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任務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逐步實驗、不斷完善的體系。教師是改革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新課改要求教師能積極主動參與到課程的開發、決策、實施、評價等過程中來,這就需要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對自己參與的教學活動進行回顧、檢驗與再認識,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個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并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任何一個理性而成熟的教師都是在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不斷反思之后成長起來的,教師反思能力的養成是確保教師不斷再學習的基本條件。通過反思,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深層次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研究型教師”。
反思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有:(1)最優化原則??凑n堂教學是否根據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案,使教師和學生耗費最少的教學時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2)目的性原則??唇虒W過程是否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圍繞課程標準優化課堂結構,認真落實各學段、年段的課程標準。(3)整體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把各種教學因素看成是一個有機整體,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既考慮到對教材、教師、學生的優化,又考慮對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設備的優化,使系統的各個要素形成一個功能互補的合理結構。(4)教學和諧性原則。課堂教學是一個教與學雙邊活動過程,看實際教學中教與學處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狀態中,兩方面是否和諧互動。
任何與教學實踐相關的問題都可能成為反思的對象和內容。但一般而言,教學設計與實施的比較、教學中的成敗得失、教學機智與靈感、課堂互動情況以及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等,是反思的主要對象。
實行新課改這么多年來,很多老師還是“穿新鞋,走老路”, 習慣于知識的灌輸和方法的傳導,喜歡輔導資料,不喜歡課本,喜歡做題,不喜歡研究教材,所以出現了“千課一面”--習題課的局面,學生的成績短期內提高了,但是學生的很多可貴的潛質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
《新課程標準》要求告訴我們:學習不是簡單地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所以,教學活動要進行以下轉變:1.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要轉變觀念,要在課堂教學中起到引導作用。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構建、自我生長的過程,這種構建必須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2.學生地位的轉變??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對新學知識不作認真思考,不下一番功夫,是難以形成能力的。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去體會、去反思,去經歷痛苦的思索過程;教師不能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學生,使學生的思維僵化。3.教學手段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要放手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要配以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先進的教學手段,使學生理解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新課程新的理念主張采取“發現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和主動學習的精神,強調課堂教學應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空間,要有意識地引導、鼓勵學生去主動地發現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改變過于強調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傳統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意義,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就必須給學生自由的空間,依據學生的志趣、才能、資質和特長,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獨特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大膽猜測,大膽質疑,敢于發表不同意見,甚至是異想天開,而不是扼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四種方法。1.激發學習愛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互動的過程中,教師上課不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和學生一起分享、理解,實現自我,提升自我。不是被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教師的角色也不再是照亮著別人,燃燒完自己的“紅燭”,而是既照亮別人,又不斷進行自我充電,自我提升,實現教學中的“雙贏”。2.教會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性。教師的課堂職責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鼓勵思考、探索,給學生的思維搭建一個自由飛翔的平臺,引導著他們進行自我調試、自我選擇,引導著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應當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以后自己會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相互交流、發展創新思維。3.營造創新教育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要讓學生因循守舊,要有創新的思維,才能在創新中不斷前進,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4.面向全體,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所得。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一刀切,要針對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中,要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這樣的教學才有效果。
新課程發展的核心是新課程理念落實到實處。能否把新的理念轉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新課改能否成功的關鍵。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新課程標準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課堂教學濤聲依舊。說明課改之路任重而道遠,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進一步學習新的理念,走出傳統教學觀念的陰影,使自己真正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創新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明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