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關系國家戰略的宏偉工程,其中線干線工程自2003年12月開工以來,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的堅強領導下,在工程沿線各級黨委、政府及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建設單位把握工程建設管理的特點,緊緊圍繞建設任務,始終堅持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措施創新,以清晰明確的建管架構,先進務實的建管模式,嚴密完整的制度體系,大抓工程進度、狠抓質量安全,嚴抓投資控制,細抓征地移民,強抓技術管理,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使建設管理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各項建設工作都得到了順利推進。
關鍵詞:優勢 建設管理 水利工程 南水北調
中圖分類號:TV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4(b)-0106-02
Abstract:The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SNWD)Project is a 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grand project.in which,the middle Route Project of SNWD Project was started working from Dec.2003.Under the strong leadership of the State Council South-to-North water diversion office,and the support energetically of Party committees at all levels,along the project,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the construction unit grasp project management features,closely around construction tasks,always adhere to system innovation,technology innovation,innovation of measures,to clear construction pipe structure,advanced and pragmatic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ode,strict integrity system,grasp the project progress,quality and safety,strict control of investment,fine grasp of resettlement,strong grasp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continuous improvement,and constantly improve,mak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dvantages into full play and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the construction work have been smoothly.
Key word:Advantage;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引言
南水北調工程是解決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居民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中線工程是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的調水線路之一,她跨越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無論從工程規模、建設投資,還是工程建筑物之眾、受益地區范圍之廣、參建隊伍之多,都是迄今為止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作為這樣一個“重量級”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必將在中國乃至世界水利建設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基于其在水利建設史上的地位,南水北調工程應當如何在中國水利建設乃至工程建管領域的發展中發揮表率作用?在哪些方面可以實現創新、干出特色、體現出優勢?又能夠為后來者留下什么樣的貢獻和經驗借鑒?圍繞這些問題,作者以自己參與工程管理實踐的學習和體會,嘗試著對建設管理工作的優勢和特色進行思考,形成了以下粗淺的認識。
1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建設的特點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是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出發進行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大基礎設施,與其他大型工程建設相比,在以下幾個方面特點突出。
1.1 工程項目點多、線長
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全長1432公里,劃分為9個單項工程、76個設計單元工程,共分為291個施工合同,1731個單位工程,不僅包括綿延上千公里的總干渠渠道工程,還包括河渠交叉建筑物164個,左岸排水建筑物468座,渠渠交叉建筑物133座,其中超長、超大洞徑過水隧洞--穿黃工程、湍河渡槽、沙河渡槽等巨型建筑物在水利工程領域都是該類型建筑物之最。單體建筑物與總干渠點線相連,施工戰線長達1400多公里。
