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因此教育的核心應是喚醒學生的心靈。大學生即將成為社會的主人,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大學生的心靈狀況直接關系著中國未來的發展。在大學校園里,學生受到的教育和引導對他們的心靈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心靈;心靈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290-02
一、問題的提出
在現在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物質需求的滿足在人們的心目中越來越重要,鋼筋水泥林立的高樓讓人們的生活環境愈加的疏離冰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越加淡漠,但利益關系卻更加緊密。激烈殘酷的社會競爭也使人與人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總是以懷疑的態度去看待周圍的人、事、物。人們的物質生活愈加的豐富,但是精神、心靈卻逐漸地被人們邊緣化,變得難所適從,甚至扭曲變態。
下面就2011年的兩起事件來分析:
事件一:2011年3月23日,21歲的西安大學生藥家鑫以故意殺人罪被起訴。源于藥家鑫邊開車邊換光碟,撞上騎電動車的張妙,他怕張妙記車牌,連捅數刀致其死亡后逃逸,逃逸中又撞傷其他行人,三日后被警方捉拿歸案,后被判處無期徒刑。
事件二:2011年4月1日,在上海浦東機場,留日學生汪某因學費問題與來接機的母親發生爭執,聽到母親說以后再不給他學費后,汪某一時失去理智,對著母親顧某連刺了數刀。
就上面兩起事件,人們無不憂思:究竟是什么讓這些孩子變得如此暴力、如此地沒有人性?究竟是什么讓人們眼中的高等學府的人材做出了如此泯滅人性的事?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但反思我們現在的教育,不難發現是以知識學習為主,學校一味的強調學生成績的好壞,學生能升入什么樣的高一級學校,對學生心靈的現狀卻極少關注,邊緣了對學生心靈的教育,缺乏了讓人成為人的教育。在人們一味地追求高分數、物質享受的情況下,有太多變態的心靈、異化的親情、扭曲的人格正在出現,這些 “毒瘤”,我們應該盡快地在學生身上摘除。在這一現實背景下,筆者提出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心靈教育,是應現在教育的發展需求,也是為了適應社會培養新世紀人才的要求。
大學校園是個多元文化交匯的地帶,多元的價值觀在這里得到延伸和發展,加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國際接軌,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大學生承受的心理壓力、產生的心理問題遠遠大于以前。目前,大學生的整體素質不容樂觀,人性的缺失、偏頗非常嚴重。在這一現實背景下,筆者認為心靈教育才是現在教育的當務之急,也是為了hi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發展,培養新世紀人才的要求。
二、心靈教育的界定與特點
(一)心靈與心靈教育
心靈的英文(spirit)來源自希伯來文(roach),意謂風(wind)、呼吸(breath)或神圣力量(divine power)[1]。還有學者談到:心靈就是健全的肉體依附于健全的精神。維基百科解釋心靈,有的又稱為心智一般指:來源于腦,由思維、知覺、情緒、意志、記憶和想象組成的理智和意識層面。榮格認為,人的心靈就是指人的精神,包括人的感情、思想觀念和人的行為。人學家張榮寰認為心靈是人的良知與愛德組成的生命場。由以上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心靈”是一個關于自我的存在,蘊涵著我們的氣質、本能、生命、情感以及情感取向等,是能讓人明確的感受到一種關于人的存在,是人活著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探討人類內在的世界和建立現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
目前關于心靈教育的研究多從對心靈教育的理論界定入手,大概形成了以下一些觀點:有把心靈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有把心靈教育認為高于道德教育的,也有將心靈教育認為是精神教育,還有人認為心靈教育應與宗教相聯系,把心靈教育看做一種實踐方法的觀點也存在。在綜合各位學者的理論基礎上,筆者根據中國學者樊蕓的觀點:“心靈教育是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靈與心靈的溝通,培育受教育者的愛心、真心、善心的教育活動。” [2] 沿著以上學者的思路,結合國際國內心靈教育研究的情況,筆者把心靈教育定位于理論基礎上的實踐研究,同時把心靈教育界定為是一種實踐教育活動,是通過發現人的本質存在、探尋人的生命價值,從而提升人的生命意義與人生境界的教育活動。
而大學生心靈教育是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構建大學生心靈教育的內容,并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教育方式,使大學生獲得良好的心理品質,獲得更為健康、豐富、美好的心靈世界的教育活動。
(二)心靈教育的特點
1.心靈教育具有無意識性。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圖,他的教育就越大。”也就是特別強調在教育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當人的無意識和有意識兩種活動都指向于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是我們的教育最順利最有效的時機,也是找到通向心靈之路的基礎。
2.心靈教育具有反思性。自己的內心就是知識的寶藏,盡力挖掘,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有人說:“沒有經過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教師的引導和學生自己的內化協同作用完成的。教育帶給學生知識,但必須學生自己進行消化和內化才能變為自己的東西,教育要靠內因起作用。因此,擁有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態度,知識就會源源而來,心靈也會步步趨向于善。
3.心靈教育具有養成性。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曾生動地把教育比做農業生產,種下去的種子有生命,得自己長,人們所做的是給他們適當的條件,包括濕度、溫度、陽光、水分和肥料等[3]。學校里面的規章制度可以用來約束學生的行為,卻未必使他養成自覺自愿的習慣,因此要從培養學生的養成意識入手。用民族文化精神、校園文化環境、老師同學的言傳身教等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創造力,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大學生心靈教育的重要意義
