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漢城市圈已經成為中部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點,并將承擔支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歷史使命。但是,其影響力和發展程度均遠遠落后于同期的京津唐﹑珠三角都市圈(帶)。通過對武漢城市圈投資環境的分析,就可以找出發展落后的根本原因,并依此提出改善武漢城市圈投資環境的構想。
【關鍵詞】武漢城市圈;投資環境;投資環境分析法
一、SWOT戰略對策分析
SO戰略:依托交通優勢,積極發展已有優勢產業;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和人才優勢,有效整合資源,進行科學規劃,走新型產業化道路。WO戰略:利用經濟全球化與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帶來機遇,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避免資源的重復開發;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經濟轉型;保護生態環境,走資源節約型道路。ST戰略: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組成的研發平臺,力爭在關鍵技術、重點項目和核心企業的發展上尋求突破;大力發展清潔型的第三產業,扶植旅游業快速健康發展。WT戰略:進一步轉變思想認識,從觀念上打破行政壟斷和地區分割,改變圈內各自為政、市場分割、相互封鎖的現狀;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區域市場法規建設;各城市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圈內資源配置。
二、產業布局對策
(1)工業發展對策。第一,工業發展思路。一要加速改造傳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發展;二要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三要通過引進外資和民營資本,進行資產重組與整合。第二,延伸十大優勢產業鏈。這十大產業鏈為:汽車產業鏈、電子信息產業鏈、鋼鐵產業鏈、有色冶金產業鏈、石油化工產業鏈、鹽化工產業鏈、紡織服裝產業鏈、造紙及包裝產業鏈、建材及建筑業產業鏈、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鏈。第三,重點建設七大特色產業帶。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龍頭和主要輻射極,建設包括葛店、鄂州、黃州、黃石的高技術產業帶;以武鋼為龍頭,建設包括鄂州、黃石、大冶、陽新在內的冶金-建材產業帶;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龍頭和輻射極,建設環城市圈汽車零部件產業帶;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武漢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園為龍頭,建設環城市圈IT設備及電器、電子元器件產業帶;以武漢為龍頭,建設包括仙桃、潛江、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的環城市圈紡織服裝產業帶;以武漢為龍頭,在城市圈西側建設包括云夢、應城、仙桃、潛江、天門在內的化工產業帶;環城市圈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產業帶。(2)農業發展對策。一是農業發展思路。二是建設六大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六大農產品產業帶為:武漢市及周邊商品蔬菜產業帶;以武漢市周邊五大湖泊(梁子湖、保安湖、汈汊湖、西涼湖和龍感湖)為核心的優質水產品產業帶;以孝感、黃岡市所轄區縣市為中心的優質稻米產業帶;圈西四市(天、潛、仙、漢川)和圈東四縣市區(新洲、麻城、黃梅、武穴)兩個優質棉花產業帶;圈西四市(天、潛、仙、漢川)和圈東八縣市區(浠水、黃陂、新洲、麻城、紅安、黃梅、鄂州、武穴)“雙低”油菜帶;武漢市及周邊縣市優質“三元豬”產業帶。三是重點發展八大優特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八大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為:武漢周邊特色家禽產品基地;以武漢、黃石兩市為中心的牛奶產品基地;大別山和幕府山區優質綠茶產品基地;圈東三縣市(羅田、紅安、麻城)和圈北大悟縣優質板栗產品基地;圈西兩縣市(大悟、安陸)優質蜂產品基地;圈南幕阜山區優質中藥材產品基地;英山、羅田、麻城三縣市蠶繭產品基地。圈東南苧麻產品基地。(3)服務業發展對策。圍繞將武漢建成為“五個中心”(金融、商貿、科教、信息和人才中心)的目標,著重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建設,強化服務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和服務功能。充分利用武漢市的開放環境,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對外貿易、招商活動及其相關服務業,進一步優化開放環境,將武漢真正建設成為城市圈及整個中部地區與國際經濟連接的主要“節點”。
三、武漢城市圈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
(1)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只有通過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徹底摒棄“外延式”粗放型增長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才能確保環境好轉的“拐點”于2012年左右提前到來。(2)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一要加快發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的第三產業,以及第二產業中的高技術產業、機電和裝備制造業等;二要重點解決電力、冶金、化工、建材和食品等行業的結構性污染問題。(3)增加環保投資,加快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2006~2010年城市圈9市新建15~20座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達176萬噸;2020年城市圈污水總處理能力將超過1000萬噸/日。
參 考 文 獻
[1]陳寶玉.武漢城市圈投資環境的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9
[2]鄧宏兵.武漢城市圈投資環境問題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0
[3]厲以寧.區域發展新思路[M].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