1.2 工程沿線跨行業項目工程量大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途與關系地方民生的各種公路、鐵路、供電線路、供排水、油氣管線等設施交叉,需建設跨渠鐵路建筑物40余座、公路橋梁1800多座,跨越供電線路、供水管線、油氣管道不下幾千處,數以千計的跨行業項目實體工程量巨大,技術上與地方布局、行業規劃的協調對接工作任務十分繁重。
1.3 與沿線地方聯系緊密、利益交織,地方配合工作對工程實施影響大
南水北調中線沿線涉及4省12市,既有30萬多水庫移民異地安置,也有大量干線移民需就地后靠或征遷補償;既有城市拆遷,也有鄉村補償,其中土地及附屬物的拆遷協調、跨渠橋梁的選線、專項設施的改遷、渣場料場的征占變更、建筑材料的運輸,無不與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穩定密切聯系,無不與沿線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而征地拆遷、施工環境等對工程進度、造價影響非常大。
1.4 參建單位、人員數量眾多
根據工程建設管理需要,項目法人中線建管局設置了12個職能部門,二級下設直管建管(局)部4個,代建項目部7個,委托建設管理單位15個(含鐵路交叉工程建設管理單位4個、邯石段公路交叉工程建設管理單位6個),三級下設了現場管理機構19個;設計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分別按照標段設立現場管理機構約500多家;地方政府根據工作需要在省、市、縣分別成立了南水北調辦公機構,負責當地的征遷協調工作。因此,與南水北調建設的工作任務相適應,參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的單位總量達上千家,涉及成千上萬工作人員責、權、利,內容非常復雜,管理協調任務極為繁重。
1.5 建設質量控制和運行要求高
南水北調渠道建筑物種類眾多、技術要求高,長距離調水受冰凍、低溫等氣候因素的變化影響大,因此對工程進度、質量、安全等管理工作要求非常高,其中高填方渠段、膨脹土渠段、穿堤建筑物與總干渠的接觸結合部位都是質量問題的易發高發區域,極易發生滲漏、滲流,引發重大事故,這些區域和沿線眾多的渡槽、倒虹吸工程一旦出現質量問題造成跑水事故,將對調水工作造成嚴重影響,并危及沿線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工作的優勢
針對中線干線工程的特點,廣大建設者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在工程建設管理方面開展了大量開拓性的、富有成效的工作,經過多年努力,在工程建設管理的理念、制度體系建設、技術管理等方面走在了工程管理領域的前列,形成了一定的優勢特點和鮮明特色。
2.1 建管架構清晰明確,建管模式先進務實,制度體系嚴密完整
根據中線工程的實際,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在國調辦的統一領導下,在項目法人的主導下,實行直接管理與委托管理相結合、大力推動代建制管理的新的建設管理模式,組建了以項目法人為核心,地方南水北調辦協助,直管、委托、代建的建管單位為主體,工程建設、移民拆遷、地方協調等工作任務合理分工負責,責任劃分界面清晰的建管體系架構。
在建管模式上,把握工程實際,調動發揮各種資源的力量。對工程技術含量高、工期緊的跨河、跨路大型樞紐建筑物以及省際、市際邊界工程,減少建管環節,由項目法人直接管理,以利于控制關鍵節點工程的建設;將部分工程項目委托項目所在省市建設管理機構組織建設,以發揮工程沿線各省市的管理優勢、調動參與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大力推行代建制,將部分項目管理通過市場選擇有資質有經驗的建設管理單位承擔,充分發揮社會管理資源在工程建設中的作用,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為今后運行管理的資源配置預留空間。
在建管機制方面,從計劃統計、招標投標、合同管理、投資造價、進度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生產、驗收管理、技術管理、檔案信息管理、支付管理、結算手續等方面對工程建設進行了全面詳實的制度設計;在目標考核、審批程序、資產管理、內部審計等方面對辦文、辦事等工作程序方面做了嚴格的規范規定;在工程實踐的空白領域如丹江口水利樞紐混凝土壩加高施工、渠道混凝土襯砌機械化施工等方面研究制訂了專用的技術標準、質量標準、技術規程、驗收標準。自開工以來制定的下發規章、制度、辦法、程序、規則、標準、規程覆蓋了工程管理、技術管理、財務與資產管理、信息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此作為開展管理工作的準繩,實現了建設管理的各項工作按照規章、程序運轉。
完善的建管架構、務實的管理模式、嚴密的制度建設為建設管理的順利運轉提供了強大的組織、制度優勢和保障。
2.2 全員全面質量管理向縱深延伸,將責任追究引入一線現場質量管理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質量責任重于泰山”,南水北調中線建設自主體工程開工就把質量管理工作放在首位,用組織、人員、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資源、措施保障質量管理工作的成效,形成了政府宏觀監督、項目法人負責、監理全面控制、設計施工保證的質量管理工作格局,并通過出臺《南水北調工程質量監督辦法》、《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質量管理辦法》、《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監理管理辦法》、《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局合同管理辦法》等辦法,對質量監督部門、項目法人、監理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等參建各方如何實施質量管理進行責任約束。
