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教育依附于區域經濟而生,同時區域經濟發展又離不開職業教育的人力支撐。對于辦學空間十分有限的中職教育而言,妥善解決好人才培養模式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顯得十分必要。為此,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職業學校,始終堅持“與區域經濟相融合,以區域經濟為舞臺”的基本辦學理念,主動對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在辦學規模擴大和辦學層次提升上大做文章,取得了明顯的辦學效益。
關鍵詞:中職 人才培養 區域經濟 辦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4(b)-0187-01
學校所處的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國務院批準的首批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了以機械汽車、電子信息、化纖紡織、生物醫藥等為特色的主導產業,先后吸納了50多個“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據商務部最新公布的國家級開發區競爭力排名,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位居第六位。
隨著煙臺區域經濟總量兩年翻一番的急劇增長,以及開發區現代工業產業帶的迅速隆起,無疑需要大批量身處生產一線的技術應用性的操作工人與之相適應。近年來,針對飛速發展的區域經濟大環境的變遷,學校緊密圍繞市場需求,通過適時調整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小氣候”,并采取進駐企業調研,到發達地區、先進學校參觀考察、學習取經等有效形式,主動出擊,積極嘗試,順勢而為,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闡述的關于“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框架下,最終探索出了一條以擴大就業為導向,以實踐教學為核心的全方位人才培養模式。達成了人才培養適銷對路,為企業“用工荒”解困;實現了人才培養規模化,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增添后勁的大好局面。具體做法如下。
1 圍繞市場變化,合理專業設置
學校緊扣開發區機械汽車和電子信息兩大支柱產業和五大產品集群設置專業,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一是構筑了機械、數控、汽車、電子信息、船舶制造五大專業體系,擁有船舶電工、焊接技術應用、機械加工、數控、汽車應用、模具、電子、計算機應用、文秘、動漫設計與制作、服裝設計、客戶信息、幼師等20多個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以上。二是及時捕捉市場動態,學校在當地人才市場設立市場分析員,密切關注相關行業走向,客觀分析人力資源狀況,為學校搜集第一手資料,真正做到“專業設置市場說了算”。三是在已就業學生中聘任觀察員,按時將企業工種信息傳遞回來,為學校專業調整提供參考,做到專業設置與企業用工需求“零距離”。
2 結合企業需要,強化定向培養
學校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用工需求,為企業“量體裁衣”,大力開展訂單教學,先后開設了“富士康班”、“伊諾特班”、“大宇造船班”、“舒朗班”等80多個“訂單”班,按照企業制定的培養計劃、人才目標,由校企雙方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定向為區內大企業提供人才培養服務。學校先后牽頭組建了煙臺市電子信息職教集團、煙臺市船舶制造職教集團和山東省船舶制造職教集團,豐富了訂單教學模式的內涵,整合了區域周邊中職教學資源和人力資源,確立了兩個主導作用,一是大大夯實了學校在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中的主導作用;二是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訌娦F笕诤希仓嵱柶脚_。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有關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學校秉承“沒有實踐的職教不是真正的職教,沒有設備的職教不是完全的職教”的教學理念,全力推進實踐教學。概括起來,著重從三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引企入校,二是進廠辦校,三是共建基地。學校先后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大宇造船海洋(山東)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富士康模具、大宇造船焊接技能培訓、模具銑工鉗工三個培訓基地,由學校建設廠房,企業投資設備,免費培訓教師。截至目前,大宇造船基地為公司及配套企業東方精工、海愛爾、奧博特等累計培訓培養人才近千人;模具銑工鉗工培訓基地累計為富士康公司培養模具技術高級技工2000人。與此同時,學校還與大林電子有限公司、LG伊諾特、浪潮樂金等10多家企業合作建立了工讀結合實訓基地,讓學生邊學習,邊工作,使校企合作日益密切,校企依存度大增,學校在區域經濟發展舞臺上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
3 借助校校合作,拓寬辦學渠道
學校既重視在職教集團內部,定期開展各成員學校的“內聯”工作,同時眼睛向外,千方百計在“外引”上做文章,首先,建立了山東—巴伐利亞職教師資培訓中心煙臺培訓點,長期開展職教師資培訓,為推行人才模式改革積聚力量;其次,成立了長汽高專煙臺專修學校、山東科技大學煙臺函授站、山東交通學院煙臺函授站,目前在讀的脫產、函授本專科學生達800多人;第三,與吉林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聯合,開通遠程開放教育,注冊學生逾150人;第四,與韓國馬山大學、嶺西高中結為“友好學?!?,每年開展師生互訪,開辟國際人才培養合作;第五,會同寧夏、甘肅、內蒙、山西等西部職業院校開展跨省區聯合辦學,借此拓寬辦學渠道。
4 開展短期培訓,履行社會責任
在穩步推進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的同時,學校將社會培訓作為做大、做強職業教育和間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主渠道,靈活開展兩月、半年、一年學制等各類中短期培訓,一是常年開展電焊工、會計證、電工進網作業許可證等各種上崗證培訓,及車工、鉗工、數控仿真操作、模具銑工、模具鉗工等中初級技能等級考證培訓,二是積極開展會計電算化、會計證、計算機、電氣焊等各類技能培訓,重點開展針對失地農民、農民工、返鄉農民工、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陽光工程培訓,促進開發區內失地農民和下崗職工再就業,切實履行“熱愛開發區,建設開發區”的社會責任。
5 編制“藍領”搖籃,提升人才規格
近年來,隨著開發區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能提速升級,高技能人才供不應求。學校搶抓機遇,全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為區域內多家企業培養、培訓生產一線急需的新技師200多名,為企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目前,學校擁有模具制作、電子信息、船舶制造、服務外包等六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年培訓能力在5000人以上,日漸成為名符其實的“藍領”搖籃。
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膨脹,學校在區域教育中的影響力陡增。2005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2007年被命名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單位”。2009年被認定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就業培訓基地。2010年被授予首批全國中職改革發展示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