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私營商業的發展,對于配合公營商業保障邊區軍民的物資商品的供給,促進邊區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黨中央和邊區政府對私營商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無疑對邊區私營商業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私營商業;政策;抗戰時期
中圖分類號:F12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203-02
一、邊區私營商業的發展與繁榮
抗戰爆發后,為鞏固和建設邊區,黨中央和邊區政府從發展邊區經濟的大局出發,在大力發展公營商業的同時,對私營商業采取了一系列保護和扶持的政策,鼓勵和支持私營商業在邊區范圍內自由發展[1]。由于邊區政府扶持私營商業發展政策的制定和貫徹,國內環境相對和平,邊區私營商業逐步恢復和發展起來。以延安為例,1935年延安的私營各類商店僅有27家,其中大部分還是小本經營的“便利店”,1936年迅速發展到123家。1936年后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1939年增加到246家,1942年增加到370家,到抗戰勝利前的1944年,發展到了473戶,比1935年增加了17.5倍[2] 。延安商戶的資本總額由1936年的300萬元,增加到1940年的110萬元,增加了26倍。1944年延安市私營商戶的資本總額達到16億元,比1936年增幅高達500倍,私營商業發展進入繁榮時期。
隨著私營商業發展和繁榮的標志,一方面是私營商戶絕對數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邊區私營商業從業分工也日漸細密和明確。以延安為例,抗戰之前私營商戶大多從事食鹽和土特產等商品的經營,經營范圍狹窄、商品品種單一,商戶間的分類界限模糊。1937年以后,這種狀況逐步得以改變,延安私營商戶經營的商品分為商業和小手工業兩大類,其中經營商業類商品居于主體地位。在延安市473個商戶中有317個商戶從事這類商品的經營[2] 。從1940年開始,為打破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中央中央和邊區政府帶領邊區軍民開展了生產自救運動,同時加大了發展工商業經濟的力度,從政策、財政、金融上對私營商業支持的力度空前加大,特別是對中小商人的扶持,進一步刺激了私營商業的發展,推動了私營商業在整個邊區范圍內的全面發展,推動了私營商業在整個邊區范圍內的全面發展。如延安市私營商戶的發展又出現了一個新的高峰期,從1940—1941年,僅兩年時間就凈增商戶75家。
1943 年以后,伴隨著大生產運動的深入開展,政府提倡工業手工業產品的自給,邊區生產的產品商品逐漸增多,一些原來經營雜貨布匹的私商,亦開始購買織機或開辦生產作坊,成為自產兼自銷的作坊性商號,開始經營邊區自產的商品。1943 年綏德市商號 158 戶,與1942 年相比,一般性商號由 71.4%下降到 65.2%,作坊性商號則由 25.9%上升到 34.1%,奢侈性商號由 2.7%下降到 0.7%[2] 。這些變化表明一般性商業正向著作坊性商業轉化,這與邊區自給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同時,在1942年前后,邊區許多地方富余起來的農民,有能力開始興辦消費合作社或自己辦商店。如延安姚店子的貧農童冬旺,土地改革后分得了16坰土地,生活富裕有一半的盈余,開始兼營商業,“現開兩個騾馬大店,雇兩個工人;動產即以其自報的計算,也在2萬元以上。”[3]
抗戰時期,邊區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實行普遍的發展生產、開展大生產運動、繁榮市場、穩定社會等“休養生息”政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改善,人民的購買力普遍得到了提高,邊區對商品的有效需求量大增,又進一步刺激和促進了私營商業的發展。
二、邊區政府對私營商業政策的制定
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及邊區政府從發展邊區經濟的大局出發,對私營商業采取的是保護和扶持的政策,基本政策是“原則不是左的取消與打擊私人資本,而是保護與發展私人資本,但也不是右的走舊的資本主義道路,放縱發展壟斷的資本市場”[2] 。邊區對私營商業的基本方針是“對內自由,對外調劑”,鼓勵和支持私營商業在邊區范圍內自由發展。具體政策為“對內自由貿易,獎勵發展私人商業。對外調劑輸出入,鼓勵土產輸出及無代用品的必需品輸入;限制迷信品、奢侈品的輸入及對邊區自給不足的必需品輸出;發展商業合作,便利人民交換,抵制商業資本的過分剝削”[4]。邊區對私營商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為私營商業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1937年7月6日,為更好地保護私營商業的發展,促進邊區的經濟建設,邊區政府在提出的施政綱領中提出了“保護商業,發展合作運動、推廣貨物流通”[5]以及鼓勵私人經商,獎勵外地商人到邊區經營工商業等主張。1939年1月,邊區第一屆參議會的決議中把“獎勵商人投資,保護商人營業,以利商業發展”作為政府主要任務之一。在隨后頒布的《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中規定:“獎勵商人投資”、“保護商人自由營業,發展邊區商業”等[6],以法律的形式來確定對私營商業的保護,以此來促進私營商業的發展。隨后邊區政府相應地制定了一系列團結和保護私營工商業者、鼓勵和支持私人經商、獎勵外地商人來到邊區經商以及對私營商業實行低稅率的傾斜性政策等,以促進邊區工商業經濟的發展。
