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在很大程度上不僅代表著中國工人階級的現在,也昭示著工人階級的未來。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溫州市有新生代農民工116萬人,占省外流入人口的42.6%。文章以新生代農民工數量龐大的溫州為例,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管理工作,以高職院校為載體,試圖探索“訂單式”為特色的企業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模式。以期解決這一群體在融入城市的進程中出現的職業技能不足問題,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由勞動就業向技能就業轉化、推進城市化和產業技術結構的提升。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校企合作 訂單培養 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4(a)-0228-02
近年來,溫州在加快實施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帶動了人才結構與質量的轉型。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開始意識到“出競爭力前必先出人才”。新生代農民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之一,不僅為溫州城市轉型升級注入新鮮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也為推動城市人才資源結構優化、素質提升,以及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和新的挑戰。因此,重視和開展企業員工技能培訓,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技能水平及就業力的提升顯得尤為迫切。
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適應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類型,具有高教性、職業性、區域性三大屬性,必須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面對溫州新的經濟形勢,溫州高職院校理應發揮其人才培養的應用型、師資隊伍的雙師型、專業設置的市場型、教學模式的實踐型等其他教育培訓機構不可比擬的特點和優勢。跟企業合作,通過探索建立以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的“訂單式”新生代農民工技能提升培養模式,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由勞動就業向技能就業轉化、推進城市化和產業技術結構的提升。
1 校企合作“訂單式”企業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模式可行性分析
1.1 校企合作,融職業教育于企業價值鏈
“訂單式”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模式的核心是融職業教育于企業價值鏈。以理解、尊重并融合企業價值鏈為基礎,以提升企業產業價值為目的,合作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塑有高職院校特色育人成果的高技能新生代農民工專門人才。借助“訂單式”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合作機會,不僅有利于創造企業方產業效益、縮短企業人才培養時間、加速新生代農民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更有利于增強高職院校辦學的核心競爭力。職業教育的產品是為社會提供一種服務,行業企業是這個產品的最終用戶.校企合作“訂單式”培訓模式將是二者的有力結合紐帶。
1.2 發揮優勢,融高職教育于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
教學內容優勢:教學內容能較好的根據企業新生代農民工同期不同崗、同崗不同層次進行培訓新課程及教材的開發。訂單班課程歸屬企業、集本企業特色于一身。
師資優勢:“雙師型”人才隊伍,既掌握生產一線新技術和新工藝,又了解企業員工生活及技能求職需求,保證“訂單班”新生代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務實有效。
專業優勢: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對接,以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針對溫州甌北是“中國閥門之鄉”設置了閥門設計與制造專業,溫州樂清是“中國電器之都”設置了電機與電器專業,溫州瑞安是“中國汽摩配之都”設置了汽車電子專業,溫州鹿城區是“中國鞋都”設置了鞋類設計專業。更好地發揮高職院校為地方服務經濟建設服務的作用。
實訓基地優勢: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是高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通用渠道,目前全市已有27個“國字號”特色產業基地,在溫州各大高職院校中幾乎都有與之對應的由校企雙方共建或獨建甚至投資合建的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針對制鞋行業,建有浙江省示范性“制鞋工藝與研發實訓中心”、“制鞋研究所”、“電腦輔助設計中心”等多功能一體化制鞋工藝實訓基地;與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合作創辦中國鞋都技術學院,強大的實訓基地優勢全面保障了實訓教學工作。
2 校企合作“訂單式”企業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良性運行機制構想
教育行為的動機、目標與企業行為的動機、目標不同,但是卻又存在著某些共同結合點。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中,高職院校要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合作關系,關鍵在于建立并不斷完善良性的運行機制。
2.1 制定框架——確保技能培訓機制的高效運行
高職院校作為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的積極開拓者和實踐者,應主動參與新生代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工作,并與企業一起,擬定框架,制定運行機制,建立組織機構。企業方緊密結合自身產業發展需求,選擇并確定院校合作關系,成立“訂單班”實現構建總體合作框架,共建實訓基地。其中企業財務部與高職院校計財處一同確立落實培訓經費承擔問題,為高職院校參與企業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奠定資金保障。企業方學員管理部與校方形成培訓計劃后,校方教務處與企業方學員管理部及教務管理部共同負責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對象選拔與輸送工作,作培訓有效運行機制中的熱情發起者,并就培訓需求做好科學規劃。校方教務處根據培訓計劃要求,以企業訴求為核心,以新生代農民工工作類型為界定標準,對口分類將培訓任務落實到對口院系,結合本校辦學特色和專業優勢,特別是充分利用校內優質教育資源與教育平臺(如“課堂與實訓點合一”的學做合一實訓基地、“實訓與生產合一”的校企合一基地、以及“教學與技術開發、服務合一”的教研合一基地;在功能上融“產學研”為一體,在教學上融“教學做”為一體。)企業人事行政部根據訂單式培訓結構積極推進優秀學員提拔工作,為優秀的受訓新生代農民工創造更好的就職空間與發展機會。優秀新生代農民工也可反哺高職院校培訓工作,成為新興的培訓師資力量。
為扎實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效果的評定與成果鞏固工作,校企雙方各選派督查評估人員,成立培訓督查評估組,對培訓結果進行考核和評價,對于優秀的學員,企業為他創造更好的就職空間與發展機會,同時也可以發展為新興的培訓師資力量。
2.2 理清層次——細化培訓類型確保培訓針對性
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同特點,理清層次,開展分類培訓,按照崗位的不同可以分為:工程技術人員崗位、技術工人崗位、營銷人員崗位、管理人員崗位四大崗位類別。
一是工程技術人員崗位:擔負著工程技術和工程技術管理工作,通過有針對性的訂單培訓,使其掌握工程技術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具備履行相應職責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相應的業務知識與技術水平,有效助推企業產業升級。
二是技術工人崗位:一線操作工人技能的高低、應變能力的強弱決定了產品的質量。他們需要通過各種對口實訓基地的集中式培訓或傳幫帶培訓來完善技工技能,借高職院校“產學研”優勢完成自身技術升級。
三是營銷人員崗位:當前,相當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正活躍于各大企業的銷售一線,需要具備積極主動、樂觀向上、自信、包容的心態以及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才能很好的完成任務。因此,應開設推銷與談判技術、營銷策劃、網絡營銷、終端管理等課程來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工作技能水平。
四是管理人員崗位:在每個企業中,管理者都是賦予企業生命、注入活力的要素。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管理人員是否是高素質人群即意味著企業是否擁有有效優勢。管理者需切實吸取高職院校管理課程所飽含的全面營養來不斷增強自己的行動力量。
3 結語
校企合作“訂單式”新生代農民工技能培訓模式,在有效提升新生代農民工技能水平的同時也有利于拓展高職院校的辦學空間,可謂是既盤活了內部資源,又充分利用了外部資源,也促進了高職院校自身的發展。讓員工在“訂單式”學習中工作,實現個人與工作的真正融合,是企業開創美好未來的必由之路,是企業生命樂章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 唐踔.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問題探析[J].成人教育,2011(1).
[2] 李小娟.論溫州新生代外來工就業技能提升[J].教育評論,2011(4).
[3] 黃曉赟,馬建富.基于新生代農民工需求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建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34).
[4] 吳俊.高職院校參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術培訓的途徑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