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渤海商品交易所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以國家政策的扶持和所處的區位優勢為依托最終在天津成立,成立初期以創新和規范的現貨電子交易模式和政府科學的市場監管,使之走上了今后的健康發展軌道。渤海商品交易所經歷了從新生到相對成熟再到不斷完善進而提升服務的發展過程,這種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的現貨電子平臺在我們的經濟生活中有著巨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關鍵詞】渤海商品交易所;現貨電子交易;實體經濟;服務;創新模式
鑒于中央政府對天津濱海新區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創新方面先行先試的相關政策,加快天津金融服務的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建設就成為天津市的發展重點。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歷時三年的前期籌備,經天津市政府發起并批準后,于2009年9月由揭牌成立。渤海現貨市場以創新模式的現貨交易制度為主體,建立了集管理、風控、交易、結算、交收、物流、融資和信息服務等綜合功能為一體,銀行、倉庫、檢驗等服務機構廣泛參與合作的綜合性電子交易服務平臺。渤海現貨市場運用先進的電子商務模式,為廣大生產商、貿易商、投資者構建了安全可靠、功能齊全、操作簡便的網上交易系統,高效率的服務于實體經濟。
一、渤海商品交易所現貨電子交易的創新模式
渤海商品交易所現貨交易(BEST交易)制度是創新模式中的核心。交易商通過電子交易系統簽訂電子合同,可擇日轉讓、可長期持有該合同實現投資和套保的功能,也可通過電子系統進行交收申報,完成實物交收的現貨貿易功能。延期交收補償制度是對為有實物交收需求并進行申報但未配對成功的交易商的彌補。中間倉補充交收申報制度是每日交收申報制度的補充,可彌補交收申報差額,調節實物交收供求矛盾。延期交收補償制度和中間倉補充交收申報制度是BEST交易的重要延伸和補充,這種創新的模式,實現了現貨貿易、商品投資和價格發現的三個經濟功能。
二、渤海商品交易所的科學發展
1.始終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現貨電子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應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渤海商品交易所的現貨市場在風險控制的基礎上,使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者可以通過交易所平臺進行交收的直接對接,縮減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減少交收流程中的各種不確定性、信息透明化、降低實體經濟中供需雙方的交易成本、提升物流配置效率,最終實現“輕松交易,做大貿易”。
2.上市品種多元化和交易交收方式靈活多樣。(1)上市品種多元化。渤海商品交易所在成立初期的原油、焦炭兩個上市品種,發展到目前已有近三十。上市品種涵蓋了石油化工商品、金屬商品、煤炭等能源商品、農林商品等各領域。將根據國家利益需要和市場需要不斷適時推出既符合國家戰略利益,又符合國內、國際市場需求的現貨品種。上市產品一般都有較好的現貨市場基礎,位于商品生產地或者是依托現貨貿易集散地,渤海商品交易所為這些上市產品推薦企業提供產品上市的服務,不僅使交易所上市品種多元化,更使企業的營銷模式發生了革命性的提升。此外,上市品種的多元化還有利于企業在渤海商品交易所平臺上將與期貨交易所的同品種或相似品種進行有效的跨市套利。由此可見,渤海商品交易所已經形成了多領域、品種齊全的現貨交易平臺。上市產品形成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可以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也為繁榮當地實體經濟起較大的促進作用。(2)交易交收方式靈活多樣。渤海商品交易所以現貨電子交易為主線,包括競買競賣和融資融貨等交易,適時先后推出了神華塊煤、邯鋼鋼材、神華聚烯烴、煙臺(蘋果)和五糧液酒等商品的競買交易。通過現貨交易平臺進行的實物交收方式也靈活多樣,既包含嚴格執行現貨電子交易合同(示范)和相關規則的“背靠背”模式的標準交收,又包括突破現貨電子交易合同(示范)和相關規則的內容的協議交收。協議交收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最大化的滿足交易雙方的意愿,交易商在交易時段的提前交收申報,更是有效減少交收配對的不確定性。通過渤海現貨的平臺參與交易和交收,對降低現貨貿易成本,提高市場透明度,減少信用風險具有積極意義。