為保護邊區私營商業的發展,明確在當時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有合理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針對黨內同志對私人資本主義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態度的問題,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就此問題在全黨進行了普遍的理論教育。毛澤東于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著重指出,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形態是新民主主義經濟,應允許和支持私營工商業在邊區經濟中得以充分的發展。同年12月25日,毛澤東又在《論政策》一文中強調:“在現階段應該積極發展工業農業和商品流通,應該吸引原來的外地的資本家到我抗日根據地開辦實業”,“應該避免對任何有益企業的破壞,關稅政策和貨幣政策應該與發展農工商業的基本方針相適合,而不是相違背”[7]。1941年8月6日,毛澤東就邊區經濟工作問題指出:今后要“大放農貸和合作社貸款,兼放畜牧貸款和私商貸款,以達增加糧食產量,牛羊產量與相當繁榮商業之目的”[8]。1941年7月1日,陳云同志也指出:“對內發展與保護私人商業,并健全與擴大合作社力量和集中公營商業的領導,使它們在商業上起調節作用,促使邊區商業資本向合理的方向發展為最終目的。”[2] 在這種正確思想指導下,中央及邊區政府從發展邊區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大局出發,對私營商業采取一系列的保護和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私營商業在邊區范圍內自由發展。對私營商業政策的制定,為私營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的保障。
三、對私營商業政策的實施及意義
為貫徹和實施黨中央和邊區政府保護和發展私營商業的政策,邊區政府對私營商業發展采取的具體措施是:制定了勞動保護法,正確處理勞資關系;對私營商業實行低稅率的傾斜性政策,保護私營工商業者的正當利益;加強對私營商業的指導和管理,嚴禁和打擊投機倒把、囤積居奇等行為;提倡和鼓勵中小商戶的發展,滿足邊區人民多層次的需求;制定和實施對實業家來邊區投資工商業的獎勵政策;制定和實施各類商民享受政治平等權利等一系列的具體措施。通過上述政策和措施的實施,從根本上為私營商業的迅速恢復和發展提供了保障。每當私營商戶遇到困難時,都能得到政府信貸的扶持。如1938年日寇對邊區的轟炸、1942年發生的洪澇災害等,在使私營商戶遭受損失的情況下,邊區政府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發放商業性信用貸款和救濟性小額商業貸款,發放普遍救災貸款,給商人繼續營業以支持,扶持他們經營和發展。邊區銀行對商人存戶給予20%透支數目的優待。1942年,邊區政府還曾以抵押放款的方法,來刺激私營商戶經營外貿進口,支持私營商戶的進出口業務。
對私營商業政策的制定與私營商業的發展,是與當時邊區政府實施自給經濟建設方針和開展大生產運動聯系在一起的。從1939年開始,邊區政府為打破國民黨對對邊區的經濟封鎖,克服財政經濟的嚴重困難,堅持持久的抗戰,制定了“發展生產,自給自足”的自給經濟建設方針,并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發展邊區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在大生產運動中還積極發展邊區工業經濟建設,以爭取實現邊區工業品、手工業日用品的自給或半自給。在黨中央和邊區政府的領導下,邊區農業和工業手工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使工業手工業產品迅速增多,逐漸成為私營商店經營的主要商品。邊區工業的大發展,工業產品的豐富,打破了敵頑對邊區的經濟封鎖,克服財政經濟的嚴重困難,不僅保障了私營商業的貨源供應,而且也為私營商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生產運動的開展,也促進了私營商業的發展。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對私營商業政策正確的制定和實施,促進了邊區私營商業的發展,適應了當時邊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實際,促進了邊區市場繁榮和生產與經濟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中,對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保護、利用、改造的探索和成功的嘗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扶持私營商業發展的政策和經驗,對新中國建立后進行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后來進行的對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對于我們今天壯大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同樣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料選輯:第二輯[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1.
[2] 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第四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1:101-359.
[3] 邊區人民生活改善調查[N].解放日報,1941-10-30.
[4] 陜甘寧邊區經濟建設概況[N].解放日報,1941-11-05.
[5] 陜西檔案館.陜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文獻卷·上)[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200.
[6] 中共中央黨校科研辦.陜甘寧邊區參議會·資料選輯(內部發行)[Z],1985:138-140.
[7]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63.
[8] 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77.[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