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鮮核問題作為當代國際政治中最復雜的區域問題之一,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演變,朝核問題呈現出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中國與朝鮮山水相連,朝核問題不能置之度外。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主張和平解決朝核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地區的安全和穩定,也關系到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實現。因此,中國對朝核問題的戰略選擇必須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前提。
關鍵詞:朝鮮核問題;國家利益;戰略
中圖分類號:D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7-0292-02
2012年,4月朝鮮拋棄美朝協議,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失敗后,又在其最近修改的憲法中首次標明朝鮮為“核武擁有國”。朝鮮的一系列舉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朝核問題再次觸動了全世界的政治神經。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當在和平解決朝核爭端以及確保朝鮮半島無核化地位問題上有所作為。
一、朝核問題的由來及其發展特點
朝核問題作為國際政治中一個敏感話題,并非是一夕之力造成的。它的形成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又因其涉及的利益攸關方之多,注定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充滿了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1.朝核問題的由來。早在20世紀50 年代末,朝鮮就開始了核技術研究工作。在冷戰背景下,朝鮮的核開發雖然引起了美國的警惕,但并沒有引起國際爭議,也未上升到有關國家外交斗爭的層面。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掌握了國際政治的指揮棒,防止核擴散隨之成為美國的一項基本政策。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以衛星照片為依據,正式提出朝鮮核問題,強烈要求對其核設施進行核查,朝鮮則聲明自己沒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時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的核武器嚴重威脅了朝鮮的國家安全。朝鮮半島第一次核危機由此產生。之后,朝美簽署《核框架協議》,危機得以平息。然而,朝美在履行《框架協議》問題上爭議不斷:朝鮮指責美國沒有按協議規定在2003年前提供輕水反應堆,美國則一再要求對朝鮮的核設施進行“核查”。2002 年 10 月,朝鮮以美方違反《框架協議》為由,宣布《框架協議》無效。同年12月,朝鮮宣布,由于美國起停止向朝鮮提供重油,朝鮮決定解除對核計劃的凍結,重新啟動核設施,二次朝核危機爆發。
2.朝核問題的發展特點。1992年朝核危機爆發以來,朝核問題的解決一直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然而二十多年來,朝核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問題已經呈現出明顯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特點。首先,朝核問題涉及六國切身利益,多方博弈使得問題久拖不決,呈現復雜化趨勢。朝核問題形成之初,主要是美朝之間的矛盾,是意識形態對抗即冷戰思維的結果。特別是“9·11”后,美國把打擊恐怖主義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掛鉤并作為對外戰略的重點。因此,美國始終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談判要以朝鮮棄核為前提,然而,從朝鮮方面看,主要是出于安全角度的考慮,一是對美韓聯手攻擊的擔心,即軍事安全的考慮,二是受長期以來的經濟難題的困擾,即經濟安全的思量。所以朝鮮在沒有獲得安全上的保證和經濟上的好處的情況下,恐怕是不會主動放棄發展核武器的。美朝在核問題立場上的不同嚴重阻礙了問題的解決。然而朝核問題在美朝之外,還牽涉到中國、俄羅斯、日本等朝鮮半島周邊的大國的切身利益,而韓國作為當事國朝鮮的鄰國以及軍事對抗的對象也理所當然的參與到朝核問題的解決中。這樣,圍繞朝核問題,形成了美、朝、中、日、俄、韓六國博弈的局面。各國雖然都希望朝核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然而六國所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能夠滿足各方要求的方案,以致問題久拖不決,局勢日益復雜。其次,半島局勢的惡化使得朝核問題的解決充滿了不確定性。二次朝核危機爆發后,在多方努力下,六方會談于2003年啟動,經過多輪協商,先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2009年會談破裂,隨后發生的天安號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使得半島局勢驟然惡化。鑒于朝鮮的武器運載能力,美國認為一旦朝鮮擁有核武器將對其駐日軍隊甚至是美國本土都形成巨大的威脅,并且朝鮮的核計劃將會對東亞的戰略穩定以及美國的東亞戰略產生強烈的沖擊。因此,美國總統奧巴馬稱朝鮮為“具有特殊威脅的國家”,美國將繼續對朝鮮實施經濟制裁。在這一背景下,美國高調重返亞洲,并與日、韓先后舉行了多次軍事演習。美國與盟國的軍事演習被視為是對朝鮮主權“無法原諒的嚴重軍事挑釁”,因而在朝鮮半島造成了一觸即發的緊張軍事狀態。不僅如此,金正恩執掌朝鮮政權后,與韓國李明博政權之間的對抗也愈演愈烈,盡管短時間內發生大規模軍事戰爭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持續緊張的半島局勢使得朝核問題的解決充滿了不確定性。