3.形成權威公正的市場價格影響力。渤海商品交易所現貨交易平臺能實現現貨交收和商品價格發現的功能,對現貨市場更有指導意義,并通過多種途徑形成權威公正的市場價格影響力。除了在官網發布價格信息外,交易所聯合多方媒體和資訊機構合作發布現貨商品價格和行情,形成價格發布網。隨著現貨價格進入國家官方價格編制體系,為制定政策和宏觀調控提供科學依據。
4.不斷強化倉儲物流建設。倉儲物流是交易商參與實物交收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在提升實體經濟的服務中,加快倉儲物流建設是重點。在目前的條件下交易所本身不宜采用自建物流中心的物流模式,因此同倉儲物流企業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就是關鍵。渤海商品交易所采用同各地倉庫合作的方式,在嚴格考核后同倉庫簽訂合作協議。在發展過程中合作方式又突破了原有的固定倉庫,提供了下設的物流配送和提貨點等相關延伸服務,擴大了倉儲物流服務的半徑和貨物集散空間。隨著渤海商品交易所在全國倉儲物流建設方面的進一步發展,相繼建立了華東和西部的交收管理中心,形成貿易、物流、金融和信息的核心業務,引領現貨貿易市場,為渤海商品交易所打通物流環節提供了支撐。上述可見,渤海商品交易所在不斷強化倉儲物流建設,積極構建全國性的商品物流網絡。在這一過程中倉庫也對當地的資源進行整合,進而使交易所和倉庫之間實現了優勢互補,促進了企業走向聯合的規模經濟之路。
5.組建專業的服務團隊。為了盡快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更好的服務全國的現貨企業和合格的現貨投資者,提升交易所的現貨電子交易市場服務功能,渤海商品交易所采用授權服務機構(會員)結合其下設的營業網點的方式,構建了遍布全國、面向全體交易商的市場服務網絡。綜合類會員為參與交易所的交易商提供了專業的開戶指導和培訓服務,協助交易商完成在交易所和結算銀行的開戶、交易結算和實物交收等服務。交易所為了保證和提升會員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更好的促進現貨交易業務的開展,渤海商品交易所定期舉辦會員機構的掛職培訓,保持會員服務機構和交易所的有效對接和相互促進。此外,交易所還采用在各地設立授權培訓機構的方式,開展商品貿易和交易知識的相關培訓工作。定期舉辦商品貿易交易知識及商品分析師培訓,普及現貨交易的相關知識,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和抗風險技能。
三、結語
完善的現代化商品市場體系,應以傳統的現貨市場為基礎,利用電子商務造就線上的現貨電子交易市場和期貨市場等衍生品市場,形成多層次、多種類型的市場,滿足企業發展的各種需求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現貨電子交易市場的自身發展階段,就無形中為期貨等市場組織形式培育了品種、市場和投資者,在目前期貨市場品種創新緩慢、法律框架制約的情況下,渤海現貨交易市場靈活的發揮了自身作用,實現了相互促進、互動發展的市場格局。總之,渤海現貨電子交易市場是傳統現貨市場的革命性提升,也對期貨市場的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渤海現貨電子交易市場是中國現代商品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多層次商品市場的發展。渤海商品交易所采用了現貨交易(BEST交易)制度、延期交收補償制度和中間倉補充交收申報制度,構建了市場服務網、資金結算網、商品物流網和價格發布網,這些金融創新都為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開創了廣闊的前景。
參 考 文 獻
[1]劉斌.我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發展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3):99~100
[2]郭延峰.物流中心的倉儲與配送自動化管理[J].陜西:新西部.2008(12)
[3]石曉梅,馮耕中,何朝陽,汪壽陽.中國物流發展報告(2008~2009)[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24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