雅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的本質是心靈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4]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而在于心靈的喚醒。現代的孩子與歷史上的任何時期相比,強身教育和益智教育都在不斷地加強,但對于強身益智教育而言同等重要或者更為重要的心靈教育,卻被我們很多人忽視了。因此,在大學生中開展心靈教育,對大學生健康、豐富、美好心靈的培育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和意義。
1.心靈教育是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重要途徑。心理問題,是指個體在成長中遇到的沖突、矛盾、困擾,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調甚至身心健康受損,需要加以調節,干預的狀態 [5]。對絕大部分大學生而言,最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就是成長問題:譬如適應問題、戀愛問題、理想與現實差距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等。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會使大學生的長期陷入困惑和迷茫中,心理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心理障或精神疾病。對大學生進行心靈教育,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心態,更從容的面對和解決各種心理問題,消除心理疾病的隱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2.心靈教育是健全大學生人格的基礎。近年來,大學生中因心理問題引發的行為問題導致休學、退學的大學生不斷增多,兇殺、自殺等惡性傷害性事件也時有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家庭以及國家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心靈教育與學生的人格發展密切相關,并直接影響健全人格的塑造。一方面,學生在心靈教育過程中接受基本的人性教育,從優化知識、規范道德、理解生命、重塑價值到逐漸完善人格;另一方面,多元的價值觀念影響著大學生心靈對自身的衡量、評價和調控,也影響著健全人格的發展,終極價值信仰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轉化為人的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3.心靈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據一定時期社會所要求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心理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符合社會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紀要求的公民的過程 [6]。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在校大學生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產生的困擾和沖突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又同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交織在一起。教育雖然提供知識給學生,但是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選擇、內化,才能影響其心靈,使其不斷發展成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心靈教育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心靈的發展才能為進一步的教育打下基礎,從心靈上升華自己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
4.心靈教育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貧富差距擴大,就業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價值觀多元化、人與人之間誠信缺失現象等等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都給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讓大學生經常陷入焦慮、困惑、迷茫之中,也形成大多數人以自我為中心,強調個人利益的得失,置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于不顧。
因此,我們必須將大學生心靈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幫助大學生克服不良思想觀念的侵蝕,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培育有健康、豐富、美好心靈的大學生,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劉雅詩.結合科學與宗教的智慧——以心靈教育促進靈性健康[Z].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2010.
[2] 李俊明.心育是教書育人的美好境界[J].教育藝術,2005,(2):5.
[3] 樊蕓.心靈教育之我見[J].哲理,2009,(6):15-16.
[4] [印度]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靈[M].張春城,唐超權,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5] 呂建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117-119.
[6] 葉雷.心靈和諧——和諧社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9,(1):22.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