二、中國在朝核問題的態度
中國與朝鮮接壤,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同時與韓國保持友好合作的關系,面對朝核問題,中國的態度,不僅影響雙邊關系走向,而且關乎東北亞局勢的穩定。
1.朝核問題事關中國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則作為國際政治中最有影響力的因素,是國家對外行為的最基本動因。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然而,自朝核危機爆發以來,各大國在朝鮮半島的政治博弈加劇了半島的緊張局勢。其中某些舉動是很危險的,不僅容易造成摩擦和沖突,甚至可能引發大規模軍事戰爭,這是中國不愿意看到的。朝核問題的持續發展,對中國的國家利益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鄧小平反復強調指出,要搞改革開放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與朝鮮有著漫長的邊境線,朝鮮半島的穩定,不僅直接影響到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而且還影響到華北地區的穩定以及整個沿海地區的防衛。一個動蕩不安的周圍環境會影響中國改革發展的大局,是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的,因此,在朝核問題上,中國無論如何不能置之度外。
2.中國堅持半島無核化原則。盡管中國與朝鮮有著“鮮血凝成的友誼”,但是在涉及中國國家利益的朝核問題上中國態度堅定,那就是堅決主張半島無核化,反對朝鮮進行有關核武器的研制。首先,朝鮮研制核武器會對中國產生實質性影響。因為朝鮮擁有核武器,中國的東北、華北等地區的大城市將會受到巨大的核威脅。以目前朝鮮的研發能力,成功研制核武器即使不對中國進行攻擊,但卻不一定能夠有效控制核污染、核輻射,這對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也構成了巨大威脅。更有甚者,一旦朝鮮成為了有核國,引發美日韓等國的聯合干預,難免會引發軍事摩擦乃至戰爭。那時,朝鮮不僅失去了作為中國避免與西方國家直接接觸的戰略緩沖地帶的作用,還可能使戰爭波及到中國,影響中國與各大國之間的關系,進而影響中國統一臺灣的大業。即便是發生有限戰爭,難民也會大量涌入中國東北邊境,勢必對中國造成直接影響。因此,從中國國家利益出發,中國堅決反對朝鮮研制核武器,力促半島和平與無核化。
三、中國在朝核問題上的戰略選擇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秉承對朝鮮半島和平與穩定的一貫目標,在朝核問題上一直采取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奔走斡旋,盡力為避免和制止可能導致朝鮮半島動蕩的行為發揮建設性作用。
1.繼續鞏固與朝鮮的傳統友誼,推動美朝關系正常化。朝鮮面積不大,物產也不豐盈,但是卻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對中國國家安全具有特殊意義。著眼于中國的軍事安全和邊境安全,從長遠考慮,中國必須繼續鞏固與朝鮮的傳統友誼,為中國的國內發展和國際交流創造和平穩定的環境。既然“朝鮮追求的獨立自主的核安全戰略同時包含著獲得安全保障和經濟援助的雙重目標” [2],而中國在朝核問題上又無法獨善其身,那么中國就要在政治上、經濟上給予朝鮮力所能及的幫助,使其改善自身的安全環境和經濟環境,進而降低其研制核武器的迫切性。從深層次看,朝核危機是美朝之間長期淤積并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的結果,美國雖然一直在對朝鮮進行各種制裁,但是美國是不愿意再次陷入同朝鮮的戰爭的。這就為中國化解朝鮮核危機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前提條件。中國作為唯一的與美朝兩個主要當事國保持密切關系的大國,有責任,有義務化解美朝矛盾,推動美朝關系正常化。當然,如何在美朝之間找到一個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平衡點,既不需要對朝鮮進行經濟制裁或軍事打擊,又可以使朝鮮主動放棄研制核武器,考驗著中國的外交智慧。
2.督促有關各方重啟會談,確保和平方式解決朝核問題。2012年4月,安理會通過譴責聲明稱朝鮮發射遠程火箭的行為違反聯合國決議,朝鮮隨即做出強硬反應,外務省聲稱要重啟核項目,并宣布“絕不會再次參加六方會談” 。朝鮮如此嚴肅的表態,說明有關國家在朝核問題上依然分歧嚴重,中國為解決朝核問題而花大力氣搭建的六方會談的平臺短時間內恐怕無法重啟。但是,中國一貫主張通過和平談判的外交途徑解決朝鮮核問題,絕不能因為朝鮮的一則聲明就放棄督促各方重啟會談的努力。同時,有關國家不要寄希望于畢其功于一役,而是要有步驟、有條理、分階段的合理解決。六方會談所取得的成就和積累的經驗告訴有關各方,和平談判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從長遠看,中國既要保證對朝鮮的影響力,使其不做出一些危害半島和平的沖動舉措,又要保證中國繼續保持與美日韓等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良好發展態勢,就必須繼續推動有關國家建立雙邊或多邊會談機制,增進彼此間的相互了解、消除分歧、擴大共識,從而能夠在危機出現時,做到及時溝通,加強合作,穩定局勢,化解危機。
當然,正如前外長李肇星所言,朝鮮核問題的主要當事國是美朝兩國,所以,盡管它與中國國家利益密切相關,中國在解決朝核問題上也傾盡全力,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圓滿解決朝核問題的主動權在美朝兩國,關鍵在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