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與履行途徑,探討了企業不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原因,并提出了激勵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 履行 激勵體系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與履行途徑
企業社會責任會隨著時代的變遷、企業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按照時代的要求,履行好社會責任,不僅要關注企業本身,還要關注企業所生存的外部環境。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時代內涵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追求利潤的過程中擺脫以利潤為單一目標的發展模式,轉而更加關注企業員工、消費者、外部環境等因素,并在發展過程中努力協調企業本身與這些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達到和諧發展的目標。以工程行業為例,時代要求工程施工過程中盡可能的采用節能環保型的材料,在施工過程中特別是野外施工等艱苦環境下更加關注職工權益等,這都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新內涵。
(二)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基本途徑
總體來看,企業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主要有4條途徑。首先,立足企業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這主要是指企業要善待員工,嚴格按照法律法規保障員工的合法權益。當前,我國在企業工作的人員數量眾多,特別是存在農民工等弱勢就業群體,2011年我國農民工數量增長到2.54億人,保障這些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就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積極途徑。其次,立足“賣家”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即企業要勇于為自身生產的產品的質量、價格擔保,避免各種市場欺詐行為,努力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使消費者“買的放心”、“用的安心”。再次,要履行狹義范疇內的社會責任,避免因為自身的原因給社會帶來損失,以交通工程建設行業為例,就是要通過提高工程建設過程管理、文明施工,來降低施工對環境等方面的損害,這也是履行自身使命的一種表現。最后,立足自身實際,努力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如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為社會奉獻企業的力量。《中國慈善會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慈善會系統接收捐贈款物總額達203.89億元,這表明我國有相當數量的企業是愿意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
二、企業社會責任感缺失的現實表現及其成因分析
從激勵的視角來看,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主要是由于缺乏激勵,即沒有履行這種社會責任的動力,同時,也缺乏配套的獎懲體系,從而導致社會責任感履行力存在不足的問題。
(一)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收益分析
對于企業而言,其履行社會責任更多的是期望獲得聲譽收益,這種聲譽包括企業的社會形象、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力等方面。當然,履行社會責任的收益還包括企業家個人獲得的各項榮譽等帶來的收益。但履行這種社會責任需要付出相應的經濟成本,如通過捐贈履行社會責任需要直接支出資金成本或者物質成本,通過關心職工履行社會責任需要付出更大的經營成本等。
假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收益為I1,成本支出為C1,履行社會責任的凈收益為S1,則S1=I1-C1。
(二)企業缺乏履行社會責任動力的原因分析
對于企業而言,若其不履行社會責任,甚至通過制造假冒偽劣產品欺騙消費者,則可以獲取成本大幅度降低、支出減少等方面的收益。但不履行社會責任也可能遭受損失,這種損失主要包括:消費者對企業不滿而發生偏好上的變化,甚至投訴企業的各種行為;政府部門通過日常監管巡查等方式發現企業的一些違規行為,并給與相應的處罰等。
假設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收益為I2,成本支出為C2,履行社會責任的凈收益為S2,則S2=I2-C2。
于是,只要S2≥S1,則一般情況下企業就不會自覺履行社會責任。
在當前市場環境下,一方面,消費者的維權意識相對缺乏,維權渠道不暢,維權成本較高,職工為保住現有的工作,一般也不會做出違反公司規定的事情。另一方面,政府部門由于監管成本過高,相對于企業數量而言,政府部門監管力量薄弱,從而難以進行全面的監管,這就使得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較小,而收益卻很大,從而使得整體收益可能遠遠超過履行社會責任的收益。當然,企業也可能會采取一些象征性的手段如通過捐贈等來部分履行社會責任,以獲取相應的收益,但同時又采取非常手段如偷工減料等方式獲取另一種收益。
三、激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對策建議
對于企業而言,激勵其履行社會責任,主要是要使得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收益遠遠高于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收益,從而形成一種長效機制。
(一)加強監督管理,增加企業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成本,弱化其收益
首先,要加強監管,如工商、質檢等部門要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嚴厲打擊各種欺詐式行為,并進行嚴厲的懲罰,從而使得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市場空間大幅縮小甚至消失,降低其收益,增加其成本。其次,要積極營造不利于不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生存的市場環境,如建立企業家誠信管理體系,對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誠信情況進行公示,從而增加企業家不履行社會責任的機會成本。
(二)完善體系,增加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收益
首先,要切實采取措施努力增加履行社會責任企業的總體收益,如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宣傳,提高其社會知名度等。其次,要完善配套管理體系,激勵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如規定只有確實采取行動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才能獲得政府扶持和財政獎勵,并獲得政府在企業融資等方面的幫助,從而鼓勵有責任的企業成長起來。再次,要積極創新渠道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如可以通過政治安排(如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執委人選)來鼓勵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三)創新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渠道
首先,要創新思路,積極利用傳統的渠道推動社會責任的履行。如企業可以積極利用慈善捐贈來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利用工會等組織的力量關心職工及其家屬的生活等。其次,要創新履行社會責任的渠道。如企業可以投資設立社會企業,將企業的盈利用于社會公益活動,使公益活動更為持續,從而達到履行社會責任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泓.探析企業社會責任的范圍和性質[J].企業導報,2011(23):104-106.
作者簡介:虞曉剛(1979-),男,浙江東陽,杭州宇航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經濟師、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學。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