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會有偉大的發現。”因為要想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進步,就離不開想象。猜想與假設,正是培養中學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徑。在物理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猜想,通過“猜想——學習——總結”的教學過程,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猜測知識范圍
上初二第一堂物理課時,總是不急于講物理知識,而是讓學生猜測,我們可能學哪些知識?剛提出問題時,學生都面面相覷,過了不一會兒膽大的開始發言,有的說,學電視機是怎么造出來的,學飛機怎么會飛的……隨著發言學生的增多,涉及范圍的擴大,學生的思想就開闊了,回答也多了,一般學生都能講一些與物理現象有關的東西,當然難免有越出物理學的范圍,講一些其他科目方面的內容。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介紹物理學科的基本內容和學習方法。通過猜想知識范圍,學生對學習物理充滿了向往,培養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猜測問題答案
有的習題答案要通過一系列的計算獲得,而且結果常與想象有較大差異,對這種問題,我常要求學生先猜測結果然后再實驗或計算驗證。例如,把標有“220V,40W”的甲燈與標有“220V,60W”的乙燈串聯到照明電路上,哪盞燈較亮?問題一出來學生往往“亂”成一片,各執己見。很多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回答。我會依次提問:決定電燈亮度的依據是什么?比較串聯電路中兩燈的實際功率應用什么公式?由公式P=I2R可知,串聯電路中電阻大的較亮,那么甲、乙兩燈哪盞燈電阻較大?這么一引導,一般學生就能得出正確答案。最后學生通過計算從理論上找出答案。
三、猜測實驗器材
很多實驗我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目的,猜測實驗器材。例如在做“測小燈的額定功率”的實驗時,問學生這個實驗可能用到哪些器材,一般學生能說出需要電源、電壓表、電流表、待測小電燈、開關和導線,往往會忘記還需要滑動變阻器。因此我會問電燈接到電源上一定就正常發光了?這么一問,很多學生馬上就會補充:需要滑動變阻器并注意其規格;電源電壓應比小燈的額定電壓高一些等。學生弄清了各器材的用處后,實驗就很容易進行。
四、猜測實驗結果
在做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時,要求學生根據實驗器材和實驗目的,猜測實驗方法和結果,例如在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先讓學生進行猜測:凸透鏡、光屏、蠟燭如何安裝在光具座上才能使燭焰的像呈在光屏的中央?如物距逐漸增加則像距如何變化?像的大小如何變化?
學生通過猜測和實驗驗證,更好地理解了實驗的注意事項,掌握了實驗的方法,實驗結果也將記得更牢。
五、猜測新授內容
讓學生根據課題及提示猜測新課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學習,這樣不僅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新授內容,也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他們的想象力、分析推測能力、自信心都得到了發展。
例如在講物體浮沉條件及其應用時,先請學生猜測,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的浮沉情況,然后分析其物體受到的浮力與重力關系,然后比較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關系。回家再做實驗驗證,這樣上課時學生便心中有數了。
六、猜測物理規律
例如在新授“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我先讓學生猜測:讓一輛小車從等高的斜面上分別滑到水平放置的毛巾、木板、玻璃、無任何阻力的物體上,想象出小車受到的摩擦力情況,小車運動距離的情況,運動著得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將怎樣運動呢?
教師根據學生猜想,整理后再進行新授。學生便更好的掌握知識,猜想、實驗、假設、推導是科學家研究問題的常用方法,也是發明創造的必要手段,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
多年的工作經驗也告訴我們,學生的積極猜想意識是要慢慢培養的,絕對不是一二節課就能做好的事情,我們教師在平時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學生的猜想可能五花八門,甚至有的可能和本節課所學內容無關,教師不要因此而挖苦學生,那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使其他學生不敢猜想,教師要適時引導,告訴他們的猜想注意事項等。開始對學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期望太高,學生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產生了負罪感和內疚感,因此也就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樣就不能很好參與到課堂猜想之中。
二、教師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鼓勵者。教學中要盡可能地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提供廣闊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自覺、自由的參與到探索學習之中。
教師要幽默。課堂過于死板,氣氛過于沉悶,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樣他們更不會去大膽猜想了。
三、教師要講究對學生評價的方法
教師要根據本節課學生的參與猜想情況做評價,課堂上要多鼓勵,肯定評價要多于否定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要把握好,不要使學生的自評、互評變成自我夸耀、自我貶低,或互相攻擊、互相挑刺,評價要中肯,要切合實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課堂學生大膽參與,積極猜想是上好課的前提和基礎。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的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高效課堂的教師應與學生加強溝通,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推進高效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第二中學)