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3年11月人民銀行開始向香港銀行提供人民幣清算服務,香港自此踏出了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建設的第一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諸多優勢,離岸人民幣業務在香港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后也已初具規模,香港正在向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邁進。
關鍵詞: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優勢;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7-0103-02
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及與周邊國家貿易往來的加深,人民幣在境外的流通量越來越大,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開辟人民幣資金回流通道顯得尤為重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具備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諸多優勢,近十年的準備與預熱也為其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香港所具備的優勢
香港經濟實力強勁,2011年香港GDP為2 433億美元,人均GDP已達到3.4萬美元。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擁有經營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所需的完備的技術、制度等基礎設施,加之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措施的支持,使香港在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上擁有明顯優勢。
1.發達的金融中心。香港金融業發達,匯集了眾多的金融機構。截至2011年,在香港的世界排名前500的境外銀行數已達到156家;持牌銀行有129家,其中有40家銀行排在世界前二十位。2011年金融管理局所有認可機構的客戶本外幣貸款額為50 810億港元,本外幣存款總額為75 910億港元,總資產達到137 410億港元。2011年香港所有貨幣的貸存比率僅66.9%,流動性良好;在盈利能力方面,香港本地注冊持牌銀行的股本回報率達16.8%。
香港是全球第七大股票市場、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截至2010年6月,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有1 426家,較2009年增加了7%;市值為213 969億港元,其中主板達到了212 591億港元、創業板為1 378億港元,分別比上年增多了19%和2%;平均每日市場成交額約為718.6億港元。香港債券市場是世界上活躍的政府債券市場,2011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共發行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券共6 557.5億港元。
香港保險業是香港金融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2年3月31日,經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授權的保險公司共162家,其中45家經營長期業務,97家經營一般業務,20間經營綜合業務;保險代理商2 361家,獲授權的保險經紀591名。2010年香港保險業保費總額為2 050億港元,占香港生產總值11.8%。①
此外,香港還是世界著名的黃金市場、外匯交易中心,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基金管理中心。截至2010年6月,香港證監會認可的信托及互惠基金數目為1 944個,其中最多的是股票基金,共1 089個,占到總數的61.46%。
2.良好的金融制度。先進、有效的金融管理制度是金融中心正常運轉的保證。2011年7月3日香港銀行業利率協議的全面撤銷標志著香港利率市場化的完成、香港銀行業自由市場的時代來臨。香港的低稅率和簡明的稅制結構同樣成為香港金融的制度優勢。
監管方面,香港金融業實行分業監管。銀行業監管主要由發揮央行作用的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對證券行業進行監管,而保險行業的監管部門則是成立于1990年的保險業監理處。另外,香港的金融監管體系還包括了監管社保資金運作的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每個部門的依據相關條例的明文規定行使職權,一般不受政府干預,自由度較高;各個部門間通過簽訂合作備忘錄等形式進一步明晰各自監管范圍及職責,防止重復監管及監管套利等情況的出現。
具體的,香港的銀行被劃分為持牌銀行、限制牌照銀行和接受存款公司三個級別,每個級別銀行可經營的業務和存款的期限、數額都相應地有所不同。例如,相對于持牌銀行接納存款數額及期限的無限制,有限制牌照銀行可接受的是數額在50萬港元或以上的不定期存款。證監會下設五個委員會,其中四個分別對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證券經營機構、其他交易參與者進行監管,另有一個委員會負責政策建議的提供。保監會設立了上訴裁判處、管制委員會、保險代理登記委員會三個分支機構,保監會的工作不僅僅在于監管,他們還致力于投保人權益的保障及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
3.政府的政策支持。200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同意為香港試行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提供清算安排后,香港金融管理局一直與中國人民銀行等有關方面保持聯系,積極探討人民幣業務在香港發展的機會。2004年,香港財政司司長提出了人民幣資產及債務多元化等三個策略方向;2005年,香港金融管理局進一步加強香港在引導資金流向及配合內地金融需要方面的角色,并為內地相關部門機構人員舉辦培訓班、開辦金融課程等。2011年3月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表示中央政府將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并實施一系列具體發展措施,如擴大人民幣貿易結算范圍、公布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管理辦法等。
《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的簽訂與實施推動了香港與內地經貿聯系與發展,同時也對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今年7月,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補充協議九,支持第三方利用香港辦理人民幣貿易投資結算,并為香港長期資金投資內地市場提供便利。
4.極強的區位優勢。香港位于美歐之間,又有廣闊的大陸作為腹地,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這也是當今離岸金融中心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香港是世界三大天然深水港之一,交通及通訊設施先進,具備世界上最發達的電訊系統,使金融交易更加快捷、便利,這為香港與其他國家的國際金融交易奠定了技術基礎。人才一直是離岸金融中心不可缺少的要件之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聚集了大量的金融專業人才,同時政府和金融市場都十分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在硬件與軟件方面,香港都具備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的條件。
二、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現狀
自2003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為香港銀行提供人民幣清算服務至今,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已有近十年時間。近十年的時間里,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迅速,存貸款數額每年成倍增加;在各項政策的支持下,人民幣債券的發行也得到落實,其規模也在逐步擴大。
1.存款與貸款。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由2004年底的121.27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1年底的5 885.29億元人民幣。截至2011年12月,香港人民幣活期及儲蓄存款為1 763.98億元,定期存款為4 121.32億元,分別是2004年的32倍和61倍。這主要歸功于人民幣貿易結算活動,2011年香港作為主要的離岸人民幣貿易結算中心,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金額達到了19 149億元。
2011年,人民幣貸款業務開始展開。2011年底人民幣貸款余額由2010年底的不足20億元上升至308億元,未來這一數字將會繼續上升。
2.人民幣債券。人民幣資金在香港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民幣相關金融活動也更加活躍起來,其中人民幣債券市場取得了很大的發展。2011年人民幣債券發行量超過了1 000億元人民幣,是2010年總額的3倍。2012年7月17日,中國銀行宣布于16日在香港發行10億元人民幣固定利率債券獲超值申購,總申購金額逾22億元,約為發行額的2.2倍。中行作為首批赴港發行人民債券的內地金融機構,已在香港累計發行了120億元人民幣債券。
人民幣債券的發行主體近年來也由內地金融機構、財政部、香港銀行內地附屬公司擴大至港資企業、香港紅籌公司、港資企業、跨國公司等。
3.政府服務工作。2011年香港金融管理局分別在澳洲、俄羅斯、西班牙進行了路演活動,推介香港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香港金管局與英國財政部成立了合作小組,推動香港和倫敦的支付結算系統、促進人民幣市場流動性等。此外,金管局延長香港人民幣RTGS系統的運作時間,便利處于歐洲時區的金融該機構通過香港平臺進行離岸人民幣支付交易的結算工作。
內地與香港的合作不斷加強,2011年12月內地與香港簽訂《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八,允許香港銀行在內地注冊的銀行參與共同基金的銷售、支持內地銀行利用香港平臺發展國際業務。
為了更好地進行交流、傳授經驗,香港金管局多次為人民銀行、銀監會及商業銀行工作人員舉辦培訓課程。課程涵蓋了人力資源管理、銀行財務管理、金融穩定、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銀行監管等。
三、總結與展望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制度、政策和區位優勢。人民幣業務在香港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人民幣存款規模不斷擴大,其他各項金融業務也陸續展開,香港正在一步步向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邁進。
香港金管局與人民銀行等機構一直在為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提供政策和軟硬件支持。7月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補充協議九無疑將進一步推動兩地經貿合作與金融發展,其中提到了支持第三方利用香港辦理人民幣貿易投資結算,這對于香港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