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被稱之為“國際商業的生命血液”的信用證是國際貿易中應用最廣泛最重要的支付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其中,最常見的也最容易被不法進口商設置陷阱的通常是信用證中的“軟條款”。軟條款的出現使得出口商面臨較大的出口收匯風險。如何定性軟條款的概念,了解軟條款的形成原因,識別軟條款的不同類型,防范軟條款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信用證;軟條款;原因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195-02
在國際貿易中,由于信用證屬于銀行信用,交易簡便快捷,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最重要的支付方式,被稱之為“國際商業的生命血液”。信用證只要求單單一致,單證一致的付款條件容易被不法的買方用來設置一些隱蔽性的條款,蒙騙賣方,從中獲益。最常見的就是信用證的軟條款。
一、信用證軟條款的概念
信用證“軟條款”(Soft Clause),在中國有時也稱為“陷阱條款”(Pitfall Clause),是指在不可撤銷的信用證加列一種條款,使出口商不能如期發貨,據此條款開證申請人或開證行具有單方面隨時解除付款責任的主動權,即買方完全控制整筆交易,受益人處于受制人的地位,是否付款完全取決于買方的意愿。
這種信用證實際變成了隨時可以撤銷或永遠無法生效的信用證,銀行中立擔保付款的職能完全喪失。帶有此種條款的信用證實質上是變相的可撤銷信用證,極易造成單證不符而遭開證行拒付。買方憑借信用證“軟條款”還可以騙取賣方的保證金、履約金等,嚴重的損害了賣方的利益,給正常的貿易支付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二、信用證軟條款產生的原因
1.國際上尚未形成對軟條款的處理辦法。國際上暫時還沒有對軟條款概念的一個統一界定。并且各國對于信用證軟條款的法律適用、管轄權等問題,暫未形成統一的處理辦法。國際商會在2007年制定《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UCP600)時,也沒有明文規定禁止使用包含軟條款的信用證。這就給軟條款的盛行提供了溫床。
2.信用證本身的缺陷。信用證具有三大特點:開證行承擔第一性付款責任,信用證是一項獨立的文件,信用證是純單據業務。而從信用證的特點我們可得知:銀行付款的前提是“單單一致、單證一致”原則。即賣方只要提交符合來證要求的單據,銀行就必須付款,而不負責確認該批貨物的質量和數量。也就是說,即使裝運的是一批石頭,銀行也不負責。銀行這種表面化、形式化的審單,為賣方進行單據欺詐創造了條件。在國際貿易中,從賣方結匯到買方收貨需要一段運輸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賣方如果進行欺詐,以次充好,或發錯貨,或不發貨,然后編制相關符合信用證要求的單證去結匯。對此,買方很難保證自己正常的利益,也許只能夠拿到一些單據文件。信用證對于賣方利益保護的傾斜,使得買方在支付貨款后,力圖獲得貨物的各種信息和控制權,從而為信用證軟條款的產生提供了動因。
3.信用證操作方故意行為。(1)買方為了掌握對信用證的主動權設置信用證軟條款。當買方作為中間商存在時,一方面要控制上家的貨源,另一方面未能及時聯系下家或擔心下家臨時毀約。因而在信用證中設置陷阱條款,遇到不利的市場狀況,買方就能借此免除付款義務。(2)買方出于詐騙而設置信用證軟條款。買方在交易特殊性的貨物或專為自己設計加工的貨物時,故意設置軟條款,使賣方在發貨后,得不到信用證議付時規定的單據,無法進行議付,獲取貨款。而買方再借口到達目的地的貨物質量存在問題,從而迫使賣方降價處理該批貨物。(3)買方為了防止賣方毀約或欺詐有意設置信用證軟條款。當從國外進口產品時,買方無法實現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質量進行全程跟蹤,只能收貨后進行商檢。一般此時已經完成付款。在商檢或使用一段時間后才發現商品的質量問題,無論是直接向賣方索賠,還是通過國際仲裁獲得賠償,都會讓買方覺得十分麻煩。為防止賣方欺詐,買方會利用信用證軟條款。
三、信用證軟條款的類型
1.控制信用證生效的軟條款。此類信用證必須在滿足買方或開證行提出的某些條件后才生效,買方完全掌握了信用證的主動權。如信用證中這樣規定:“THIS LETTER OF CREDIT IS NOT OPERATIVE UNTIL WE ADVISE PRICE,NAME OF VESSEL,DESTINATION AND FINAL DOCUMENTARY REQUIREMENTS BY WAY OF AMENDMENT.”(即:直到我們通過修改信用證,通知有關價格、船名、目的港和最后的單據的要求后,本信用證方能生效)。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尚未確定這個信用證項下的各種單據、證書的詳細要求和指示,為了履約,買方按時開出信用證,但注明限制生效條款時,賣方若急于交貨裝船,將使制單發生困難,更難于結匯。
