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業是民生之本,從勞動者來說,就業使勞動者取得報酬,獲得生活來源,實現人生價值;從國家來說,就業問題的解決關系到國家和社會的穩定。中國面臨的就業問題,必須從中國人口眾多,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政府、企業、勞動者應多措并舉,共同解決中國就業問題。
關鍵詞:就業;民生;政府;企業;勞動者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163-02
就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在當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解決好就業問題,有利于解決關于民生的其他事情,因此就業是民生之本。
一、為什么就業是民生之本
1.就個人來說,就業可以使勞動者取得收入,獲得所必需的生活資料,進而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受到社會的尊重。如果每一位勞動者都能憑借自己的能力獲得應有的收入,這不僅可以維持自身生存,還能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這一過程中,就業使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同時也可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2.就國家來說,中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若能使勞動者充分就業,不僅能夠解決個人的生活問題,也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解決民生是國家工作的重點,而民生問題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解決好就業問題。若解決好就業問題,就能夠降低失業率,增加人民收入,為人民解決教育、生活、住房、醫療等問題提供物質基礎保障,同時也促進了人民的消費,通過促進國家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
二、政府、企業、勞動者多措并舉促進勞動者就業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具有13億多人口,并且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在擴大就業和促進再就業采取政策必須立足于這一基本國情,必須要把眾多人口轉變為人力資源充分的經濟優勢,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就業發展之路。同時,中國還處于經濟轉型時期和城鄉二元結構的轉變的雙重過程中,因此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擴大就業,解決好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解決就業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勞動者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促進就業措施
1.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前進中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從研究情況來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大體帶動80萬~100萬人的就業。因此,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讓更多的勞動者就業。對于經濟增長,我們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第一,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過去我們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低。在當前世界經濟危機還沒有取得根本好轉,歐債危機還在蔓延,出口受到了重挫,因此拉動經濟增長要由原來依靠出口和投資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拉動。中國人口眾多,具有很大的消費市場,因此提高人們的收入,促進他們的消費,從而實現經濟的增長的良性循環。第二,在三大產業中,過去我們主要依靠第二產業來拉動經濟的增長,面對當前的經濟的轉型,我們要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依靠第一產業,根據當地的實際,建立生態農業;依靠第三產業,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依靠第二產業,走新型的工業化道路。第三,以前我們促進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的粗放型的增長,現在我們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來促進經濟的發展。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從而促進就業。
2.把“就業率”納入政府政績考核。要使政府切實履行起促進就業的職能,就必須將促進就業納入政府的考核指標。只有將促進就業與政府政績的考核掛鉤,政府才會更加注重就業問題,才會更加積極的制定一系列政策來促進就業。從國際上來看,各國都對政府必須承擔促進就業和治理失業的主要責任已達成共識,促進就業普遍成為政黨競選和各國政府施政的重要砝碼。在中國,政府促進就業,提高就業率,降低失業率,不僅有利于保障勞動者就業權實現,而且也有利于改善民生,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必須把促進就業納入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3.注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短期內想把中國的人口優勢轉變為人才優勢,比較艱巨。由于人口眾多,所以我們面臨就業的嚴峻形勢,因此我們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吸納更多的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緩解勞動力相對過剩。其中第三產業就業增長彈性大,在吸納就業上跟第一、二產業比起來具有獨特優勢。中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較低的人工成本,這是中國的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第三產業有利于把中國的人口眾多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也有利于緩解中國的嚴峻的就業壓力。因此,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符合中國的國情和當前的實際。
(二)企業在促進就業方面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1.企業應尊重勞動者的公平就業權。國家保障公民就業權有利于促進公平就業。對于企業來說,承擔社會責任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尊重勞動者的公平就業權。具體來講,企業承擔的促進公平就業的義務主要體現在就業前、就業中等各個方面。就業前,企業對所有勞動者都應當給予平等的就業機會,不得對勞動者實行歧視,尤其是性別、身高、外表等歧視;就業中,企業應當對所有的勞動者給予公平的報酬、平等的晉升機會、安全的工作條件等,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公平就業的權利。
