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城市雕塑發展環境意識薄弱,各地城市雕塑的發展與人文環境的發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脫節。值得關注的是,無論從城市雕塑的題材還是表現形式來看,城市雕塑都應該與城市人文環境達到和諧共融。如何協調城市雕塑和城市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使之相互共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探討,并對現狀問題提出觀點。
【關鍵詞】城市雕塑;城市人文環境;和諧共融
中國大規模城市化進程始于20世紀80年代,與改革開放同步。大規模城市化的集聚效應帶來了經濟上的高度繁榮,人口的密集與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城市急劇擴張的進程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中國要珍惜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發展的成果,同時也要增強城市化進程的協調與發展,因為城市化與祖國現代化緊密相聯。這就對城市人文環境提出了要求,雕塑作品在城市人文環境的積淀中往往能形成以點帶面的良好教育與宣傳作用,用好了雕塑作品,就能給我國的城市人文環境以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城市雕塑對城市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公共雕塑可使人們生活得到美化,心靈得到凈化,心理訴求得到滿足,使城市形象得以塑造,城市氣質得以展示,精神文明建設得以促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對美好城市公共生活的構建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建設城市公共環境的目標
環境是由物質層面、心理機制層面和心物結合層面構成的有機整體。城市公共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四方面。城市公共環境建設重視的是人類對自身生存環境的改造與保護,和諧人文景觀的營造,是物質富足的現代文明對精神的更高追求。城市雕塑是使公共環境活躍,具有人文氣質的精神承載物,對環境起著重要的點睛作用。
三、城市雕塑與城市公共環境的和諧共生
雕塑自從走向室外,成為公共環境的一部分,公共性與開放性就成為其基本的特點,它與環境中各要素的關系與融合程度是城市雕塑優秀與否的關鍵所在。
(1)城市公共環境對城市雕塑的約束與要求
城市公共環境的構成復雜多樣,不同的地點、類型、風貌和主要社會功用對置于其中的城市雕塑的影響和要求也不一樣。首先,城市雕塑在環境中位置很重要,不同時代和地域的人們各自的歷史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審美觀,城市雕塑應滿足不同的審美需求。
(2)城市雕塑對城市公共環境的適應
自然環境是一切環境之母體, 創作設計時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結合應提倡。城市雕塑作為城市精神的承載物,其設計應把握環境的整體美,升華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突出城市的個性,注重民族特色及區域形式,不但滿足人們提高所居住環境的藝術質量,并對其反映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的精神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我國城市雕塑與公共環境建設現狀問題及建議
中國城市現代化的進程推動了城市雕塑直接介入城市公共環境的營造之中,很多城市大力倡導建設城市雕塑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而導致了在數量上的追求,產生公共環境對城市雕塑批量復制、隨意安置的局面。城市雕塑發展有很多不足,如城市雕塑的單一性。目前,隨著我國城市的發展及人文環境的不斷提高,城市雕塑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并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題材廣泛,風格鮮明,制作手法、色彩及材料運用也逐漸成熟。以此同時,城市雕塑的一些弊端也顯現出來。
(1)我國城市雕塑與公共環境建設現狀問題
第一,材料的單一性。比較突出的是以不銹鋼為主,以新余市為例,絕大部分雕塑的材料采用不銹鋼為主材。雕塑的材料有:花崗巖、大理石、砂巖、鍛銅、鑄銅、不銹鋼、玻璃鋼等。這都是些比較常見的材料,但很多雕塑采用不銹鋼,就因不銹鋼是耐酸鋼,能抵抗大氣腐蝕及化學介質腐蝕,但一個城市多數采用不銹鋼,就造成視覺的單一性和眼睛的疲勞感。
第二,題材的單一性。作為寫作材料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一些城市的題材,要不就是崛起,要不就是風帆,乘風破浪等。總之,就是換湯不換藥,不免有些落入俗套。
第三,顏色的單一。雕塑可以有很多顏色,顏色分為固有色和人工色,比如材質的固有顏色,鋼材的鐵黑,木材的土黃,紋理,不銹鋼的灰白等,但是目前很多雕塑人工顏色沒有合理的運用。城市雕塑顏色與主題不明確,沒能突出主題的代表性用色。
(2)對我國建設和諧共融的城市雕塑與公共環境的建議
第一,城市雕塑與歷史文化的和諧。城市雕塑是一種文化形態。優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但是一種欣賞品,并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他文化意識形態有著密切的聯系。
第二,創意性更突出。綜觀以前的雕塑,無非是偉人及宗教等。以后的雕塑將創意十足。
第三,文化性更突出。比如武漢步行街的制作熱干面的場景,突出當地的飲食文化。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雕塑遛鳥等。
總之,城市雕塑與城市公共環境應相互融合而不是磨合,應立足于現代生活的堅實土壤上,堅持創造性,繼承傳統,有時代特色,與時代緊密同步。同時又具有中國氣派的新文化,在環境中體現出雕塑的美感,在雕塑中蘊涵城市文化內涵,使城市雕塑與城市人文環境達到和諧共融。
【參考文獻】
[1]王子云.中國雕塑藝術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2]田自秉,吳淑生.中國工藝美術史圖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
[3]趙慧寧 趙軍. 《城市發展研究》 2006 第2期
[4]李琳 郝淑娜 宋欣婷. 《建筑創作》 2007 第1期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逸夫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