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教學法重視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重視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它不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課堂“活”起來,而且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方式,讓師生之間相互啟發,達到融為一體、和諧共振的境界。
【關鍵詞】思想品德;情境教學;新課改
情境教學就是通過選用典型材料,創設特定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這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知識再生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新時代的思想品德課老師,要學會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以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
一、運用情感體驗以營造良好的情境
新課改強調:在教學中創造有利條件,提升學生們的道德水準,豐富其情感體驗、感悟以及理解社會的道德價值觀,進一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與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在教學《不以規矩 難成方圓》時,要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讓學生們能夠掌握必要的溝通技巧,這就要求學生們掌握相關社會公共生活秩序常識,能夠學會更好地調節個人心理并能理解他人的心理,從而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進行思考,也就是一般意義上的角色互換。不妨設計這樣的情境:老張是一名企業員工,每一天都能準時上下班,每月能領取不多的定額工資,但是看著別人都在買車、買房,他就希望能夠天上掉餡餅。果然這一天來到了,老張在下班路上看到地上有一只皮箱,里面是滿滿一箱的鈔票。這時假如你是老張,你會怎么辦?有學生回答說可以據為己有,反正又沒人看到;有學生認為反正沒人發現,還是存到銀行里;還有學生覺得應當交一半給警察,還有一半留給自己。我在綜合了學生們的觀點后進行總結,讓他們懂得,撿到錢就應當全額上交,否則就是有違道德的。從而明白社會應該有“不以規矩 難成方圓”的道理。
二、在創設活動情境中培養良好習慣
思想品德教學,明理是基礎,導行是關鍵。所以,我們在要求學生明確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認識、增強道德信念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使學生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在現實生活中懂得怎樣按道德規范去做,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運用情境導行,就能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初中生年齡還小,對直觀的事物感興趣,對感興趣的東西才關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活動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在道德行為中加入學生的形象,促使他們把行為與道德規范相對照,努力的去實踐道德規范。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學習《成長不煩惱》時,就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文明交往方面的視頻,同時播放《我的未來不是夢》這首歌。然后讓學生自己表演小品《買書》,雖然只是一件平凡小事,卻讓學生懂得文明交往就是要懂得尊重人、會禮貌待人,掌握一定的交往藝術,以及與人溝通的技巧,進而提高交往能力。通過這樣創設活動情境,運用情境導行,讓學生知情明理,進一步激發道德情感,從而養成良好品德行為。
三、在創設的故事情境中提高教學效果
思想品德教學需要通過生動具體的事例來體現道德要求,通過道德認識來教育學生。為達到教學目的,不妨運用生動的故事來渲染這個情境,來誘發學生的求知欲,達到以情激情、以情動人的教育目的。例如:在教學“責任與角色同在”時,就講述故事:年輕的護士第一次擔任責任護士工作,一次為有名的外科專家做助手。在一個復雜的外科手術中,大家都很辛苦的干了一天。這位責任護士始終沒有離開手術臺一步。就在準備對傷口進行最后縫合時,這位女護士突然嚴肅地對專家說:“大夫,今天用了12塊紗布,可您只取出了11塊,還有一塊沒去處呢”“不可能吧,應該取出來了。”專家斷言到?!艾F在大家都累了,立刻開始縫合傷口”“不,不行!我清清楚楚的記得,手術中共用了12塊紗布?!薄皽蕚淇p合吧!”這時女護士毫不示弱,幾乎大聲喊叫起來:“您是醫生,應該認真的檢查?!边@時,這位專家冷漠的臉上才泛起一陣欣慰的笑容,舉起第12塊紗布,向在場所有的人宣布:今天起她已經是我合格的助手了!故事中護士強烈的責任心令同學們深受感動。生動的故事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觀,比任何空洞的說教效果要好的多。
四、在巧妙的設問中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能動參與者。教師要做到精心設問,巧于提問,盡量使其入境。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學實踐證明了創設問題情境能有效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情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而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認識問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學習“發展是硬道理”一課時,學生回答之所以“發展”是因為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這顯然無法全面解釋發展生產力的原因。這時教師作出這樣的評價:你回答的不錯。從我國的國情角度來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這是我們要堅持發展生產力的根本原因。從其它角度看,還有哪些原因呢?這樣的設問使學生關注更有用、更全面的回答,更有可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遷移,從而引起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實現問題的價值。巧妙的設問,對鍛煉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能力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無限的生機與可能。
【參考文獻】
[1]鞏子坤.論情境認知理論視野下的課堂情境[J].課程·教材·教法,2005,(08)
[2]梁耀勝.思想品德課堂中的情境教學[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03)
[3]門秀萍 有效上課——問題·探究·對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大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