2.加強對雇員培訓。加強對雇員培訓,對國家,社會,企業,雇員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企業來說,加強對雇員的培訓,能夠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也能夠提高企業的利潤率。對國家來說,有利于提高國民的素質,增強中國的綜合實力。對社會來說,對防治雇員失業、緩解就業和減輕社會負擔具有主要作用。對雇員來說,有利其提高自身能力,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更有利于其晉升,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
3.盡全力保護職工權益。企業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社會效益,應該承擔企業在社會中的責任,保護職工的權益。當前,社會中出現了長期拖欠職工工資的企業,這也是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最突出的表現。如果企業是在市場競爭中失敗了,出現虧損,實在發不出工資,那是能讓人理解的,這個時候企業應該團結職工,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渡過企業的艱難時期。但有些企業是有能力發工資而不發,嚴重侵犯了職工的權益,讓職工的生存受到威脅。這種犧牲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企業,不僅會激化職工與企業的矛盾,造成兩極分化,而且也破壞了正常的經濟運行秩序,最終使企業自身和國家都受到損害。因此企業不管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都應該承擔社會責任,保護職工的權益。
綜上所述,企業不可能脫離社會獨自生存和發展,企業充分利用社會上的資源來發展壯大自己,從而才獲得利潤。因此企業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應當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企業只有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才能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大眾的好評,這不但有利于促進企業的自身發展,而且有利于促進社會效益。
(三)勞動者應樹立正確就業觀念,并且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1.勞動者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第一,樹立自主擇業觀。首先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和優勢,在這個基礎上,自由的選擇職業,找到自己喜歡做又擅長做的工作。第二,樹立競爭就業觀。面對激烈的就業的競爭。勞動者為此要努力學習,提高技能和素質,積極主動地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要。第三,樹立職業平等觀。各個行業的勞動者,都為創造社會財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各個行業和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從事什么工作、只要腳踏實地、兢兢業業,都能有所作為,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第四,樹立多種方式就業觀。現代市場經濟和信息技術導致就業形式多樣化,諸如自由職業、彈性工作、臨時工等就業方式不斷增加,可以更加靈活地選擇。勞動者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把個人理想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同時進一步實現社會價值。
2.勞動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身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在就業的過程中,素質高、能力強的勞動者最有可能被錄用。因此,勞動者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綜合素質、尤其是文化素養,切實按照社會和企業的需要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增強自己的綜合實力。另外,勞動者應該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在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勞動者應該擺正好心態,坦然面對,越挫越勇,敢于克服困難,同時也要多鍛煉自己的身體,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總之,切實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讓自己有較強的綜合實力和突出的專業優勢,從而滿足用人單位和社會越來越高的要求。
3.勞動者要培養良好的創業的精神,并做好充足的創業準備。自主創業既是解決就業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有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之一。勞動者先就業再創業,是勞動者創業的正確的途徑。勞動者可以先在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工作,了解清楚這個行業的運行規則以及行業知識,等有了一定經驗的時候并且有了一定的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在這個基礎上,積極了解各項扶持政策,為自主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對國家來說,能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對勞動者來說,有利于實現其自身的社會價值。但中國面臨就業問題嚴峻,因此,我們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政府、企業、勞動者必須多措并舉,促進就業:政府通過履行自己的職能,促進就業;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注重社會效益;勞動者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并且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在這基礎上,把握機遇,進行創業。
參考文獻:
[1] 張韻秋.就業:民生之本安國之策[J].上海企業,2006,(10).
[2] 范文.就業是民生之本[J].求是,2007,(7).
[3] 王軍.保民生擴內需切實支持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J].中國財政,2009,(4).
[4] 周凌云.民生視野下大學生就業對策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1,(12).[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