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近期表示,2012年銀行業不良貸款逐步上升,銀行業整體最高可達5%。作為不良貸款成因之一的惡性增資問題,是值得引起學者關注的。介紹了惡性增資的自辨理論、期望理論、代理理論等經典理論并據此著重從認知與責任角度剖析了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惡性增資的成因,繼而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認知;惡性增資;不良貸款;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047-03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3月13日表示,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企業現金流被削弱,將導致2012年銀行業不良貸款逐步上升,全年提高2~3個百分點,銀行業整體最高可達5%。事實上,即使前幾年不良貸款持續下降時,中國商業銀行也一直存在比較嚴重的經營風險和道德風險,這些風險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不良貸款的惡性增資現象。所謂惡性增資通常是指當向一個項目投入大量資源(如資金和時間)后發現完成該項目取得收益的可能性很小,在有明確而客觀的信息表明應放棄該項目的情況下,管理者仍然繼續投入額外資源的現象(Staw,1976)。銀行不良貸款的惡性增資浪費了資金,嚴重影響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導致金融抑制現象長期伴隨中國經濟生活的現實之中。因此,銀行不良貸款的惡性增資研究,既有理論探討價值,又有實際現實意義。
一、惡性增資相關理論回顧
在國內,對惡性增資問題的研究還幾乎是一個空白。境內公開出版物中,提到惡性增資概念的很少,據筆者所知,梁能(1999)在論述公司治理結構所要解決的經理層管理能力方面的問題時,提到了惡性增資現象和有關文獻。陳寒玉、陳冬華在翻譯Chow等人的文章《中國企業中“惡性增資”現象的廣泛性、影響、原因及對策探討》(2000)時,首次提出“惡性增資”這一中文術語,并對西方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楊瑞龍(2001)在分析國有企業投資擴張與企業財務困境時,用到惡性增資概念。劉兵軍、歐陽令南(2002)給出了惡性增資現象的中文概念。劉志遠、劉超(2004)通過實證研究比較了自辨理論和前景理論在解釋惡性增資現象上的效力。但國內專門研究銀行不良貸款惡性增資的學術文獻,筆者目前還未見到。
自從Staw在1976年提出“惡性增資”概念以來,國外學者對惡性增資行為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側重于提出惡性增資的理論解釋,分析惡性增資的影響因素和研究如何對這種現象進行有效的控制等方面。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惡性增資現象提出了許多種理論解釋,如經濟學角度、心理學角度、行為學角度等(Brockner,1992),比較重要的理論有:自辨理論、前景理論和代理理論等。
1.自辨理論。自辨理論認為,在出現負面信息的時候,對投資項目負責人的個人比不負責的個人更容易追加投資。所以,當一個人參與了初始的項目投資并且有負面信息出現時,惡性增資就更容易發生。自辨理論的觀點是“個人會千方百計地使他們以前的行為合理化,而不承認在感覺上已意識到的錯誤”(Staw Fox,1977)。在自辨理論中,惡性增資行為被認為是由回溯理性引起的,而當決策者并不對初始投資的失敗負責或初始投資是成功的時,決策者沒有選擇惡性增資的顯著傾向。
2.前景理論。前景理論認為,決策者在心理損失區域偏好風險,而在利得區域厭惡風險。Whyte解釋到,前期投資產生的沉沒成本對其決策者來說是確定的損失,如果承認項目失敗而放棄增加投資,決策者就要承受這個損失;相反,增加額外投資雖然可能導致更大的損失,但也存在盈利的可能,即使這種可能性很小,在兩個損失之間,決策者寧可冒險選擇增加投資也不愿意接受確定的失敗,因此決策者在巨大的沉沒成本面前會表現出惡性增資傾向。
3.代理理論。代理理論認為當委托人的目標與受托人的目標出現不一致,且委托人監督受托人行為的成本很高或根本無法實現時,代理問題產生。關于項目將來的運作和發展,如果受托人有私有信息,委托人就不能完全地監督受托人的行為,這時,雙方信息是不對稱的,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間的目標沖突將會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會促使受托人采取惡性增資的行為,這樣,受托人希望實現他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而犧牲了委托人的利益。
以上我們簡單回顧了惡性增資相關的理論,其實從本質上看,絕大部分的理論主要是從認知和責任角度來探析不良貸款惡性增資形成的原因,下面結合中國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從這兩個角度詳細探討。
二、認知與責任對銀行不良貸款惡性增資的影響
隨著銀行風險管理意識的不斷增強和電子系統的不斷完善,加上有較為完善的業務操作規程、業績考核評價機制和獎懲機制,還有近年來對信貸人員的培訓更為重視,銀行對導致不良貸款惡性增資的項目因素、結構因素、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都有一定的防范和預警能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銀行業目前競爭壓力的加大,信貸人員面臨擴展客戶市場的壓力和刺激,而且一旦信貸項目開始走流程,信貸人員容易產生將項目繼續下去的情感和欲望,在分責制下就容易引起惡性增資。當企業面臨財務危機時,信貸員總是必須從是否增加給它的貸款中作出決策。信貸人員必須慎重考慮他們的貸款決策:是避免惡性增資風險從而面臨失去客戶風險還是維持客戶關系并且承擔惡性增資風險。事實上,信貸人員的工作通常有兩個任務:業務增長和風險管理。當一家投資不足的企業為其項目申請貸款時,信貸人員必須考慮:該項目經濟上是否可行;客戶特性;信譽狀況;管理能力;抵押品的價值;償還條款。一般情況下,經過信貸評估,信貸人員將對新項目提出建議。