質量管理行為層面,除執行國家、行業的技術規范以及技術標準體系外,還專門制定了《南水北調工程質量監督導則》、《預防混凝土工程堿骨料反應技術條例(試行)》、《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施工測量實施規定(試行)》、《渠道混凝土襯砌機械化施工質量評定驗收標準(試行)》、《南水北調工程混凝土結構質量缺陷及裂縫處理辦法(試行)》、《南水北調工程外觀質量評定標準》等一系列技術、質量標準,從而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質量管理的細節都具有明確的、可操作性的依據。
特別是2010年以來,在工程領域通行的常規質量管理措施的基礎上,南水北調質量管理工作立足工程實際,首開“質量縱深延伸、責任追究掛鉤”先河,開創性地將責任追究與現場施工質量問題直接掛鉤,出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質量問題責任追究管理辦法(試行)》和《南水北調工程合同監督管理規定(試行)》等,劃清質量問題責任,將現場易發易見的質量問題一一分列,分項明確處罰的單位和標準尺度;同時持久保持質量管理的高壓態勢,實施立體式狠抓嚴查,國調辦領導率先垂范,國調辦監督司、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監管中心、中線局各職能部室不定期專業專項檢查,根據工程進展的不同時期、階段開展專項整頓,并專門組建稽察大隊,分組到施工現場對工程實體質量、質量管理體系、施工質量控制、質量檢驗評定資料等進行“飛檢”,在每個標段派駐專職質量管理人員進行督察。全面立體式的質量管理為確保各參建單位履職盡責和原材料、中間產品、工程實體的質量可靠提供了堅強保證。
2.3 工程與地方協調機制運轉順暢,項目進展與地方建設和諧共進
南水北調工程是國家進行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性戰略工程,也是惠及廣大地區群眾民生的“民心工程”、“幸福工程”、“和諧工程”,工程建設與地方發展在規劃、建設等方面關聯交織之深,是像三峽水利樞紐那樣的獨立工程和長江干堤維修加固堤防的線性工程所不可比擬的,地方征地拆遷的工作水平和質量、各個行業的協調配合、沿線基層群眾的支持對工程建設進展所產生的影響很大。通過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協調工作機制,特別是通過部際協調機制、與地方調水辦協調機制、行業間溝通協調機制等的順暢運行,工程建設與地方、與其他行業建設發展實現了和諧共進。體現在在項目建設的管理上,既發揮了項目法人的責任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建立了多層次分級負責管理的體系;體現在南水北調工程各項政策的制訂與實施上,既充分考慮了工程建設需要,又充分聽取了沿線各級政府的意見、接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對促進對當地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基于成功運轉的溝通協調機制,地方征地拆遷工作得到順利的推進,保證了總干渠工程的施工;作為南水北調重要組成部分的跨渠橋梁等交叉工程與總干渠施工相互協調,地方供電線路、供排水、油氣管線等項目與總干渠施工密切配合,共同達到計劃的建設目標。
2.4 充分發揮專家技術優勢,技術不斷創新為工程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涉及許多世界級的硬技術和軟科學,為此,在南水北調的建管體制中,專門設置了專家委員會,著重發揮技術管理、技術創新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中的“龍頭”作用。工程中許多重大問題通過專家咨詢進行技術把關,為科學決策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大大增加工程建設的技術含量,確保工程質量和運行安全、合理控制工期和實現投資節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建設中始終堅持技術上不斷創新,不僅致力于建設優質工程,而且將科技成果的生產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為工程服務、與社會共享、創成果效益。一是制定科技工作計劃,適時開展重大關鍵技術研究;二是暢通科技創新渠道,將科技創新與工程建設緊密結合;三是建立科技交流和成果共享機制,利用各種資源,如和國家科技規劃結合、與科技部共同設立南水北調重大課題研究項目、與清華大學等高校簽訂科技協議、利用社會資源組建技術委員會、與中國水科院和中國工程院建立緊密聯系等,為工程技術創新提供支持。技術持續創新不斷取得豐碩成果:制定完成十多項專用技術標準,申請并獲得國內專利數十項,如重力壩加高后新老混凝土結合面防裂方法、長斜坡振動滑模成型機等,多項科技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與省部級科技獎,如大型渠道混凝土機械化襯砌成型技術與設備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PCCP輸水阻力試驗研究獲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三等獎;中線一期工程長距離調配與運行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3 結語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施工線路距離遠、地方協調工作量大、參建單位多,現有的管理模式、機制在長期的工程建設管理中發揮了強大的優勢,當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主體工程完工日期和通水的日期已經確定,任務非常緊迫,管理工作將在不斷解決管理層級較多、界面管理難度大等一系列問題過程中不斷豐富創新,努力營造參建各方的團結和諧氛圍,使“以人為本、眾志成城、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南水北調精神成為不斷進取、永攀高峰的寶貴財富,使南水北調工程成為水利建設史上的不朽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