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河南省正在積極構建適應自身發展特點的區域創新系統。2007 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河南的決定》,河南省政府頒布了《河南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 年)》。基于中國原經濟區發展的戰略背景,構建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引入生態學中生態適宜度評估模型對河南省17個地級市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適宜度進行了測算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除鄭州、洛陽兩個地市外,河南省各地市的創新適宜度普遍偏低。
關鍵詞: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估體系
中圖分類號:F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170-03
引言
區域創新系統越來越呈現出生態特征。黃魯成(2003)首次提出了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技術創新復合組織與技術創新復合環境,通過創新物質、能量和信息流動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系統。羅亞非在其2010年發表的《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績效評價研究》一書中繼承了黃魯成對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定義。他們都認為技術創新主體與技術相關主體共同構成技術創新復合組織,技術創新主體包括從事技術創新活動的企業和科研機構,而那些不直接從事技術創新活動,而是為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服務的政府、大學與科研機構構成了創新相關主體;創新物質條件、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構成技術創新復合環境。
本文在對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為: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由創新主體與創新環境通過物質、能量、信息的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具有生態系統特征的系統。其中創新主體包括相互支持的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同樣也應該包括區域內的政府及中介機構等相關支撐機構,其中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主要從事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與政策創新主體主要是政府。但是作為相關支撐機構的政府與中介機構的功能與外部環境的作用更為接近,因而政府與中介機構等在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分析中,筆者更傾向于將其歸于創新環境。創新環境包括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及創新激勵約束機制。其中創新基礎設施包括信息網絡、圖書館、數據庫、實驗室等科研設施和基本條件;創新資源包括人才、資金、專利、信息等;創新激勵機制是政策與法規、管理體制、市場與服務等激勵約束體系的統稱主要由政府與中介機構提供。
一、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的思路。李自珍(1993)首次將生物種的生態位適宜度定義為表征種的屬性的最適生態位點與表征生境屬性的現實資源值之間的貼近程度,之后構建了生態適宜度及適宜度進化動量的數學模型。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是指創新主體在一定區域內開展創新活動時,創新主體所需的最適資源位與創新環境所提供的現實資源位之間的貼近程度。創新主體主要指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創新環境主要指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與創新激勵機制。
2.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指標的選擇。從本質上講,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指標的選擇是建立在對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概念內涵理解的基礎之上的。綜合國內外相關區域創新系統評價指標的文獻,遵循科學性與現實性原則、系統整體性與開放性原則、可操作性與可比性原則,本文采用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經濟環境及技術環境5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構建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指標體系。
3.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的數學模型。對于自然科學領域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對象的需求生態位可以通過大量的實驗得來,即其最佳生態位的位置可以通過科學實驗得出較為準確的位置,這是其他領域生態位適宜度研究所不具備的。而對于社會經濟領域的最佳生態位的位置,大多數學者以其評價指標中的一組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來確定,本文也是采用這種方法,當區域現狀資源條件完全滿足發展的要求時,生態位適宜度為1,當資源條件完全不能滿足其對應的資源要求時,生態位適宜度為0。
假設有m個創新生態系統,則Yij(i=1,2,…,m;j=1,2,…,n)表示第i個創新生態系統在生態因子j上的觀測數據值。首先要采用的無量綱處理方法為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從而消除指標量綱的影響,公式如下:
y′ij= (1)
即每一變量除以該變量取值的最大值,標準化后使各變量的最大值為1。其中,ymax表示Yij(i=1,2,…,m;j=1,2,…,n)中的最大值,y′ij表示第i個區域創新系統生態因子j的現實生態,Yaj(i=1,2,…,m)表示第j個生態因子的最佳生態位,即:
Yaj=max(y′ij),(i=1,2,…,m) (2)
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數學模型為:
由(7)可求出ε值。
進一步設區域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現實生態位為Yi=(yi1,yi2,…,ym),最佳生態位為Ya=(ya1,ya2,…,yam),則可以得到進化動量表達式(8),進化動量反映的是評估對象現實生態位對其最佳生態位的趨適作用的強度,也反映了評估對象適宜度的提升空間。
Qi=,i=1,2,…,m (8)
二、河南省17個地級市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實證分析
1.數據來源。本文選擇河南省17個地級市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濟源市由于部分數據無法找到所以沒有包含在此次研究中。本文的數據一方面來自統計年鑒,包括《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1)》、《中國統計年鑒 (2011)》、《河南省科技統計年鑒 (2011)》、《河南省統計年鑒 (2011)》以及自河南省科技網(http://www.hnkjt.gov.cn)、河南省統計網(http://www.ha.stats.gov.cn/hntj/index.htm)。
2.數據分析。通過查閱統計年鑒及網絡得到河南省各地市2011年創新主體及創新環境20個指標的原始值,首先利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評價模型公式(1)對17個地市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利用標準化處理后的數值和公式(2)到(7)求出ε=0.7467,然后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值帶入公式(3)和公式(8)可得到河南省17個地市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值和進化動量值(見下表)。
研究結論
將各地區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與進化動量值的排名進行比較(見上表),明確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的優劣及適宜度提升的空間,對于各地區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實踐,以及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的創新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各個地級市生態適宜度得分來看,根據上表的排名情況將河南省17個地級市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生(下轉178頁)(上接171頁)態適宜度明顯高于其他地市,這類地市有鄭州市和洛陽市,這說明這兩個城市行對于其他地市來講更有利于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動。第二類為生態適宜度大于0.5的城市,這類城市包括新鄉市、許昌市、平頂山市、南陽市及焦作市。第三類為生態適宜度小于0.5的城市,這類城市包括了河南省大部分的地區,包括安陽市、開封市、濮陽市、三門峽市、駐馬店市、商丘市、周口市、漯河市、鶴壁市及信陽市,這些地區的創新適宜度水平較低。
從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適宜度進化動量值來看,河南省17個地級市里面,區域創新生態系統進化動量值排名高于其適宜度值排名的城市有許昌市、平頂山市、三門峽市及周口市,說明這四個地級市具有更強的對最佳生態位的趨適強度,可以通過對當前創新資源的整合就能達到更高的適宜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