在這一過程中,信貸人員可能會對貸款項目產生情感。在Lewicki(1980)做的一系列訪談中,信貸業務員和信貸管理者將情感因素作為增資的一個主要原因。一旦一筆貸款申請被立項,信貸人員就自覺有將該筆貸款落實的個人責任。如果企業持續陷入財務困境,總在尋求額外的信貸支持,信貸人員就必須冷靜考慮一下,在對該項目產生的感情、企業是否可渡過目前困境、因發展了劣質客戶且惡性增資可能須承擔責任間進行權衡(見圖1)。
研究Staw Ross的信貸環境模型可以發現,惡性增資的概率取決于貸款關系的個人認知和惡性增資責任哪個更為顯著。如果一名信貸人員營銷了一筆貸款業務,他對于該企業的信貸關系就有很強烈的認知,因而在后續決策中更傾向于追加貸款。而信貸員個人負責制由于增加了信貸人員責任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惡性增資概率。
曾經有些研究認為個人負責制會增加銀行不良貸款惡性增資的概率(如Fox Staw,1979),他們認為個人負責制使信貸員竭力避免承擔過去決策失誤的責任,信貸決策者通過對形成不良貸款或有此跡象的企業增加貸款寄希望于企業能扭轉困境從而消除不良避免承擔責任。這一觀點在過去可能是成立的,但隨著各銀行信息系統和信貸管理的不斷完善,銀行內部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大有改觀,信貸人員個人很難隱瞞企業的真實狀況,貸后檢查也可以防范類似情況。不過,由于個人負責制,信貸人員人人自危,容易導致“惜貸”現象,從而使得信貸增長與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不能協調。因此2000年后,各銀行紛紛實行審貸會制,集體負責。在這種制度下,貸款惡化就可以很輕易地被歸因為不可預見因素而不是初始決策時決策者沒有充分估計可能的風險,因為一般來說,各行審貸委員會的委員組成是相對穩定的,一般由行長(或分管信貸的副行長)、信貸業務部門、風險管理部門、稽核部門等的經理組成,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是相對固定的。審貸會制的原意是集體決策可比個人決策更準確估計風險,但實踐中,集體決策也暴露了很多弊端,如集體負責意味著無人負責。
從中國近幾年集體負責制的實施中我們發現,集體負責制減輕了信貸決策者惡性增資的責任,在審貸會決策下的惡性增資,信貸決策者承擔的責任遠遠小于個人負責制下的決策者。信貸決策者雖然也可能被批評,但他可將(下轉66頁)(上接48頁)惡性增資歸結為維持銀企良好客戶關系的無私心的行為。初始決策認知與決策責任間的關系,我們發現,只有當決策者有理由惡性增資時增加決策責任才能降低惡性增資的可能,否則沒有特別的理由,決策者不會進行增資。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信貸員在貸款業務中產生的個人認知越高,越容易做出增資決策;而一旦其所需承擔的決策責任低時,惡性增資發生的概率就提高。其實,不僅是信貸員的認知和責任會影響到惡性增資的發生概率,信貸員的級別也會對此產生影響。一般認為,高層信貸決策者,比如行長、副行長或信貸經理容易認為自己享有信貸免責,一定情況下容易造成惡性增資。
三、策略建議
隨著中國商業銀行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法制等宏觀環境的不斷好轉,為降低不良資產占比、提高信貸資產質量,銀行需要做的是不斷省視自己,多從自身找原因,然后對癥下藥。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惡性增資的成因很大部分在于銀行體制、責任制度、信息系統以及信貸人員素質不夠完善,這就需要首先建立現代銀行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機制;建立科學的信貸決策和信息環境;提高信貸人員的心理素質和業務素質;并加強監管和審計。
參考文獻:
[1] Chow,C.W.,Vidya A.N.,and Fleenor,C.P.中國企業中“惡性增資”現象的廣泛性、影響、原因及對策探討[J].陳寒玉,陳冬華,譯.
中國財務與會計評論,2002,(1).
[2] 劉青,劉志遠,張健.銀行高層更替與不良貸款惡性增資——基于不良貸款撥備與剝離視角的分析[J].金融論壇,2007,(2).
[3] 劉青,劉志遠.集體決策能抑制惡性增資嗎——一個基于前景理論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7,(4).
[4] 劉青.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續擴動因與控制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8:5.
[5] 劉志遠,劉超.基于實驗研究的惡性增資行為解釋:自辨理論還是前景理論?[J].中國會計評論,2004,(2).Linda V.Ruchala,John W.
Hill Dan Dalton.Escalation and the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A Commercial Lending Experiment,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
1996,(37):15-26.
[6] V.Srinivasan Rao,Alan Monk.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Anonymity on Commitment to Dicisions:Preliminary Evidenc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J].1999,(4):502-509.[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