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年住建部印發新版2010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本文按照新規范的相關的規定,主要淺談一下上述規范兩版比照主要修訂的相關條文。
關鍵詞:防連續倒塌 正常極限狀態驗算 HPB300 內力調整系數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4(a)-0043-01
1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具體每一章節主要變化總結
增加了3.2節結構方案的具體設計要求。3.3.2條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設計表達式改為強規。3.4節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中增加了對舒適度有要求的樓蓋結構,應進行豎向自振頻率驗算。對構件撓度和裂縫計算的荷載組合進行了調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采用荷載準永久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的影響,對預應力混凝土構件采用荷載標準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的影響。3.5.1規定中增加對臨時性混凝土結構,可不考慮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3.5.2中混凝土結構環境類別二b三b類條件有變化。3.5.3中耐久性要求有變化,取消了最小水泥用量的規定。增加了3.6節防連續倒塌設計原則的規定。增加了3.7節既有結構設計原則。
4.2節增加了500MPa級鋼筋,推廣500MPa 400MPa級高強鋼筋作為主要受力鋼筋,限制并準備淘汰335MPa級鋼筋,立即淘汰235MPa級鋼筋,用300MPa級光圓鋼筋代替。4.2.7條增加了幷筋的配置形式和具體規定。
第5節豐富增加了彈性分析,彈塑性分析,塑性極限分析等內容,增加了間接作用分析的內容。
第6節柱子計算長度條文中取消了水平荷載產生的彎矩占總彎矩75%以上時的計算長度的公式。6.3.4條一般受彎構件斜截面受剪公式系數由1.25改為1.0,箍筋用鋼量比02版約增加25%。6.5.1條受沖切承載力計算公式中系數由0.15提高到了0.25.6.5.3條受沖切最小截面限制公式中系數由1.05改為1.2.。
第7節中對構件撓度和裂縫計算的荷載組合進行了調整,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采用荷載準永久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的影響,對預應力混凝土構件采用荷載標準組合并考慮長期作用的影響。表7.1.2-1中構件受力特征系數受彎和偏心受壓由2.1改為1.9,裂縫寬度比原規范減少11~40%。
第8節中8.1.2條對滑模施工應用對象由剪力墻擴大為一般墻體。8.2節保護層規定有變化,明確了設計使用年限100年不小于表中的1.4倍。8.3.1條錨固長度計算中對于混凝土抗拉強度大于C60時選C60,原規范為C40,充分利用混凝土強度提高對錨固長度的影響。8.4.8條為新增加條文。關于鋼筋的連接,原規范規定凡是重要部位均要求采用焊接,新規范規定宜采用機械連接。8.5.1條對最小配筋率規定有重大變化。對400~500MPa強度鋼筋最小配筋率常數由0.2變為0.15.8.5.3條為新增條文,對于截面厚度很大而內力相對較小的次要受彎構件,提出了少筋混凝土配筋的概念。
2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具體每一章節主要變化總結如下
適用范圍有變化。本次規定適用范圍為10層及10層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米的住宅建筑及高度大于24米的其他高層民用建筑。
1.0.3條和3.11節提出了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要求和基本方法。規定了結構抗震性能設計的三項主要工作。明確了抗震性能目標和性能水準。增加了抗連續倒塌的設計要求。
3.2節增加了對混凝土,鋼筋,鋼材材料的要求,強調了應用高強度鋼筋,高強高性能混凝土以及輕質非結構材料。
3.3節調整了房屋最大適用高度的要求,增加了了8度0.3g抗震設防區房屋適用高度的要求,框架結構高度適當降低,板柱-剪力墻結構高度適當增加。3.3.2條調整了房屋適用最大高寬比要求,不再區分A級B級高度。3.4.5條修改了樓層位移比的計算要求及可以適當放松的條件和限值。3.5.2條調整了樓層剛度變化的計算方法和限制條件。3.5.3條明確了受剪承載力的計算范圍。3.5.6增加了沿豎向質量不均勻結構的限制。3.5.7條增加了沿豎向不規則結構的限制。3.5.8條樓層沿豎向不規則地震剪力增大系數由1.15調整為1.25.3.7.3條明確結構側向位移限制條件是針對風荷載或地震作用標準值作用下的計算結果。3.7.4條增加了房屋高度大于150米的結構應進行彈塑性變形驗算。3.7.6,3.7.7增加了風振舒適度計算時結構阻尼比的取值要求,增加樓蓋豎向振動舒適度的要求。3.9.3~3.9.6條調整了結構構件抗震等級的劃分。3.12增加了結構抗連續倒塌設計的基本要求。
4.2.2條對風荷載比較敏感的高層建筑提出了基本風壓1.1倍的要求,但當正常使用極限狀態驗算時(如位移計算)可按基本風壓采用。4.2.5~4.2.6增加了橫向風振效應的計算要求。4.3.2,4.3.12擴大了計算豎向地震作用的范圍,最小地震剪力有調整。
5.1.14增加了多塔樓結構分塔樓計算模型的要求。5.2.1條明確地震作用計算時剪力墻連梁剛度需要折減。5.3.7條明確了首層作為嵌固時剛度比不小于2的計算方法。5.5.1條增加了結構進行彈塑性分析的具體要求。5.6.1~5.6.4調整了結構作用組合的有關規定,增加了考慮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的荷載調整系數。
6.1.4,6.1.5,6.1.8增加框架結構樓梯間設計要求。提出不與框架柱相連次梁可按非抗震設計。6.2.1,6.2.2調整了框架結構強柱弱梁的設計要求。6.2.3調整了框架柱強剪弱彎的設計要求。6.2.7條增加了三級框架節點的抗震受剪承載力的要求,取消了原附錄C。6.4.1加大了柱截面基本構造尺寸的要求。6.4.2調整了框架柱軸壓比的規定。6.4.3調整了框架柱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7.1.8,7.2.2調整了短肢剪力墻設計要求。7.2.1條調整了剪力墻截面厚度的要求,強調要滿足穩定計算的要求。7.2.13~16調整了邊緣構件設計要求。7.2.24,25增加了剪力墻連梁正截面最大及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4]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02,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