2.商檢中的軟條款。(1)在信用證條款中設置限制辦證機構的條款。信用證要求賣方的商檢證書要由進口國領事館認證,而在當地沒有這類機構,賣方要么不可能履行,即使到有此類領事館的地方,時間就成為主要因素,很有可能遲交單據。(2)在信用證的單據條款中設置收貨人檢驗條款。這種軟條款在設置的時候,賣方比較容易接受,因為從邏輯和表面上乍一看是成立的,原因是貨物是進口上購買的,對商品質量的控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深究起來不難發現,由于信用證支付特點決定了賣方提供的單據必須符合信用證的要求,這就使買方可以借助此條款控制賣方。因為買方可以隨心所欲地對貨物百般挑剔不出具檢驗合格的檢驗證書或遲開此類證書,賣方就不能及時備齊信用證規定的單據去議付行交單,導致單證不符而被開證行拒付或因遲交單而被開證行拒付。這些信用證商檢軟條款大多打著控制質量為名,在商檢證書、簽字等方面控制賣方所交單據,賣方一旦接受這種條款就陷入到難以擺脫的“陷阱”之中,有非常大的隱蔽性。這類條款都屬于不正常條款,也是違反信用證支付慣例的條款。
3.開證行或買方要求簽字或印鑒與開證行、通知行或賣方的要求相符的軟條款。其具體表現為:(1)貨物檢驗證明或貨運收據由買方或買方授權的人出具和簽署,其印鑒應由開證行證實方可議付的條款。(2)商品檢驗證由買方出具和簽署并由賣方會簽,同時,其印鑒應與通知行持有的記錄相符。(3)商品檢驗證由特定的人或單位出具并簽署,但他們的印鑒必須由通知行證實。(4)貨運收據由買方或買方授權的人出具并簽署,其印鑒必須與開證行的檔案記錄相符。(5)由買方授權人出具并簽署的貨運收據,其印鑒必須符合開證行持有的記錄。這類條款,賣方很難把握貨運收據上的簽字和圖章與開證行持有的記錄相符。
4.裝運軟條款。裝運軟條款是指開證申請人利用信用證中規定的裝運港、目的港、裝運時間、可否分批裝運或轉運、船公司、船級、船齡等方面的內容,規定各種限制受益人的軟條款。這類軟條款在市場和國際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易成為申請人和開證行拒付的理由和借口。一旦行情發生不利變化,買方往往不發通知,等賣方明白時為時已晚。
5.限制付款的軟條款。信用證中對付款提出附加額外條件。具體表現為:(1)信用證中規定以進口方實際收到貨物后才付款。如某外國銀行開來的信用證的付款條件為:“收到貨物后,我行將根據你們的指示付款。”(2)在貨物到達進口國港口,由進口方出具檢驗證明后,開證行才能付款。如:“開證申請人通知開證行已收到貨,并證明貨物及數量符合定單的規定和開證申請人授權才付款。”(3)付款以買方承兌匯票為前提。如:“一接到與本信用證要求相符并經開證申請人承兌過的匯票,我們將保證按你們的指示償還貨款”。這些條款改變了信用證開證行的責任,解除了開證行的第一性付款責任。賣方發貨之后能否收回貨款,完全取決于進口方的商業信用,違反了《UCP600》的規定。
6.制造條款間相互矛盾的軟條款。這種軟條款使條款之間相互矛盾,賣方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不可能做到單證一致,因為符合前一條款必定違背后一條款,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單證一致”或“單單一致”。如,在運輸單據中,運輸條款要求海運提單,又要求海陸聯運提單;信用證規定“貨物裝運必須于收到開證申請人通過開證行發出的指定船名指示后”,同時又規定“屆時若申請人未按合同規定期限通知船期、船名,受益人具有租船權”。這些條款相互矛盾,讓賣方不知所措,必然影響其正常收匯。
四、信用證軟條款的防范措施
1.認真審證。賣方收到信用證后應立即與合同核對,查看信用證的條款是否與合同一致,有無不符點,有無設置軟條款。發現問題要馬上與買方聯系對信用證做修改,為順利發貨及收匯做準備。
2.盡量選擇資信狀況良好、償付能力強的銀行開證。這些銀行會注意自身的聲譽,會很嚴肅認真對待“軟條款”問題,減少賣方的風險。
3.深入調查貿易伙伴的資信狀況。在訂立合同前,應通過銀行或資信調查機構了解對方的資信和履約能力,有效的避免信用證軟條款的出現。
4.大力提高外貿人員的素質,加強業務培訓。隨著外貿的發展,信用證軟條款的種類也越來越多,變化萬千。許多單證人員易被其表面所蒙蔽。因此,外貿公司應加大員工的業務培訓力度,提高對信用證軟條款的識別能力,降低公司風險。
參考文獻:
[1] 霍東建,耿惠斌,劉紅玉.信用證軟條款的認識與防范[J].中國市場,2007,(21).
[2] 徐昕,毛雪剛,郭翊.“軟條款”信用證問題探討——從某件信用證糾紛案談起[J].理論探索,2009,(5).
[3] 胡靜.信用證軟條款問題探析[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1).
[4] 柳仕超.信用證軟條款識別及應對的案例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10,(8).
[5] 李艷楠.淺談信用證的形式與防范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34).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