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發展,畢業人數不斷增加,就業問題十分突出,大學生自主創業是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必然選擇。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教育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著理念滯后、課程體系不健全和師資缺乏等問題,大學生自主創業教育亟需完善。
關鍵詞:大學生 自主創業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4(a)-0224-02
隨著高校連年擴招,用人單位大多希望要有幾年工作經驗的“成手”,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在這種形勢下,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一條光明之路。然而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表現為:創業素質不高、創業精神欠缺、創業意識不科學等,這些不足放慢了大學生創業前進的步伐。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高校創業教育體系和建設創業指導教師隊伍。
1 大學生就業現狀不容樂觀
高校一再擴招,國民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與此同時,眾多的大學生就必須面臨就業崗位數量有限的這一事實和其帶來的巨大競爭和淘汰。全國人才流動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9月1日,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僅74%,這一水平實著令人擔憂[1]。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了達631萬,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急需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2]。我國仍屬高等教育不發達、人才稀缺的國家,但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高校畢業生大多流向國企、事業單位,近幾年才出現選擇三資、私企、民營等非國有部門。在政府減員增效、高校擴招、非國有經濟形式發展不容樂觀的情況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增長越來越低,出現“知識失業”。表1為北京1993年至1999年高校畢業生供求比率比較。
隨著城市下崗失業基本結束,青年失業將會成為未來突出矛盾,并會呈現出過度性、不穩定性和歷史依賴性等特點,政府和社會必須充分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如今的工作大多需要工作經驗,而剛畢業的我們缺的恰恰就是這一點。據統計,有53.3%的大學生認為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缺乏工作經驗,因而,工作經驗的缺乏是大學生就業的最大的障礙。教育部認為我國適齡人口入學率到2010年接近15%,因此有關人士統計預計:21世紀的失業大軍主要是大學生畢業生。這意味著大學生與社會力量合作,與家庭合作,與同學合作創造屬于自己的產業或社會新的產業,不僅是一種可能,而是一種必要。
2 創業是解決就業困難的主要手段
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大學生通過個人及團隊的努力,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技術和所形成的各種能力,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環境中,努力創新、尋求機會而創造價值。當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是參與者少旁觀者多,從事的規模小且成功率低,存在問題較多。高校畢業生創業大賽2007年度全國總冠軍李書文說道:創業沒有大小,小商機也可以做成大事業;誠信是創業的首要條件;創業要遵守規則,創業不是做生意,是做事業。對于那些敢于冒險和善于創新的大學生來說創業是很好的機會,在創業過程中收獲寶貴的實踐經驗,提高團結協作等能力,讓自己贏在起跑線,在那630多萬人中脫穎而出。
(1)用人單位眼中的大學生。TCL企業、中訊通信發展集團、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公司、科學出版社、西門子有限公司和戴爾企業等,從這些國內外實力雄厚企業對應聘大學生們的要求中我們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方向,這些企業無一不選擇兼優秀的綜合能力和素質與擁有團隊協作等精神的集合體。而僅僅在課堂上,很多能力與知識得不到鍛煉和學習,很難將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等得以實踐和升華,在大學生校內創業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些不足。
(2)創業近在咫尺。當前,校內大學生不斷投身實踐并小獲成功,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大學生創業人數為10.9萬。廣西民族大學物電學院通信工程的黃昌林,南寧衣之韻服飾有限公司的創立者韋照耀,華中理工大學新聞學院“點子姑娘”李玲玲等等,他們的成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學子嘗試創業。許多大學生的首次創業都選擇網絡,如清華大學生創立在大學生中影響最大的SNS社區-校內網,這是因為網上創業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在國家相關扶持政策下,越來越多大學生沖破束縛的思想選擇創業,越來越多大學生在創業中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3 各階層加強大學生創業的措施
與比較成熟的國外創業教育相比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還處于初始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和上升的空間。目前在我國高校畢業生出現大范圍就業困難的同時,真正實現自主創業的高校畢業生還不到畢業總數的1%,而發達國家這一數據占到20-30%。國際上有研究表明,每增加1個成功創業者當年帶動的就業人數平均為2.77人,未來5年帶動的就業人數為5.99人[3]。創業是解決就業難的一條有效途徑,作為培養祖國未來棟梁的高校,應該認識到其重要性并加大相關教育和提供學子們創業和鍛煉的機會和平臺。
(1)創業者素質尤為重要。首先,要轉變學生就業觀念,破除就業要“吃上安樂飯”的傳統觀念,培養大學生自主創業意識。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絕大多數大學生畢業后選擇找工作,對自主創業持觀望的態度。中國有近13億人口,是世界上勞動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相當于所有發達國家勞動力資源的總和,如此龐大的勞動力規模將持續約20到30年,而當代畢業大學生就業率每況愈下,創業就顯得更為重要。國際職業教育大會也曾明確提出:“就世界范圍而言,21世紀有50%的大學生要走自主創業之路”。創業是一個復雜而又艱巨的過程,具有嚴峻挑戰性和創造性。它對創業者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要求創業者具備與時俱進的創業心理素質,擁有將創新、創業與就業三方面融為一體的能力。還要求創業者擁有能吃苦耐勞、適應性強、積極樂觀和團結協作及合理的知識結構等必要因素。
