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國農業科研機構發展狀況,對新形勢下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的主要職能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 農業科技創新 農業科技服務 農業科技推廣
中圖分類號:S-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4(a)-0248-01
2012年2月1日,題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的中央一號文件由新華社受權發布,這是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連續第9個中央一號文件,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從深層次解決“三農”問題的更高境界與寬廣視野。文件指出,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必須堅持科教興農戰略,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農業科技跨越發展,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在新的歷史形勢下,作為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重要力量的農業科研機構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新的更大挑戰。我國農業科研機構分為農業部屬、省屬和地市屬三個層次,農業部屬、省屬農業科研機構以承擔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為主。地市屬農業科研機構應結合自身實際和發展優勢,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的主要職能定位,其主要職責是著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扎實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積極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為推動本行政區域和周邊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確保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1 著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持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處于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末端,又位于所在行政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前端,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根據本地及周邊地區農業生產出現的實際問題,應著重加強應用型、集成型、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結合單位實際,亦可開展部分應用基礎研究。
1.1 發揮品種選育優勢,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
品種更新是農業升級換代的關鍵因素,在農業科技進步貢獻份額中,品種貢獻最大,約占 40%。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增加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創新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創制改良育種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在品種選育方面具有較強優勢,據統計,從建國到2006年,我國培育并推廣的農作物新品種、新組合達6000多個,其中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培育的品種占60%-70%[1]。最近,王俊嶺等研究結果表明[2],2001—2009年,農業部審定發布小麥、玉米、水稻、棉花、大豆、油菜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1507個,其中國家級農業科研機構育成136個,省級農業科研機構育成406個,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育成449個,高等院校育成168個,種子管理部門和農場育成43個,其他(公司、個體和縣級機構等)育成304個,分別占育成品種總數的9.02%、26.94%、29.79%、11.15%、2.85%、20.17%,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育種數量位居第一位。從育成品種類型看,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育成小麥、水稻新品種103個和150個,分別占小麥和水稻育成品種的46.82%和32.75%,位居第一位,顯示其在主要糧食作物育種中的地位與作用。在動植物新品種選育上,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應繼續堅持以常規育種為重點,將常規技術與生物技術育種相結合,加強農業生物種質資源、農業基因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和育種材料改良創制,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動植物新品種,為我國現代種業發展提供優良品種支撐,確保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生產保障能力。
1.2 加強實用關鍵技術攻關,著力突破農業生產技術瓶頸
立足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業的關鍵環節,加強先進實用農業技術的引進、消化、創新和集成應用,盡快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重點發展動植物新品種高效標準化配套生產技術,種苗快速繁殖及工廠化育苗技術,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畜禽水產高效、節本、健康養殖技術,高效緩/控釋肥料、生物有機肥、生物農藥研制和平衡施肥技術,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節水農業關鍵技術,先進實用農業機械化及設施農業技術,農業信息化相關技術以及制約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等。
1.3 立足自身發展特色,適度開展農業高技術研究
瞄準農業高技術發展前沿,以現代生物育種前沿技術為核心,結合本單位實際和發展特色,可適度開展轉基因、分子標記、細胞工程等植物分子育種高技術和畜禽分子設計、細胞工程育種技術以及現代農業節水高效技術等高技術研究,在未來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占有一席之地,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2 扎實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服務是實現農業科研與生產有效對接的重要環節,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是農業科研成果與農業生產以及與市場、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系的紐帶,應當發揮農業科研機構及其科技人員的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等媒體和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推廣專家大院、科技特派員等農技服務模式。積極深入基層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技術培訓、科技咨詢、標準化生產指導、病蟲害統防統治、農產品市場營銷等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的科技服務,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提升農業科技成果的入戶率、到位率和覆蓋率。
3 積極參與農業科技推廣,促進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構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成為公益性農技推廣的重要力量,強化服務“三農”職責,完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教學人員深入基層從事農技推廣服務。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雖然不是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的主體,但由于其科研工作貼近農業生產與農村產業化經營實際,能夠將科技創新體系“上游”的成熟技術吸納過來進行組裝、集成、配套、再創新,通過示范推廣,將這些綜合配套技術以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應用于生產,促進成果快速轉化應用。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應充分發揮其職能,積極參與農業科技推廣能力建設,助力完善政府組織推動,市場機制牽動,科研、教學、推廣機構帶動,農業企業和技術服務組織拉動,專家、技術人員、示范戶和農戶互動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盡快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推廣機制。
參考文獻
[1] 佟屏亞.基層農科所體制改革調查報告[J].農業科技管理,2006(4):1-3.
[2]王俊嶺,葛昌斌.地市級農業科研院所農業科技創新現狀分析[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