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學,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取之不盡的源泉,正確引導孩子們使用課本也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首要任務;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保證;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把操作技能訓練與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激勵教育再加上適當“挫折”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抗壓能力,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很有必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能力;培養
小學生學習的能力的訓練,是由智力開發、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學習方法的積累而組成的。教學中只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不重視智力開發與學習方法的培養,就不算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加強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又強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特別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下面是本人多年來教學心得,簡單總結如下:
一、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取之不盡的源泉
時下流行這樣一種現象,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脫離教科書。課堂上,老師上課很精彩,師生互動、操作演示、合作討論等等,往往是一堂數學課下來到做作業時學生才翻開課本,課本成了習題本,實際上教科書不光是教師教學用的,更重要是孩子們學習的教科書。所以,正確引導孩子們使用課本也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首要任務。
培養學生使用好教材首先從低年級抓起,要點放在引導觀察上。教科書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內容,(如圖畫、圖形、直線、線段等)。根據低年級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的心理特點,我在引導他們觀察圖畫、圖形等要特別提醒學生:觀察圖形了解圖意時,一定要按順序和方位進行,可以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或從里到外,由外及里等等。其次,指導學生學會使用學具,口述操作過程。在老師指導下學會填數、填符號或計算。最后,能了解圖形要求的是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能解決。教學中高年級時,對學生的要求提高了,著重強調孩子們要善于使用教材中已有的學習方法,加深理解。必要時經過實驗操作,指導學生根據教材,手、口、腦并用,讓學生經歷由具體的感覺感知到表象概念認識,從感性到理性,最后再到解決具體問題的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保證
現在很多小學生沾染上很多不良學習習慣,尤其是農村小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當務之急。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在長時間里慢慢養成的、不是一時造成的,是不容易改變的。在數學學習方面,好的學習習慣大致包括:上課時能認真聽講,獨立思考,比如:遇到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首先尋找題中的數學信息,了解有哪些條件,需要解決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來解決,怎樣做最適合我,如何做到準確快速。用心觀察記憶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有效方法:例如低年級教材里圖案圖形的內容多,中高年級課本中抽象內容較多。從低年級開始就應該指導學生學會比較、觀察,甚至推理判斷。譬如:在教學7加幾與6加幾時,首先應該讓學生說一說7加幾與6加幾有什么相同與不同;7加幾與6加幾的計算方法過程雖然相同,都是湊十法,但不同點是:7加幾像7加3等于10,把另一個加數分成3和幾;而6加幾像6加 4等于10,所以把另一個加數分成4和幾。這樣指導學生觀察,比較,找出不同點,找出相同點。另外,正確指導學生仔細讀題和認真書寫很重要,小學生自制能力差,不善于讀題,在教學中我就要求學生每題都讀三遍,很多問題在讀題過程中就有了答案,做起作業來就容易多了。光會讀題還不行,學生書寫訓練也不能放松,小學生多數喜歡做題但書寫馬虎者不在少數,抄錯題現象太多了,還有部分學生只做題不檢查,丟三落四,這些不良習慣必須戒除。經常訓練,持之以恒,這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對中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要求與低年級不同,重在加強記憶能力及計算技巧訓練,運用科學的記憶方法達到提高計算速度和準確性的目標。如教學圓的周長與面積計算時,最常用的是圓周率3.14和圓的半徑r平方的計算,我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將常用數3.14×2=6.28,3.14×3=9.42……3.14×10=31.4的值強記,把11的平方等于121,12的平方是144,到20的平方等于400,這些數值應牢牢掌握。在教學計算類連乘式子題時,特殊數值也應該掌握,例如遇5找2,逢25或75找4,遇125找8等等。學生掌握了這些知識,并靈活運用,大大提高了計算速度和準確性。
四、把操作技能訓練與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
學生實踐活動是通過操作技能來完成的。如畫線段圖,用三角板量角的大小,制作統計圖表(條形圖、折線圖、扇形圖等等)。我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不局限于教室內,經常把學生帶到操場或馬路上,前提是在保證學生安全情況下。比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利用公路上里程碑,師生一起跑一千米,學生掌握了一千米到底有多長,記憶特別深刻。在作圖或劃表時,教師一定要做表率作用,言傳身教,尤其重視教給孩子們學習方法,使他們掌握操作方法,準確無誤,在此基礎上,多加鞏固,逐漸形成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五、“鼓勵表揚教育”與“挫折教育”雙管齊下
有的教師上課,不能因材施教,上課過分講究形式,一堂課下來什么討論與交流、操作與實踐等等五彩繽紛,熱熱鬧鬧很好看,可是收效甚微。還有的不切實際的過多的鼓勵與贊揚,使得效果也適得其反。不論學生回答對與錯,都一味的表揚,誤導學生。雖然,新課標要求把學生在主體位置,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要盡力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樂。但是濫用鼓勵與贊揚,卻只會使學生學習失去方向,盲目樂觀,反而失去了真正的激勵作用。本人認為,激勵教育再加上適當 “挫折”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抗壓能力,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很有必要。這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精神,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上得到健康的發展。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品格意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師的職責所在。只要教師能依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持之以恒,努力探索,就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成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歸仁鎮黃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