實現配電線路合環轉電,從而減少用戶的停電次數。提高操作和檢修效率,減少單次作業的停電時間。配網停電計劃應明確操作時間、送電操作時間和現場作業時間,調度部門嚴格統計停電、送電時間的準確率,并每月進行通報。執行主要檢修工作的停電時間定額標準,有效減少操作和檢修時間。加強項目建設和改造方案的審批管理和設計管理,優化工程項目施工方案,在項目設計階段充分評估對供電可靠性的影響;在施工階段加強作業時間定額管理,采取帶電作業、預裝接入裝置等措施,減少施工環節造成的停電時間。
4.實施狀態檢修和帶電作業。開展狀態檢修,采用有效的診斷手段和分析方法,準確掌握設備狀態,合理把握檢修時機,有效地減少設備損壞和停電次數,提高設備檢修的針對性和合理性,提高配電網設備的可靠性。帶電作業能夠實現對線路的不停電檢修,推廣帶電作業可減少事故處理停電時間,實現對用戶不停電和少停電,提高供電可靠性。配網帶電作業,設備狀態檢測和檢修、配網自動化、饋線重合閘等技術能夠在配網工程、預試定檢、故障隔離等方面有效縮小停電范圍、減少停電次數和時間,是供電企業提高供電可靠性技術措施的主要開展方向。
5.降低配電網故障率。提高配電網整體絕緣水平。增強線路絕緣水平,如增加絕緣子數量,大力推廣使用架空絕緣電纜以提高線路絕緣化率等,減少自然環境及過電壓的影響,提高供電可靠性。配網故障是影響供電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有效縮短故障后的搶修時間,能夠大幅度提高供電可靠性。在分析制約配網故障快速復電因素的基礎上,研究提高快速復電效率的措施,如故障快速定位、分段送電等。制定配網故障快速復電方案,并開展演練,將快速復電方案推廣到基層運行單位。加強配網運行管理,降低配網故障率。嚴格執行配網線路的運行標準,提高配網線路設備的巡視維護水平,確保線路設備的健康運行。將線路設備維護責任落實到人并定期輪換管理,形成互相監督機制,確保線路及設備巡視、維護到位;對配網缺陷嚴格執行缺陷的降級管理和延時管理,做到缺陷閉環管理,確保重大、緊急缺陷及時消缺率100%。
6.防止外力破壞導致事故。通過在電桿或路旁易撞桿的地方加裝車擋、設置保護攔網,在拉線上加上醒目標志,在較易施工地段設置電力設備標志等措施減少外力破壞對配電網設備的影響。同時加大電力設施保護條例的宣傳普及教育,提高全社會的供用電設施安全保護意識。
7.采用科技手段提高配電網自動化水平。結合電網實際,制定配電網綜合自動化系統方案,升級改造現有配電網,實現配電網自動化。一旦產生故障,自動化系統可以將故障區段自動隔離,完好段自動恢復供電,縮短故障查找時間,減少停電時間和縮小停電范圍。
8.加強配電網供電可靠性管理。建立專門的配電網供電可靠性管理機構,配備專門人員,開展供電可靠性知識培訓,執行統一口徑,認真做好基礎臺帳和基礎資料的管理工作,用管理手段提高配電網供電可靠性。要建立科學的供電可靠性統計分析系統,并將系統的數據統計、維護工作落實到責任單位,確保數據統計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性。以精確統計支撐精確管理。強化供電可靠性指標管理。完善供電可靠性責任傳遞機制,強化指標管理,將可靠性指標逐層量化分解到基層運行單位,并責任到人。加強對可靠性指標的考核,完善供電可靠性評價方法,加強對可靠性指標統計準確性檢查。
總之,提高供電可靠性各個方面的各項重點措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不可偏廢,要成系統地推進。但對供電可靠性水平不同的地區側重點不同、措施優先級不同。供電企業應在摸清現狀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分層次、分區域,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策略,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較少的投入,快速提升企業的供電可靠性。在供電可靠性指標比較落后的地區,可以重點在綜合停電管理、運行管理、配網轉供電等方面開展;供電可靠性發展到一定水平的企業可以重點在10千伏帶電作業、電網結構優化等方面開展;供電可靠性水平較高的企業應重點在配網快速復電、配網自動化建設等方面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