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雖不能創造人的行為,卻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勵或限制人的行為活動。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讓人們在充滿藝術美與人情味的生存環境中活動,是現代社會的需求。環境藝術正進入社會生活,創造出“人——建筑——環境”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氣氛。它是各門類藝術相互融合的藝術綜合體。它是一項系統工程藝術。文章結合近年來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的作品,從中國現代城市環境藝術特點分析入手,展望了城市環境藝術的發展方向和趨勢,與同行分享。實現共同進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關鍵詞:環境藝術 特點 前景
中圖分類號:X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4(b)-0143-01
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筑藝術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它的定義至今仍沒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和說法。本文所講的環境藝術是指利用各種藝術方式和技術手段,對實體環境進行總體藝術設計,以創造空間形態美的一種綜合藝術”。環境藝術要解決的是從環境整體出發,在藝術創作中做到個體與整體的協調和諧,達到整體藝術效果。
1 中國現代城市環境藝術特點
20世紀80年代以“建筑、人、環境”為主題的第十四屆世界建筑師大會召開以來,我國對環境藝術的重視程度普遍有了提高,環境藝術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引起政府民眾的關注,開始認識到環境藝術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有組織、有計劃地環境藝術研究與實踐工作得到順利開展。在藝術家和建設者們的辛勤努力下,我國城市環境藝術闊步前進。異彩紛呈的作品也層出不窮。規范的設計,高雅的人居環境,已經成為城市的藝術名片。
1.1 地域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
那些具有時代精神、符合現代人心里需要、兼顧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品,因符合當地居民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情趣,給人以歸屬感,容易得到人們青睞。也只有這樣的藝術品才富有感召力、富有生命力。因此,讓地域文化在現代文明生活中自然流淌,創作具有時代精神、符合現代人心里需要、兼顧地域文化特色的環境藝術品,是時代的呼喚。這樣的生活環境,滋養著城市人們的心靈以及疲憊之軀,滿足不同類型的人們能以不同的方式來“棲息”于“風景”中。
1.2 藝術在創新中前進,在前進中創新
科技發展推動和支持環境藝術前進的腳步。城市美麗的街景,繽紛的色彩,接受人們視覺、觸覺、嗅覺甚至聽覺等器官的檢閱,令許多人“過目不忘”“流連忘返”。這些藝術精品和藝術標志物構思獨特、意境高雅,提升了我國城市環境藝術的整體水平。它是科技進步的集中體現。
1.3 追求人與自然共存
城市環境藝術,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共存”的主題思想,它不僅僅滿足人們對視覺形象上的,更強調“與自然對話”,“與自然共生”的理念。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促進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當人們貪婪地體驗著自然與人類文明的魅力時,不經意間走入“人與自然共存”的新時代。自然與建筑藝術的巧妙結合可以讓人感覺在欣賞一幅美妙的畫卷。
2 城市環境藝術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藝術的意識顯著提高,對環境藝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社會需求的進一步增加,環境藝術市場己初具規模,同時,我國城市建設步伐加快,住宅、校園、文體場館、公園等各個方面都注重環境藝術設計和追求環境景觀的品位,城市環境藝術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個以科研、教育、規劃、設計、施工、市場、經營為一體的新興的環境藝術行業已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它將成為一個朝陽產業。
2.1 城市環境藝術要著力營造“生態美”
所謂“生態美”,就是由于環境內部生態結構健全、生態系統平衡而表現于外部的美感。在環境藝術創作中首先要做到“形式美”與“內容美”的統一,這期間著力打造生態美。生態尺度是品評人居環境的根本尺度。
隨著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人類對大自然的渴求更加熱切,追求減少、甚至是沒有人類參與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場所,滿足對綠色、對自然環境的迫切需求。因此,城市環境藝術應給人一種原生態的意境。
如親水平臺的設計就是為了滿足人類向往返自然生活,渴望見到天藍水清、綠樹成蔭、魚蝦暢游、飛鳥盤旋河道的生態景觀,親水平臺為人們了解水環境、親近水生動植物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在公園、湖泊、河流、濕地、海濱等以水資源為依托的景點很容易親水平臺的打造,通常在浮動平臺上鋪設木板可以完成一個實用且美觀的親水平臺。主要藝術品包括:景觀浮橋、水上步道、水上游樂場、水上餐廳等,人們行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逗玩水中的動植物,觀賞池中怒放的鮮花,欣賞沿岸秀麗的山水風光,這樣的藝術讓人不禁發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感嘆!生機盎然的環境,給人以“美感”。生態失調的環境,令人窒息。美化環境應將“生態美”作為最高境界。
2.2 城市環境藝術要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設計道路
環境藝術創作理念和創作實踐要符合資源節約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應想方設法使之能夠永續利用,適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例如,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循環使用材料,最大限度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能耗,極盡可能減少施工中的廢棄物,竭盡全力保留當地傳統文化特點,突出鄉土氣息。再如,一些景觀設計項目,能夠通過雨水利用,解決大部分的景觀用水,有的甚至能夠完全自給自足,從而實現對城市潔凈水資源的零消耗。在這些設計中,回收的雨水不僅用于水景的營造、綠地的灌溉,還用作周邊建筑的內部清潔。
2.3 城市環境藝術規劃設計理念走向多元化設計
設計理念就是引導人們正確進行消費的基本原則或基本概念。多元化趨勢能為我們創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創作環境,環境藝術創作的觀念、思路、手法的運用都顯得十分活躍。設計師走出了固步自封的牢籠,規劃設計項目的種類、深度和廣度均已大大擴展,未來環境藝術規劃設計的發展,必將結合美學理論、功能理論、環境美化理論、田園城市理論、休閑游憩理論、綠地空間結構理論等,吸收借鑒環境倫理學、環境心理學與生態哲學等新的觀念,將逐漸走向生態設計、文化設計、區域設計、科學和藝術結合的設計。
3 結語
如今,環境藝術已逐漸向規范化、規模化、效益化、景觀化方向發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人居環境,保護生態平衡,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開創了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城市綠化美化工程建設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林丹,李衛華.城市環境藝術設計探討.青年文學家,2011,5.
[2]韓勇,房小燕.城市環境藝術與地域文化.山東文學(下半月),2008,1.
[3]劉克強.淺析建筑色彩與城市環境美.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