(2)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教育,鼓勵大學生創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4]。從20世紀60年代美國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最早開始高校創業教育發展至今[5],各國許多著名的大公司如yahoo、Excite、cape等公司都是在校園里創業氛圍中誕生的。而國內高校由于過分追求英語過級率、計算機過級率、考研率和就業率等硬指標而忽視創業教育這一軟指標,因而普遍缺乏專門為創業教育服務的體系,使得高校的創業教育儼然成了“作秀”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即便是處于第一梯隊的試點學校,接受過創業教育系統培訓的學生人數也不到2%,這嚴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對創業教育的實效滿意度調查顯示認為效果好的學生僅有8.88%,而認為效果差的學生高達55.9%[6]。師資力量薄弱,,制度建設不到位,加之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的“填鴨式”的應試教育,開展創業教育困難重重。2002年初,教育部確定清華大學等9所高等院校為創業教育試點學校,為全國高校起帶頭作用。國內高校創業活動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舉辦院級、校級、國家級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每兩年一次的“挑戰杯”等。國內一些師資力量較為雄厚的高校,還專門成立了創業教育學院,以對學生進行創業、創新、創造教育為基礎,全面增強學生的創業能力,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一批全國知名高校都設立了專門機構負責大學生創業教育活動。據調查,我國有一些高校已經創設了許多創業園區,像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復旦大學等著名大學成立了大學生創業中心,從管理到運作都由學生擔任主角,創業中心的公司管理也由學生主持,在創業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學者調查只有10%的學生對自已創業有信心,學校可以通過加強對創業知識的宣傳,提供專業角度的指導和開展低風險小金額的創業活動等方法提高學生們對創業的信心。
(3)政府為大學生構建創業平臺,改善創業環境。國內目前大學生創業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規章制度還不健全,根據2006年世界銀行對85個國家和地區創業環境的調查:從注冊一家公司到開業平均所必經的審批時間,加拿大需2天,中國內地則需闖過7道關,歷時111天。注冊審批費用在美國、英國、加拿大不到其人均年薪的l%,在中國內地則占到11%。當前形勢要求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來優化創業環境,指導和支持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一方面要開辟融資渠道,為大學生創業提供金融支持,如設立創業基金,發放創業貸款等。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門加強服務意識,如簡化創業手續,提供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從而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氛圍,積極有效地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
美國是創業教育的發祥地,也是創業教育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國家,許多著名的美國高科技大公司幾乎都是大學生創業者們創造出來的,如Microsoft的蓋茨、艾倫,Intel的摩爾、葛魯夫,Netseape的安德森,Dell的戴爾,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等。日本、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緊隨其后,連我們的鄰國印度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自我就業教育”的概念。我國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歷程還很短暫,如果以1997年的“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作為我國高校實施創業教育的萌芽,那么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僅開展了十幾年,且在全國范圍內發展很慢。對眾多擁有遠大抱負和激情的在校大學生來說,創業就如同海市蜃樓,那么遙遠和飄渺;一項對全國六省市近萬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顯示:想創業的大學生達到了80%,但真正能實踐的只有4.2%。而創業部分現狀也不容樂觀,教育部2010年最近的一項報告顯示,全國97家比較早的學生企業中贏利的僅占17%,學生創辦的公司5年內僅有30%能夠生存下去。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只有2%-3%,遠低于一般企業的創業成功率[7]。擁有豪情的高校學子們為什么大多以失敗而告終,除了缺乏創業資本等在創業中遇到的客觀問題外,缺乏創業經驗、心理素質和必要的能力為其主要原因。在校學生處于創新的黃金期,加之較小的競爭壓力和相比外面社會較簡單的環境模式,大學成為了在校大學生累計創業經驗和能力培養的沃土。
日本和歐美許多國家創業教育從小學就開始抓起,國內僅部分高校部分學生接受到了創業相關教育[8],84.94%的學生表示“幾乎不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創辦企業的相關程序。2000年查尼和利貝卡對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創業教育的調查研究表明,參加創業教育的畢業生的平均創業能力是非創業教育畢業生的三倍,可見創業教育的重要性。黃立平與清華大學學生在談創業時強調了知識、創新、合作、經驗的重要性,這些需要我們在學校點點滴滴的積累。川北醫學院一直走在教育的前沿,每年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在創業、創新教育中,如每年開展的科研活動、舉辦創業相關知識講座、和校內創業活動的開展等。我們4人組成的小組于2010年3月參加川北醫學院首屆大學生校內自主創業活動(以飼養實驗用兔為模式),在一個學期的工作和學習中,體會到了創業的艱辛和心酸,更從中獲得了團結互助和堅持創新等寶貴的人生經驗。
大學生自主創業及其教育誕生在中國市場經濟體制還未完善的背景下,低落經濟氣候勢必將影響勢單力薄的我們,然而像每一個新生事物都難以避免種種阻礙并最終沖破阻礙一樣,大學生自主創業也必將戰勝重重困難成為新世紀蔚為大觀的新氣象。漫漫創業之路往往不是一帆風順,這需要我們更多的理智而不是沖動,需要冷靜而不是狂熱。在校階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結協作是推進創業前進動力。巴菲特說過:看好中國是看好中國人的潛力和創造力。有潛力固好,但要將潛力釋放出來這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相信自己,相信創業經得起考驗,相信我們的創業之路都能美夢成真!
參考文獻
[1]周建武,承忠.你該為誰工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2]李明宇,裴珮.新時期大學生自主創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3).
[3]賴德勝,李長安.完善創業教育體系,迎接創業高潮[J].求是,2009(14):41~43.
[4]柴旭東.中國、美國和印度三國大學創業教育比較[J].高校教育管理,2009,(1):85-92.
[5]劉沁玲.美國高校的創業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04(10).
[6]劉鑫玲.創業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03(2).
[7]史寶齡,宿光平,張焱.就業指導與創業指南基礎教程[M].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3.
[8]李響.日本擬從小學開始著手“創業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